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8)
卷之六 (8)
1. 秘結
論
《內經》曰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。夫腎主五液,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,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。原其所由,皆房勞過度,飲食失節,或恣飲酒漿,過食辛熱,飲食之火起於脾胃,淫欲之火起於命門,以致火盛水虧,津液不生,故傳道失常,漸成結燥之證。
是故有風燥,有熱燥,有陽結,有陰結,有氣滯結,又有年高血少,津液枯涸,或因有所脫血,津液暴竭,種種不同,固難一例而推焉。經云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,以苦泄之。陽結者散之,陰結者溫之。大法,治燥者潤之,以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之類。
風燥者,加以防風、羌活、秦艽、皂莢之類,為丸以煉蜜,取其潤燥以助傳道之勢,故結散而疏通矣。仍多服補血生津之劑,助其真陰,固其根本,庶無再結之患。切弗以巴豆、牽牛等峻劑攻下,雖暫得通快,必致再結愈甚,反釀成病根膠固,卒難調治。或有血虛、脈大如蔥管、發熱而大便結燥者,慎不可發汗,汗之則重亡津液,閉結而死,此醫殺之耳。
《活人書》有脾約證,謂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不得四布,但輸膀胱,故小便數而大便難,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,使腸潤結化,津流入胃而愈。丹溪曰:然既曰脾約,必陰血枯槁,內火燔灼,熱傷元氣,故肺受火邪而津竭,必竅母氣以自救。夫金耗則土受木傷,脾失轉輸,肺失傳化,宜其大便閉而難,小便數而無藏蓄也。
理宜滋養陰血,使陽火不熾,金行清化,脾土健旺,津液入胃,大小腸潤而通矣。今以此丸,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賦壯實者,無有不安;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,雖得暫通,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。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,在東南以潤燥為要,學者其可不知此乎。
脈法
脈多沉伏而結。陽結,脈沉實而數。陰結,脈伏而遲或結。老人虛人便結,脈雀啄者,不治。
方法
丹溪曰:有虛有風,有濕有火,有津液不足者,有寒者,有氣結者,切不可例用芒硝、大黃及巴豆、牽牛等利藥。
久病,腹中有實熱,大便不通,宜用潤腸丸微利之,不宜用峻利之劑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脾約丸
麻仁(一兩半,用生絹袋盛,百沸湯連袋泡浸,湯冷出之,垂井中,與水面差一指許,不著水,次日曬乾礱之,粒粒皆完),枳實(麩炒黃色),厚朴(薑製炒),芍藥(各三兩),大黃(四兩,酒蒸),杏仁(去皮尖炒,另研,一兩二錢)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水下。
通幽湯(東垣)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,燥閉氣不得下,治在幽門,以辛潤之。
白話文:
便秘
《內經》說:北方屬黑色,對應人體的腎臟,腎臟開竅於前後二陰(肛門、尿道),並儲藏精氣。腎臟主管體內的各種液體,所以腎氣充足時,體內津液也充足,大便就會潤滑;反之,腎氣虛弱時,津液枯竭,大便就會乾結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,大多是房事過度、飲食不規律、過度飲酒、過食辛辣燥熱的食物。這些不良習慣會導致體內的火氣上升,其中飲食造成的火氣來自脾胃,性慾造成的火氣來自命門(腎),最終導致火氣過盛而津液虧損,使傳導排泄功能失常,逐漸形成大便乾結的症狀。
因此,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種,包括風燥、熱燥、陽氣鬱結、陰氣鬱結、氣機停滯,以及年紀大血氣不足、津液乾涸,或因失血導致津液快速枯竭等。情況各不相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《內經》說:腎臟不喜歡乾燥,應該用辛味的藥物來滋潤它,用苦味的藥物來泄降火氣。陽氣鬱結的要用疏散的方法,陰氣鬱結的要用溫補的方法。總的原則是,治療乾燥要用滋潤的方法,可以使用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等藥物。
風燥引起的便秘,可以加入防風、羌活、秦艽、皂莢等藥物,用蜂蜜煉製成藥丸,利用其滋潤的特性來幫助腸道蠕動,使大便通暢。同時,還要多服用補血生津的藥物,來幫助恢復真陰,穩固根本,才能避免再次便秘。千萬不能使用巴豆、牽牛等強烈的瀉藥,雖然能暫時通便,但會導致便秘更嚴重,反而會形成頑固的病根,難以治療。如果遇到血虛、脈象大如蔥管、發熱且大便乾結的患者,絕對不能發汗,因為發汗會使津液更加虧損,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會因閉結而死亡,這都是醫師誤治造成的。
《活人書》中提到脾約證,是指胃的功能太強,脾的功能太弱,導致脾無法正常將津液輸布全身,反而輸送到膀胱,所以會小便頻繁而大便困難。可以用脾約丸來調整脾的運化功能,使腸道滋潤,大便軟化,津液流入胃部,病症就會好轉。朱丹溪認為,既然稱為脾約,必然是陰血虧虛,體內火氣旺盛,火熱會損耗元氣,導致肺部受到火邪而津液枯竭,肺為了自救會損耗母氣(指肺氣)。肺氣虛耗會連累到脾土,使脾失去運化功能,肺也失去傳導功能,因此會導致大便閉結難排,小便頻繁而無法儲藏。
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血,使陽火不再旺盛,肺氣清肅,脾土健壯,津液能進入胃部,大腸和小腸得到滋潤,就能順利排便。這個脾約丸適合體內火氣旺盛且體格健壯的人,以及西北地區體質強壯的人服用;如果用於東南地區體質虛弱或體內火氣旺盛但氣血不足的人,雖然能暫時通便,但會使脾更加虛弱,腸道更加乾燥。所以,在西北地區治療便秘以疏通為主,在東南地區治療便秘以滋潤為主,學醫者必須了解這些差異。
脈象
便秘的脈象多為沉伏而結。陽氣鬱結的脈象是沉實而數。陰氣鬱結的脈象是沉伏而遲緩或結代。老年人或體虛者便秘,如果脈象像鳥啄食一樣短促,就難以治癒。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便秘的原因有虛、有風、有濕、有火、有津液不足、有寒、有氣機鬱結等,絕對不能一概使用芒硝、大黃以及巴豆、牽牛等瀉藥。
對於久病、腹中有實熱、大便不通的人,應該使用潤腸丸來稍微通便,不宜使用強烈的瀉藥。
(以上是朱丹溪的兩個治療方法)
脾約丸
麻子仁(一兩半,用生絲綢袋裝好,用沸水連袋浸泡,等水冷後取出,掛在井邊,距離水面約一指寬,不要碰到水,第二天曬乾後碾碎,使其顆粒完整),枳實(用麩皮炒至黃色),厚朴(用生薑製過後炒),芍藥(各三兩),大黃(四兩,用酒蒸製),杏仁(去皮尖後炒,另研,一兩二錢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
通幽湯(李東垣)治療大便困難,幽門不通,導致腸道上方堵塞,無法排便,因乾燥閉塞、氣機不暢而導致排便困難,治療重點在幽門,要用辛辣滋潤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