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44)

1. 三消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和勻成劑,捏作片子,日中曬半乾,擦碎如黍米顆大,每服一錢,津唾下,或白湯送下,食遠服。

黃耆飲(東垣)治三消。

黃耆(蜜炙,六兩),炙甘草(一兩)

上細切,每服二錢,水煎服。

六味地黃丸(方見虛損門。)

人參白朮湯(東垣)治胃膈癉熱煩滿,飢不欲食,癉成為消中,善食而瘦,燥熱鬱甚而成消渴,多飲水而小便

數。兼療一切陰虛陽實,風熱燥郁,頭目昏眩,中風偏枯,酒過積毒,腸胃燥澀,並傷寒雜病產後煩渴,氣液不得宣通。

人參,白朮,當歸,芍藥,大黃(酒浸紙裹煨),梔子(炒),荊芥穗,薄荷,桔梗,知母,澤瀉(各五錢),茯苓(去皮),連翹,栝蔞根,乾葛(各一兩),甘草(三兩),藿香葉,青木香,官桂(各二錢),石膏(四兩),寒水石(二兩),白滑石(半斤)

上為細末,每服抄五錢,水一盞,入芒硝半兩,生薑三片,煎至半盞絞汁,入蜜少許,溫服,漸加至十餘錢,得臟腑流利取效。如常服,以意加減。如腸胃鬱結,濕熱內甚自利者,去大黃、芒硝服。

絳雪散(東垣)治消渴、飲水無度、小便數者,大有神效。

黃芩(酒炒),黃丹(炒飛),漢防己,栝蔞實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漿水調下,臨臥時並進三服即止。

人參散(東垣)治腎消善飲,而小便頻數,白濁如膏。

人參(一分),白朮,澤瀉,栝蔞根,桔梗,梔子,連翹(各二分),葛根,黃芩,大黃(酒浸,紙裹煨),薄荷,白茯苓(各五分),甘草(七分),石膏(一錢),滑石,寒水石(各一錢五分),縮砂(少許)

上細切,作一服,為末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入蜜少許,再煎三兩沸,腎消食前服,上消食後服。

大黃甘草飲子(河間)治男子婦人一切消渴不能止者。

大豆(五升,先煮二、三沸,出火去苦,水再煮),大黃(一兩五錢),甘草(四兩,長四指,煅捶碎)

上用井水一桶,將前藥同煮三五時,如稠黏更添水煮,豆軟為度,盛於盆中放冷,令病人食豆,渴飲湯汁,無時候。食盡,如燥渴止,罷藥;未止,依前再煮食之,不過三劑,其病悉愈。

麥門冬飲子(河間)治心移熱於肺,名曰膈消,心膈有熱,久則引飲為消渴。

麥門冬(去心,一錢),栝蔞根,知母,甘草,五味子,生地黃,人參,葛根,茯神(各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竹葉七片,用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

(丹溪活套)云:三消者,多屬血虛不生津液,俱宜四物湯為主治。上消者,本方加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天花粉煎,入生藕汁、生地黃汁、人乳。飲酒人,加生葛汁。中消者,本方加知母、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,以降胃火。下消者,本方加黃柏、知母、熟地黃、五味子之類,以滋腎水,又間當飲繅絲湯為上策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熱湯浸泡過的蒸餅攪拌均勻,製成藥劑,捏成薄片,在太陽下曬至半乾,然後搓碎,像黍米顆粒大小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口水慢慢吞服,或者用白開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

黃耆飲(出自李東垣的醫方)用來治療三消症。

藥材:蜜炙黃耆(六兩),炙甘草(一兩)

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服。

六味地黃丸(藥方在《虛損門》有記載。)

人參白朮湯(出自李東垣的醫方)用來治療胃脘脹熱、煩躁,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這種情況發展成消中症,會出現能吃卻消瘦的症狀。如果燥熱鬱積嚴重,就會發展成消渴症,會出現喝很多水卻小便頻繁的現象。這個藥方也能治療一切陰虛陽盛、風熱乾燥引起的頭暈眼花、中風導致的半身不遂、飲酒過多造成的積毒、腸胃乾燥不適,以及傷寒雜病和產後煩渴、氣血運行不暢等問題。

藥材: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芍藥、酒浸後用紙包起來煨過的大黃、炒過的梔子、荊芥穗、薄荷、桔梗、知母、澤瀉(各五錢)、去皮茯苓、連翹、栝蔞根、葛根(各一兩)、甘草(三兩)、藿香葉、青木香、肉桂(各二錢)、石膏(四兩)、寒水石(二兩)、白滑石(半斤)

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一杯水和半兩芒硝、三片生薑,煎煮至半杯,濾去藥渣,加入少量蜂蜜,溫熱服用,可以逐漸增加藥量至十多錢,使腸胃通暢,以達到療效。如果作為日常調養,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藥量。如果腸胃鬱結、濕熱過盛而導致腹瀉,則去掉大黃和芒硝服用。

絳雪散(出自李東垣的醫方)用來治療消渴症、飲水過多、小便頻繁,效果很好。

藥材:酒炒黃芩、炒製黃丹、漢防己、栝蔞實(各等份)

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溫熱的米漿水調服,臨睡前服用三次即可。

人參散(出自李東垣的醫方)用來治療腎消症,症狀是喜歡喝水、小便頻繁,尿液混濁像膏狀。

藥材:人參(一分)、白朮、澤瀉、栝蔞根、桔梗、梔子、連翹(各二分)、葛根、黃芩、酒浸後用紙包起來煨過的大黃、薄荷、白茯苓(各五分)、甘草(七分)、石膏(一錢)、滑石、寒水石(各一錢五分)、縮砂(少量)

將藥材切碎,作為一服藥,磨成粉末,加入一杯半水,煎煮至一杯,加入少量蜂蜜,再次煎煮兩三次,腎消症在飯前服用,上消症在飯後服用。

大黃甘草飲子(出自劉完素的醫方)用來治療男性女性各種無法停止的消渴症。

藥材:大豆(五升,先煮兩三次,去除苦味,然後再加水煮)、大黃(一兩五錢)、甘草(四兩,長度約四指,煅燒後捶碎)

用一桶井水,將上述藥材一同煮三到五個小時,如果湯汁變稠,就再加水煮,直到豆子煮軟為止。將煮好的藥湯盛到盆裡放涼,讓病人吃豆子,口渴了就喝湯汁,不限時間。吃完後,如果燥渴停止,就停止用藥;如果沒有停止,就按照之前的方法再煮藥服用,一般不超過三次,病症就能痊癒。

麥門冬飲子(出自劉完素的醫方)用來治療心熱傳到肺部引起的疾病,稱為膈消,心膈有熱,時間久了就會導致消渴症,出現喜歡喝水的症狀。

藥材:去心的麥門冬(一錢)、栝蔞根、知母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生地黃、人參、葛根、茯神(各一錢五分)

將藥材切碎,作為一服藥,加入七片竹葉,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,溫熱服用。

(朱丹溪的活套醫方)說:三消症,多是因為血虛導致不能產生津液,都應該用四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上消症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人參、五味子、麥門冬、天花粉一起煎煮,加入生藕汁、生地黃汁、人乳。如果是飲酒的人,可以加入生葛汁。中消症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知母、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,以降低胃火。下消症,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熟地黃、五味子等藥材,以滋養腎水。另外,間歇性地飲用繅絲湯是上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