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42)
卷之五 (42)
1. 三消
論
《內經》曰:二陽結謂之消。又曰:癉成為消中。東垣曰:二陽者陽明也,手陽明大腸主津液,若消則目黃口乾,乃津液不足也。足陽明胃主血,若熱則消穀善飢,血中伏火,乃血不足也。結者津液不足,結而不潤,皆燥熱為病也。此因數食甘美而多肥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,治當以蘭,除陳氣也。
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,其氣慓悍,能助燥熱也。岐伯曰:脈實病久,可治;脈弦小病久,不可治。當分三消而治之,高消者,舌上赤裂,大渴引飲,經云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者是也,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。中消者,善食而瘦,自汗,大便硬,小便數,叔和云口乾飲水,多食飢虛,癉成為消中者是也,以調胃承氣湯、三黃丸治之。
下消者,煩渴引飲,耳輪焦乾,小便如膏,叔和云焦煩水易虧,此腎消也,以六味地黃丸治之。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,必發腦疽背癰;不能食者,必傳中滿膨脹,皆為不治之證也。張潔古分而治之,能食而渴者,白虎加人參湯;不能食而渴者,錢氏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,上中既平,不復傳下消矣。先哲用藥,厥有旨哉。
然臟腑有遠近,亦宜斟酌。如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服,腎肝位遠,宜制大其服,皆適其至所為故,如過與不及,皆誅罰無過之地也。如高消、中消制之太急,速過病所,久而成中滿之病,正所謂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者也,非藥之罪,失其緩急之制也,治斯疾者宜審焉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厥陰之為病,消渴氣上衝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即吐,下之不肯止。(傷寒厥陰篇云: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)寸口脈浮而遲,浮則為虛,遲則為勞,浮則衛氣不足,遲則榮氣竭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為氣,數則消穀而緊(《要略》作消穀而大堅),氣盛則溲數,溲數則緊(《要略》作堅),緊數相搏,則為消渴。男子消渴,小便反多,以飲一斗,小便一斗,腎氣丸主之。
心脈滑為渴(滑者陽氣勝),心脈微小為消癉。消癉,脈實大病久可治,懸小堅急病久不可治。脈數大者生,沉小者生;實而堅大者死,細而浮短者死。
方法
丹溪曰:養肺降火生血為主,分上中下治。上消者肺也,多飲水而少食,大小便如常。中消者胃也,多飲食而小便赤黃。下消者腎也,小便濁淋如膏之狀。
大法,黃連、天花粉二味為末,藕汁、人乳汁、生地黃汁、佐以蜜、薑汁為膏,和二味,留舌上,徐徐以白湯少許送下。能食者,加石膏。
豬肚丸
黃連(五兩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(去毛),栝蔞根(各四兩)
上為細末,入雄豬肚內縫之,蒸熟乘熱於石臼中搗爛,如干加煉蜜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食後米飲下,可以清心止渴(一云治消中)。
白話文:
[三消]
《內經》說:「體內陽氣過盛相互結聚就稱為消。」又說:「熱病發展成消中。」東垣認為,這裡的「二陽」指的是陽明經,手陽明大腸負責輸佈津液,如果津液虧損,就會出現眼睛發黃、口乾等症狀,表示津液不足。足陽明胃負責輸送血液,如果胃熱過盛,就會出現容易餓、吃得多,體內有伏火,表示血液不足。「結」是指津液不足,乾燥而不滋潤,都是因為燥熱引起的疾病。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吃了太多甜膩肥厚的食物,導致體內氣機上逆,轉變成消渴病。治療應使用蘭草,以去除體內積滯的濁氣。
不應該服用膏粱厚味、香草之類或礦石類的藥物,因為這些藥性太過剛烈,會助長燥熱。岐伯說:「脈象有力、疾病時間較長的可以治療;脈象細小而弦,疾病時間較長的就難以治癒。」應該將消渴病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種情況來治療。上消的症狀是舌頭紅而有裂紋,非常口渴想喝水。《內經》說:「心臟的熱邪傳到肺臟,就會變成膈消。」這指的就是上消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中消的症狀是吃得多卻消瘦,容易出汗,大便乾硬,小便頻繁。叔和認為,口乾想喝水,吃得多但容易餓,就是熱病發展成消中,這指的就是中消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或三黃丸來治療。
下消的症狀是煩躁口渴想喝水,耳輪焦乾,小便像米湯一樣渾濁。叔和認為,焦躁煩熱且容易缺水,這是腎臟的消渴病,也就是下消,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。總的來說,如果病情發展到末期,還能吃東西的,一定會引發腦疽或背部癰瘡;如果不能吃東西的,一定會出現腹部脹滿,這些都是無法治癒的症狀。張潔古將三消分開治療,能吃東西但口渴的,用白虎加人參湯;不能吃東西但口渴的,用錢氏白朮散加倍葛根來治療。當上消和中消得到控制後,就不會再傳變為下消。古人使用藥物,確實很有道理。
然而,各臟腑的位置有遠近之分,用藥時也應該仔細斟酌。例如心臟和肺臟位置較近,藥物劑量宜小;腎臟和肝臟位置較遠,藥物劑量宜大。這都是為了使藥效能到達病灶。如果用藥過度或不及,都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害。如果治療上消和中消時藥效太過迅猛,快速通過病灶,反而容易導致腹部脹滿的疾病,這就是所謂的「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」,並不是藥物的過錯,而是因為沒有掌握用藥的緩急之道。治療這種疾病的人應該仔細審查。
[脈法]
《脈經》說:「厥陰經的疾病,會出現消渴、氣向上衝到心臟,心中灼熱疼痛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想吐,用下瀉藥也無法停止腹瀉。(《傷寒論》厥陰篇說:吃了東西就吐蛔蟲,用下瀉藥也無法止瀉。)寸口的脈象浮而遲緩,浮表示虛弱,遲表示勞損;浮表示衛氣不足,遲表示營氣耗竭。趺陽脈象浮而急促,浮表示氣盛,急促表示容易消化食物且脈象堅緊(《要略》作消化食物且脈象堅大)。氣盛則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則脈象堅緊(《要略》作堅大)。堅緊和急促的脈搏相互搏動,就會形成消渴病。男子患消渴病,小便反而增多,喝一斗水,就排一斗尿,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。
心脈滑動表示有渴(滑動表示陽氣過盛),心脈微細表示是消癉。消癉的脈象有力而宏大,病程較長,可以治療;脈象細小、堅硬而急促,病程較長就難以治癒。脈象數而大的可以存活,脈象沉而小的也可以存活;脈象實而堅大的會死亡,脈象細而浮短的也會死亡。
[方法]
丹溪認為,治療消渴病應以滋養肺陰、降火生血為主,並將其分為上、中、下三種類型來治療。上消是肺臟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喝水多而食量少,大小便正常。中消是胃臟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吃得多,小便赤黃。下消是腎臟的問題,主要表現為小便渾濁如米湯。
治療大法是將黃連、天花粉兩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藕汁、人乳汁、生地黃汁,並佐以蜂蜜和薑汁熬製成膏狀,然後與藥粉混合,放在舌頭上,慢慢用少量白開水送服。能吃東西的,可以加入石膏。
[豬肚丸]
黃連(五兩),麥門冬(去心),知母(去毛),栝蔞根(各四兩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,放入雄豬肚內縫合,蒸熟後趁熱在石臼中搗爛,如果太乾就加入煉蜜,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飯後用米湯送服,可以清心止渴(一說可以治療消中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