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7)

1. 瘡瘍

按河間灸刺法曰:凡瘡瘍須分經絡部分,血氣多少,腧穴遠近。從背出者,當從太陽經五穴選用,至陰、通谷、束骨、崑崙、委中是也。從鬢出者,當從少陽經五穴選用,竅陰、夾溪、臨泣、陽輔、陽陵泉是也。從髭出者,當從陽明經五穴選用,厲兌、內庭、陷谷、衝陽、解谿是也。

從腦出者,則以絕骨一穴治之。(各穴點法,俱見《銅人針灸經》,茲不再具。)

蜞針之法,可施於輕小證候,吮出惡血。若積毒在臟腑者,徒竭其血於外,無益也。

外施貼藥,亦發表之意。《精要》謂貼冷藥有神效,夫氣得熱則散,得冷敗斂,何謂神效?經曰發表不遠熱,是也。(貼冷藥,惟輕小癤毒可也。)

外科用針烙得膿後,服神仙追毒丸。此藥能下積取毒,無取膿之功。若血氣壯實,則膿自出,當以和氣活血藥,佐參耆補劑服之。

腫瘍用手按之,熱則有膿,不熱則無膿。

膿出而反痛者,此為虛也,宜補之。亦有穢氣所觸而作痛者,宜和解之。風冷所逼者,宜溫養之。

疽發深不痛者,胃氣大虛,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。

腫瘍時嘔者,當作毒氣上攻治之。潰後,當作陰虛補之。若年老潰後發嘔不食,又宜參耆白朮膏峻補,隨證加佐使藥。河間謂瘡瘍嘔者,濕氣侵於胃也,宜倍白朮。

癰疽發渴,乃血氣兩虛,用參、耆以補氣,當歸、地黃以養血,或忍冬丸、黃耆六一湯皆效。

加味十全大補湯,治癰疽潰後,補氣血,進飲食,實為切要。凡膿血出多,陰陽兩虛,此藥有回生起死之功,但不分經絡,不載時令,醫者觸類而長之可也。或見腫平痛寬,遂以為安,漫不知省,無補接調養之功,愈後虛證復見,因而轉為他病而危劇者多矣。

蒲公英,化熱毒,消惡腫,散結核,有奇功。田間路側皆有之,三四月開黃花,似菊花,味甘。《衍義補遺》云:四時常花,花罷飛絮,節葉間折之有白汁出者是。能解食毒,散滯氣,可入陽明太陰二經。同忍冬藤煎,以少酒佐而服之,搗爛盦之亦妙。

白蠟屬金,稟收斂堅凝之氣,外科之要藥也。生肌止血,定痛接骨,續筋補虛,常與合歡皮同入長肉膏藥用之有神效。但未試其可服否,若合歡皮常服之驗矣。

蓖麻子性善收,能追膿取毒,亦要藥也。

癰疽已破未破,用皂角刺,能鑽引至痛處。

取剩骨法:取久疽久痔漏中朽骨(俗名剩骨),用烏骨雞脛骨,以信砒實之,鹽泥固濟,火煅通紅,地上出火毒,用骨研細,飯丸如粟米大,以皮紙拈送入竅內,外以拔毒膏藥封之,其骨自出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三條)

惡瘡發背腦疽等證方法:

升陽益胃湯(東垣)治一切惡瘡、發背、腦疽等證。

羌活(一錢五分),獨活(五分),防風(五分),藁本(一錢五分),知母(一錢),生地黃(一錢),黃芩(三錢),黃連(五分),黃柏(五分),當歸(三錢),防風梢(五分),連翹(二錢),人參(五分),黃耆(一錢五分),生甘草(一錢),陳皮(五分),當歸梢(五分),蘇木(五分),炙甘草(一錢五分),酒防己(五分),澤瀉(七分),桔梗(一錢)

白話文:

瘡瘍

如果依照河間的灸刺方法,凡是瘡瘍都必須區分是哪條經絡、氣血多寡、以及穴位遠近。長在背部的瘡瘍,應該從足太陽膀胱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這五個穴位是至陰穴、通谷穴、束骨穴、崑崙穴、委中穴。長在鬢角的瘡瘍,應該從足少陽膽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這五個穴位是竅陰穴、夾溪穴、臨泣穴、陽輔穴、陽陵泉穴。長在鬍鬚部位的瘡瘍,應該從足陽明胃經的五個穴位中選擇使用,這五個穴位是厲兌穴、內庭穴、陷谷穴、衝陽穴、解谿穴。

長在頭部的瘡瘍,可以用絕骨穴來治療。(各穴位的取穴方法,都可以在《銅人針灸經》中找到,這裡不再詳細說明。)

用吸血蟲(螞蝗)吸血的方法,可以用於輕微的瘡瘍,可以吸出惡血。如果毒素積聚在內臟,單單在體表吸血是沒有幫助的。

外敷藥膏,也是發散體表的意思。《精要》說敷冷藥有神奇的效果,但是氣遇熱則發散,遇冷則收縮,怎麼會說有神奇的效果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發散體表不能用熱藥,這是正確的。(敷冷藥,只適用於輕微的小癤子。)

外科醫師用針或烙燒等方法使膿液排出後,要服用神仙追毒丸。這個藥能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毒素,但沒有排膿的作用。如果病人氣血旺盛,膿液會自然排出,這時應該用調和氣血的藥物,並輔以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來服用。

腫瘍如果用手按壓感覺發熱,表示裡面有膿,如果不發熱,則表示沒有膿。

如果膿液排出後反而更痛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應該補養身體。也有可能是因為接觸到穢氣而引起疼痛,這時應該用調和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是由於風寒侵襲引起的疼痛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膿瘡長得深卻不覺得痛,表示胃氣極度虛弱,是因為病變的肌肉已經壞死,所以感覺不到疼痛,這種情況往往很危險。

腫瘍如果伴隨嘔吐,應該視為毒氣向上攻,要針對毒氣進行治療。如果潰瘍已經破了,應該當作陰虛來進行補養。如果是年紀大的病人,潰瘍破了之後出現嘔吐且食慾不佳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藥物來峻補,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其他輔助藥物。河間認為瘡瘍嘔吐是濕氣侵犯到胃,應該加倍使用白朮。

癰疽如果出現口渴,這是因為氣血兩虛,應該用人參、黃耆來補氣,用當歸、地黃來養血。也可以用忍冬丸或黃耆六一湯,都有效果。

加味十全大補湯,可以治療癰疽潰爛後,補養氣血,增進食慾,這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法。凡是膿血流失過多,導致陰陽兩虛的情況,這個藥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但是這個藥方沒有區分是哪條經絡,也沒有考慮季節時令的變化,醫生應該靈活運用,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有些人看到腫塊消退、疼痛減輕,就以為已經痊癒,卻不知道要繼續調養身體,導致痊癒後虛弱的症狀再次出現,甚至因此轉為其他嚴重的疾病,這種情況很常見。

蒲公英,能化解熱毒,消除惡性腫塊,消散結核,有神奇的功效。在田間路旁都看得到,三四月開黃色的花,像菊花,味道甘甜。《衍義補遺》說蒲公英四季都開花,花謝後會飛絮,折斷莖葉會有白色汁液流出,能解食物中毒,散滯氣,可以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。可以和金銀花藤一起煎煮,加入少量酒服用,搗爛外敷也很有效。

白蠟屬金,具有收斂堅固的特性,是外科的重要藥物。能促進肌肉生長,止血,止痛,接骨,續筋,補虛。常與合歡皮一起加入生肌膏藥中使用,效果很好。但還沒有人試過內服的效果,如果用合歡皮,內服效果是肯定的。

蓖麻子性質收斂,能幫助排出膿液和毒素,也是重要的藥物。

癰疽無論是否已經潰破,用皂角刺,都能引導藥力到達患處。

取出剩骨的方法:取用久治不癒的瘡瘍、痔瘡、瘻管中腐朽的骨頭(俗稱剩骨),用烏骨雞的小腿骨,將信石塞入其中,用鹽泥封固,在火中燒烤至通紅,取出放地上使其去除火毒,再將骨頭研磨成粉末,用米飯做成粟米大小的丸子,用薄紙包著送入瘡口內,外面用拔毒膏藥封住,這樣骨頭就能自行排出。

(以上是朱丹溪的方法,共二十三條)

惡瘡、發背、腦疽等疾病的治療方法:

升陽益胃湯(李東垣的藥方),可以治療各種惡性瘡瘍、發背、腦疽等疾病。

藥方組成:羌活(1.5錢),獨活(0.5錢),防風(0.5錢),藁本(1.5錢),知母(1錢),生地黃(1錢),黃芩(3錢),黃連(0.5錢),黃柏(0.5錢),當歸(3錢),防風梢(0.5錢),連翹(2錢),人參(0.5錢),黃耆(1.5錢),生甘草(1錢),陳皮(0.5錢),當歸梢(0.5錢),蘇木(0.5錢),炙甘草(1.5錢),酒防己(0.5錢),澤瀉(0.7錢),桔梗(1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