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11)
卷之六 (11)
1. 黃疸
論
《內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夫黃疸為病,肌肉必虛腫而色黃,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,久而不散,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。蓋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母能令子虛,母病子亦病矣。是故有諸中者,必形諸外耳。其證有五:曰黃汗,曰黃疸,曰酒疸,曰谷疸,曰女勞疸。
雖有五者之分,終無寒熱之異。丹溪曰:不必分五種,同是濕熱,如盦曲相似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是也。外有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當下而不得下,當汗而不得汗,當分利而不得分利,故使濕熱怫鬱內甚,皆能令人發黃病也。先哲制茵蔯五苓散、茵蔯湯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無不應手獲效。
故曰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曰濕在上宜發汗,濕在下宜利小便,或二法並用,使上下分消其濕,則病無有不安者也,學者詳之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凡黃候,寸口脈近掌無脈,口鼻冷,並不可治。
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也。
酒疸者,或無熱,靖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先吐之,沉弦者先下之。
酒疸下之,久久為黑疸,目青面黑,心頭如噉蒜韭之狀,大便正黑,皮膚四肢不仁,其脈浮弱,顏黑微黃,故知難治。
谷疸,寸口脈微而弱,微則惡寒,弱則發熱,當發不發,骨節疼痛,當煩不煩,而黃汗出。趺陽脈緩而遲,胃氣反強,飽則煩滿,滿則發熱,客熱消穀,食已則飢,谷強肌瘦,名曰谷疸。
陽明病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頭眩者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
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則滿也。
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,風寒相搏,食已則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
方法
丹溪曰:不必分五,同是濕熱,和盦曲相似,輕者小溫中丸,重者大溫中丸,熱多加黃連,濕多者茵蔯五苓散加食積藥。
戴氏曰:食積者,量其虛實下之,其餘但利小便,小便清利,則黃自退。或曰:黃疸宜用倒倉法。又曰:黃疸倦怠,脾胃不和,食少,胃苓湯。小便赤,加滑石。
一方,治黃疸。
黃芩,黃連,梔子,茵蔯,豬苓,澤瀉,蒼朮,青皮,草龍膽(各五分)
谷疸,加三稜、莪朮、縮砂、陳皮、神麯。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服之。
又方,治氣實傷濕,渾身發黃,宜吐法。
撫芎,梔子,桔梗(各二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姜煎,入韭汁服,探吐之。
小溫中丸,治黃疸與食積,又可制肝燥脾。脾虛者,須以白朮作湯使下。
針砂(十兩,醋炒七次令通紅,另研),苦參(夏加冬減),山楂(各二兩),吳茱萸(一兩,冬加夏減),蒼朮(半斤),白朮(五兩),川芎(夏減),神麯(各半斤)香附米(一斤,童便浸一宿)
白話文:
黃疸
《內經》說:中央的黃色,是與脾相通的。又說:各種濕氣腫脹,都屬於脾的病變。黃疸這種病,肌肉一定會虛弱浮腫並且呈現黃色,這是因為濕熱積聚在脾胃之中,久久不能散去,所以脾的顏色才會顯現在臉部和肌膚上。脾主管肌肉,肺主管皮膚毛髮,母親會讓孩子虛弱,母親生病,孩子也會生病。所以說,體內有的病變,一定會表現在體外。黃疸的症狀有五種:黃汗、黃疸、酒疸、谷疸、女勞疸。
雖然有這五種區分,但其實沒有寒熱的差異。朱丹溪說:不必區分這五種,都是濕熱引起的,就像發霉的麵粉一樣。經典所說的,知道要點的人,一句話就能總結。外感傷寒熱病,陽明內熱實證,應該攻下的卻不能攻下,應該發汗的卻不能發汗,應該利水的卻不能利水,這樣都會導致濕熱鬱積在體內,讓人發黃。前人創制的茵蔯五苓散、茵蔯湯、茯苓滲濕湯等,效果都很好。
所以說治療濕邪不使用利小便的方法,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又說,濕氣在上方應當發汗,濕氣在下方應當利小便,或者兩種方法一起用,使上下都能消除濕氣,那麼疾病就沒有不好的。學習醫術的人要仔細研究。
脈法
《脈經》說:凡是黃疸的病候,寸口脈靠近手掌的地方摸不到脈搏,口鼻冰冷,這種情況無法治癒。
脈象沉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通暢,一定會發黃疸。
酒疸這種病,有的沒有發熱,神智清醒,肚子脹滿想吐,鼻孔乾燥,脈象浮的,先讓他嘔吐;脈象沉弦的,先用攻下的方法。
酒疸如果用攻下法治療,久了會變成黑疸,眼睛發青,臉色發黑,心口像吃了大蒜韭菜一樣難受,大便漆黑,皮膚四肢麻木,脈象浮弱,臉色黑中帶黃,就知道這種病很難治。
谷疸這種病,寸口脈微弱,脈微則會怕冷,脈弱則會發熱,應該發熱卻沒發熱,骨節疼痛,應該煩躁卻沒煩躁,反而會流黃色的汗。足背動脈(趺陽脈)緩慢而遲,胃氣反而強盛,吃飽了就煩悶,脹滿了就發熱,熱氣很快消化食物,吃過飯很快又餓,雖然吃了很多東西,肌肉卻很消瘦,這就叫做谷疸。
陽明病脈象遲緩的,吃飯難以飽腹,吃飽了就煩躁頭暈,一定是小便不暢,這是要發生谷疸的徵兆,即使使用攻下法,肚子還是脹滿如初。
足背動脈(趺陽脈)緊張而數,數則表示有熱,有熱就容易消化食物,緊張則表示有寒,吃了東西就脹滿。
尺脈浮表示腎臟受傷,足背動脈(趺陽脈)緊張表示脾臟受傷,風寒互相搏擊,吃過飯就頭暈,穀氣不能消化,胃中渾濁,濁氣向下流動,小便不通暢,陰氣被寒邪侵擾,熱氣流入膀胱,全身發黃,這就叫做谷疸。
方法
朱丹溪說:不必區分這五種黃疸,都是濕熱引起的,就像發霉的麵粉一樣,病情輕的用小溫中丸,病情重的用大溫中丸,熱多加黃連,濕多加茵蔯五苓散和消食積的藥。
戴氏說:有食積的,要根據虛實情況用攻下法,其餘的就用利小便的方法,小便清澈通暢,黃疸自然就會消退。還有人說:黃疸應該用導瀉的方法。又說:黃疸會使人疲倦,這是脾胃不和,食慾不佳,可以用胃苓湯。小便發紅的,加滑石。
一方,治療黃疸。
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茵蔯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青皮、草龍膽(各五分)。
谷疸,加三稜、莪朮、縮砂、陳皮、神麯。
把上面的藥材切碎,做成一服,用水煎服。
又方,治療氣實傷濕,全身發黃,宜用催吐法。
撫芎、梔子、桔梗(各二錢)
把上面的藥材切碎,做成一服,加生薑煎煮,加入韭菜汁服用,然後催吐。
小溫中丸,治療黃疸和食積,也可以制約肝臟的燥熱,調理脾臟。脾虛的人,需要用白朮湯來幫助藥力下行。
針砂(十兩,用醋炒七次,使其通紅,另研成粉),苦參(夏天加多,冬天減少),山楂(各二兩),吳茱萸(一兩,冬天加多,夏天減少),蒼朮(半斤),白朮(五兩),川芎(夏天減少),神麯(各半斤),香附米(一斤,用童子尿浸泡一晚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