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7)

1. 淋閉

上共研為細末,分作二服,煎木通湯調下。未愈,再服數劑,必待砂出盡乃安。

又方,治孕婦轉胞,小便不通,及男子小便不通,皆效。

冬葵子(五錢),山梔子(五錢,炒研),木通(三錢),滑石(五錢,研)

上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溫服。外以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為末,田螺肉搗膏,或生蔥汁調膏,貼臍中,立通。

又方,治血淋。

側柏葉,藕節,車前草(各等分)

上三味,同搗取其汁,調益元散,神效。

附:關格證

《難經》曰: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脈兩寸俱盛曰關格。其證嘔逆而小便不通者是也。按《素問》謂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,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,乃二證也。蓋有格而不關者,亦有關而不格者,又或有人迎氣口俱盛而吐逆不便者,故丹溪總而言之曰關格者,是也。

丹溪曰:寒在上而熱在下,故多死,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用二陳湯探而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

有氣虛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,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,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。

治關格證吐逆而小便不利,急宜先灸氣海、天樞等穴各三七壯,其吐必止,然後以益元散等藥以利小便。

(祖傳方)

治關格吐逆,小便不通。

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,加薑棗煎服,立效。

(醫案)

予長兄修德翁,年七十,秋間患小便不通,二十餘日,百方不效,後得一方,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。雖至微之物,而有回生起死之功,故錄於此,以為濟利之一助云。(地膚草,一云白地芎是也。)

白話文:

淋閉

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末,分成兩次服用,用木通湯調和後喝下。如果沒有痊癒,再服用幾劑,必須等到砂石完全排出才能痊癒。

又一方,治療孕婦因胎兒壓迫導致小便不通,以及男子小便不通,都有效。

冬葵子(五錢)、山梔子(五錢,炒過研磨)、木通(三錢)、滑石(五錢,研磨)

將以上藥材作為一服藥,加水一碗半,煎煮至八分,溫熱服用。另外將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研磨成粉末,與搗爛的田螺肉混合成糊狀,或用生蔥汁調成糊狀,貼在肚臍上,小便就能立即通暢。

又一方,治療血淋(小便帶血)。

側柏葉、藕節、車前草(各等份)

將以上三種藥材一起搗爛取汁,用汁調和益元散服用,效果顯著。

附:關格證

《難經》說:關,指的是小便不通;格,指的是嘔吐。兩寸脈象都強盛稱為關格。這種病症表現為嘔吐和小便不通。按照《素問》的說法,人迎脈比氣口脈強盛四倍稱為格,氣口脈比人迎脈強盛四倍稱為關,這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。可能存在只有格而沒有關,也可能存在只有關而沒有格的情況,又或者有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強盛,同時出現嘔吐和大小便不通的情況,所以朱丹溪總結說,關格就是上述這些情況。

朱丹溪說:寒氣在上方,而熱氣在下方,這種情況多數會導致死亡。治療方法應該用催吐的方式來提升身體內橫阻的氣機,不一定是要吐出痰液。可以用二陳湯來探吐,吐過之後就能幫助氣機下降。

如果屬於氣虛導致氣機不暢,則需要在補氣藥中加入升降的藥物,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檳榔,讓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

治療關格證引起的嘔吐和小便不通,應該先緊急灸氣海穴、天樞穴等穴位,每個穴位灸三七壯,這樣嘔吐就會停止,然後再用益元散等藥物來幫助小便通暢。

(祖傳方)

治療關格引起的嘔吐,小便不通。

使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,加入薑和棗一起煎煮服用,效果立竿見影。

(醫案)

我的長兄修德翁,七十歲,秋天患上小便不通的病症,持續二十多天,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有效果,後來得到一個偏方,用新鮮的地膚草搗爛取汁服用,小便就通暢了。雖然是很微小的東西,卻有起死回生的功效,因此記錄在這裡,希望可以幫助到他人。(地膚草,又叫做白地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