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15)
卷之六 (15)
1. 瘡瘍
論
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又曰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。榮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東垣謂榮氣即胃氣也,蓋胃氣調和,則榮衛之氣,皆順流而無逆於肉理耳。若夫飲食失節,肥甘過傷,以致濕熱蘊積於腸胃之間,燒爍腑臟,煎熬真陰,此經之所謂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,味傷發熱,久而增氣。
故濕熱之氣,聚於下集,陰火熾盛,蓄於八脈,八脈沸騰,逆於經隧,氣凝血滯,故其滋養精微之氣,不能如常榮於肉理,是以結聚而成癰腫矣,經曰熱勝則肉腐是也。法當視其所發之地,各從其經而處治焉。
夫發於身之表者,其名一十有七:曰腦發(督脈,足太陽經),曰背發(中屬督脈,余皆足太陽經),曰鬢髮(手足少陽經),曰眉發(手足太陽經,手足少陽經),曰頤發(手足陽明經),曰腮頷發(手陽明經),曰髭發(手足陽明經),曰腋發(手太陽經),曰穿襠發(督銜任三脈),曰腿發(表足三陽,裹足三陰),曰肝癰(足厥陰經),曰喉癰(任脈,陽明經),曰臍癰(任脈,陽明),曰乳癰(內陽明經,外少陽經,乳頭足厥陰經),曰臀癰(足太陽經),曰跨馬癰(足厥陰經),曰囊癰(足厥陰經)。
發於腔子之內者,其名有四:曰內疽,曰肺癰(手太陰經),曰腸癰(手太陽經,手陽明經),曰胃脘癰(足陽明經)。夫十二經有氣血多少之不同,癰疽淺深之有異。是故為治之法,或疏散,或消毒,或針焙,或內托,或外消,或瀉利,或補益。是故腫瘍為實,宜瀉利;潰瘍為虛,宜補益;浮露而淺者為癰,宜外消;藏伏而深者為疽,宜內托,此千古不易之定議也。雖然其證有善而易治者為順,惡而難消者為逆。
其為眼白睛黑,目緊小者,一逆也;不能飲食,納藥而嘔,食不知味,二逆也;傷痛渴甚,三逆也;膊項轉動不便,四肢沉重,四逆也;聲嘶色脫,唇口青黑,面目四肢浮腫,五逆也;煩躁時咳,腹痛甚,泄利無度,小便如淋,六逆也。膿血大泄,焮腫尤甚,膿水臭敗莫近,七逆也;喘促氣短,恍惚嗜臥,八逆也;未潰先黑陷,面青唇黑便汙,九逆也。又如噫氣痞塞,喘咳,身冷自汗,目瞪耳聾,恍惚驚悸,語言錯亂,皆是惡證。
若夫動息自寧,飲食知味,一順也;便利調勻,二順也;神彩精明,語聲清朗,三順也;膿潰腫消,色鮮不臭,四順也;體氣和平,五順也。凡五順見三則吉,九逆見六則危矣。先哲垂訓,班班可考,學者其可不詳察乎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脈數身無熱,內有癰也。一云: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為腸中有膿,薏苡附子敗醬湯主之。
諸浮數脈,應當發熱,而反灑淅惡寒,苦有痛處,當發癰腫。脈微而遲,反發熱,弱而數,反振寒,當發癰腫。
白話文:
[瘡瘍]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疼痛、搔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旺盛。」又說:「吃太多肥膩厚味的食物,會導致足部生大疔瘡。如果身體的營養之氣運行不順暢,逆行於肌肉紋理之間,就會產生癰腫。」東垣認為,營養之氣就是胃氣。如果胃氣調和,那麼身體的營養和衛護之氣都會順暢運行,而不會逆行於肌肉紋理之間。如果飲食不節制,過度食用肥膩甘甜的食物,導致濕熱積聚在腸胃之間,灼燒臟腑,耗損真陰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陰的五種功能受損於五味,五味損傷會導致發熱,久而久之會加重氣的運行失常」。
因此,濕熱之氣聚集在下焦,陰火旺盛,蓄積在奇經八脈,八脈氣血沸騰,逆行於經絡通道,導致氣血凝滯,這樣一來,滋養身體的精微之氣就不能正常地滋潤肌肉紋理,因此就會結聚而形成癰腫,這也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「熱盛則肉腐」。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癰腫發生的部位,各從所屬的經絡來處理。
長在身體表面的癰腫,名稱共有十七種:頭頂的癰腫(屬於督脈、足太陽經),背部的癰腫(中間屬於督脈,其餘都屬於足太陽經),鬢角的癰腫(屬於手足少陽經),眉毛上的癰腫(屬於手足太陽經、手足少陽經),下巴的癰腫(屬於手足陽明經),腮幫子的癰腫(屬於手陽明經),鬍鬚處的癰腫(屬於手足陽明經),腋下的癰腫(屬於手太陽經),胯下的癰腫(屬於督脈、任脈),腿部的癰腫(表面屬於足三陽經,內側屬於足三陰經),肝臟部位的癰腫(屬於足厥陰經),咽喉的癰腫(屬於任脈、陽明經),肚臍的癰腫(屬於任脈、陽明經),乳房的癰腫(內部屬於陽明經,外部屬於少陽經,乳頭屬於足厥陰經),臀部的癰腫(屬於足太陽經),大腿根部的癰腫(屬於足厥陰經),陰囊的癰腫(屬於足厥陰經)。
長在身體內部的癰腫,名稱共有四種:內疽,肺部的癰腫(屬於手太陰經),腸道的癰腫(屬於手太陽經、手陽明經),胃部的癰腫(屬於足陽明經)。十二經脈的氣血多少各有不同,癰疽的深淺也各有差異。因此,治療方法有疏散、消毒、針刺艾灸、內托、外消、瀉下、補益等。一般來說,腫脹的屬於實證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;潰爛的屬於虛證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;表淺的屬於癰,應該用外消的方法;深藏的屬於疽,應該用內托的方法,這是一直以來不變的原則。雖然如此,病情的發展有容易治好的順證,也有難以消除的逆證。
如果眼白發黑、瞳孔變小、眼睛緊閉,這是第一種逆證;不能進食、吃藥就吐、食不知味,這是第二種逆證;疼痛劇烈、口渴嚴重,這是第三種逆證;肩膀脖子轉動不靈活、四肢沉重,這是第四種逆證;聲音嘶啞、面色蒼白、嘴唇青紫、臉部和四肢浮腫,這是第五種逆證;煩躁不安、時常咳嗽、腹痛劇烈、腹瀉不止、小便淋漓不暢,這是第六種逆證;膿血大量流出、紅腫更加嚴重、膿水惡臭難聞,這是第七種逆證;呼吸急促、氣短、精神恍惚、嗜睡,這是第八種逆證;還沒潰爛就先變黑下陷、面色青黑、嘴唇發紫、大便污穢,這是第九種逆證。此外,像打嗝、胸悶、喘咳、身體發冷、自汗不止、眼睛發直、耳朵聽不見、精神恍惚、驚恐不安、說話顛三倒四,這些都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
如果精神安寧、飲食正常、吃東西有味道,這是第一種順證;大小便規律正常,這是第二種順證;精神飽滿、聲音清亮,這是第三種順證;膿液排出、腫脹消退、顏色鮮紅不臭,這是第四種順證;身體的氣機調和,這是第五種順證。一般來說,五種順證出現三種就屬於吉兆,九種逆證出現六種就屬於危險。前人的教誨,清清楚楚可以考證,學習醫學的人怎麼可以不仔細觀察呢?
[脈法]
《脈經》說:「脈搏跳動快速,身體卻沒有發熱,這是體內有癰。」還有一種說法:「腹部沒有積聚,身體也沒有發熱,但是脈搏跳動快速,這是腸道裡有膿液,可以用薏苡附子敗醬湯來治療。」
一般來說,脈搏浮而數的人應該會有發熱的現象,但是如果反而出現怕冷發抖,身體有疼痛的部位,就應該考慮是否會長癰腫。脈搏微弱而遲緩的人,反而出現發熱;脈搏虛弱而跳動快速的人,反而出現寒顫,這些都是會長癰腫的徵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