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16)

1. 瘡瘍

脈浮而數,身體無熱,形嘿嘿,胸中微躁,不知痛之所在,此人當發癰腫。

脈滑而數,數則為熱,滑則為實,滑則主榮,數則主衛,榮衛相逢,則結為癰,熱之所過,則為膿也。

羽林婦病,醫者脈之,知婦人腸中有膿,為下之即愈。蓋寸口脈滑而數,滑則為實,數則為熱,滑則為榮,數則為衛,衛數下降,榮滑上升,榮衛相干,血為濁敗,小腹痞堅,小便或澀,或時汗出,或復惡寒,膿為已成。設脈遲緊,聚為瘀血,下之即愈。

腸癰之為病,其身體甲錯,腹皮急,按之軟如腫狀。

夫腸癰者,小腹腫,按之則痛,小便數如淋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;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。

方法

丹溪曰:癰疽因陰陽相滯而生。蓋氣陽也,血陰也,血行脈內,氣行脈外,相併周流。寒與濕搏之,則凝泣而行遲,為不及;熱與火搏之,則沸騰而行速,為太過。氣得邪而鬱,津液稠黏,為痰為飲,積久滲入脈中,血為之濁,此陰滯於陽也。血得邪而鬱,隧道阻隔,或溢或結,積久滲出脈外,氣為之亂,此陽滯於陰也。百病皆由於此,又不止於癰疽而已。

癰疽因積毒在臟腑,當先助胃壯氣,使根本堅固,而以行經活血藥為佐,參以經絡時令,使毒氣外發,施治之早,可以內消,此內托之意也。

或問內托之法,予曰:河間治腫焮於外,根盤不深,形證在表,其脈多浮,病在皮肉,非氣盛則必侵於內,急須內托,宜腹煎散,除濕散郁,使胃氣和平。如或未已,再煎半料飲之。如大便閉及煩熱,少服黃連湯。如微利及煩熱已退,卻與復煎散。如此使榮衛俱行,邪氣不能內傷也。

《外科精要》謂排膿內補十宣散,治未成者速散,已成者速潰,誠哉是言也。若用之於小瘡癤與冬月,亦可轉重就輕,移深居淺。若潰瘍與夏月用之,其桂樸之溫散,佐以防風、白芷,吾恐雖有參耆,難為倚仗。比見世人用此,不分輕重時令,經絡前後,正若盲人騎瞎馬,半夜臨深池,危哉!

諸經惟少陽厥陰二經生癰疽宜預防之,以其多氣少血也。血少而肌肉難長,瘡久未合,必成死證。苟不知此,遽用驅逐利藥,以伐其陰分之血,禍不旋踵。

腫瘍內外皆壅,宜以托裡表散為主。如欲用大黃者,宜戒猛浪之非。

潰瘍內外皆虛,宜以補接為主。如欲用香散者,宜戒虛虛之失。

《外科精要》一書,惟務紀錄舊方,應酬輕小證候耳。

癰疽始發,即以艾多灸之,可使輕淺,騎竹馬灸法最妙。蓋艾火暢達,拔引郁毒,此從治之意。惟頭為諸陽所聚,艾炷宜小而少。若身上,必痛灸至不痛,不痛灸至痛。亦有因灸而死者,蓋虛甚,孤陰將絕,其脈必浮數而大且不鼓,精神必短而昏,無以抵當火氣,宜其危也。

白話文:

[瘡瘍]

如果脈象浮而且快,身體卻沒有發熱,臉色暗沉,胸口微微煩躁,不知道哪裡痛,這個人就要長癰腫了。

如果脈象滑而且快,快就表示有熱,滑就表示體內有實邪。滑脈代表營養充足,快脈代表衛氣旺盛,當營養和衛氣相遇,就會結成癰。熱邪所到之處,就會化膿。

有個婦人得病,醫生把脈,知道她腸子裡有膿,用瀉下的方法就能治好。因為她的寸口脈象滑而且快,滑表示體內有實邪,快表示有熱。滑脈代表營養充足,快脈代表衛氣旺盛。衛氣快而下行,營養滑而上行,營養和衛氣互相干擾,血液就會變得混濁敗壞。小腹脹滿堅硬,小便時而澀滯,時而有汗,又時而怕冷,這表示膿已經形成了。如果脈象遲緩而緊,表示是瘀血積聚,用瀉下的方法就能治好。

腸癰這種病,身體皮膚會變得粗糙,腹部皮膚繃緊,按下去感覺軟軟的像腫塊。

所謂腸癰,就是小腹腫脹,按壓會疼痛,小便次數多像淋病一樣,時常發熱,自己出汗,又怕冷。如果脈象遲緩而緊,表示膿還沒形成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可能會出血;如果脈象洪大而快,表示膿已經形成,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可以用大黃牡丹湯治療。

[病因和治療方法]

朱丹溪說:癰疽是因為陰陽之氣相互阻滯而產生的。氣屬陽,血屬陰。血在脈管內運行,氣在脈管外運行,兩者並行而周流全身。如果遇到寒濕之邪侵襲,就會凝滯而運行緩慢,成為不足;如果遇到熱火之邪侵襲,就會沸騰而運行過快,成為太過。氣受到邪氣而鬱結,津液就會變得稠黏,形成痰飲,積久了會滲入脈管中,使血液變得混濁,這是陰氣阻滯在陽氣之中。血受到邪氣而鬱結,脈道就會阻塞,或溢出或凝結,積久了會滲出脈管外,使氣運行紊亂,這是陽氣阻滯在陰氣之中。各種疾病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,而不僅僅是癰疽而已。

癰疽是因為毒邪積存在臟腑,應該先幫助脾胃強壯氣,使根本堅固,然後用活血通絡的藥物來輔助,並參考經絡和時令,使毒氣向外發散。如果在發病初期就治療,可以使癰腫在體內消散,這就是內托法的意義。

有人問內托法是怎樣的,我說:河間學派治療腫痛,如果腫塊長在外面,根基不深,病症表淺,脈象多浮,病在皮膚肌肉,不是氣盛就一定會侵入體內,必須趕快使用內托法,應該用腹煎散來祛濕散鬱,使脾胃之氣平和。如果還沒好,再煎半劑飲用。如果大便不通暢而且煩熱,可以稍微服用黃連湯。如果大便稍微通暢而且煩熱消退,就服用復煎散。這樣可以使營養和衛氣都順利運行,邪氣就不能侵入體內了。

《外科精要》說排膿內補十宣散,治療未成形的癰腫可以快速消散,治療已成形的癰腫可以快速潰破,說得很有道理。如果用在小的瘡癤和冬天,也可以使病情由重轉輕,由深變淺。如果用在潰瘍和夏天,其中桂枝、厚朴的溫散作用,輔以防風、白芷,我擔心即使有參耆,也難以發揮作用。現在看到世人使用這些藥物,不分輕重時令、經絡前後,就像盲人騎著瞎馬,在半夜來到深水池邊,太危險了!

在所有經絡中,只有少陽和厥陰二經容易產生癰疽,應該提前預防,因為這兩條經絡多氣少血。血少肌肉就難以生長,瘡口久久不癒合,必定會成為絕症。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,隨便使用驅逐、利尿的藥物,損耗陰分的血液,禍患很快就會到來。

腫瘤無論在內在或外在,都是氣血壅塞,應該以托裡、發散表邪為主。如果想用大黃,應該避免使用過於猛烈的瀉下藥。

潰瘍無論在內在或外在,都是虛弱的,應該以補養和接合為主。如果想用香散類藥物,應該避免犯虛虛之戒。

《外科精要》這本書,只是記錄一些舊的方子,應付一些輕微的小病症而已。

癰疽剛開始發作時,就用艾草多灸一灸,可以使病情輕微,騎竹馬灸法最好。因為艾火暢通,能拔引鬱積的毒邪,這是順應病勢來治療的方法。只有頭部是諸陽匯聚的地方,艾炷要小而少。如果是身上其他地方,必須痛灸到不痛,不痛灸到痛。也有因為艾灸而死的,因為身體太虛弱,陰氣將要耗盡,脈象必定浮大而快,而且沒有力量,精神必定短少而昏迷,無法承受火氣,所以很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