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33)
卷之五 (33)
1. 厥病
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,理中湯。無熱證而厥,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。喘促脈伏而厥,五味子湯。吐利,手足厥冷,煩躁欲死,吳茱萸湯。
五味子湯(活人)治陽厥脈伏,手足厥冷。
五味子(一兩),人參,麥門冬,杏仁,陳皮(以上各五錢)
上細切,用水三盞,生薑十片,棗二枚,煎至一盞半,去渣分作二服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(方見傷寒門。)
茯苓甘草湯,治陽厥怔忡,手足厥逆,心下有水氣。
茯苓,桂枝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,生薑(三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通脈四逆湯(活人)治陰厥,下利清穀,四肢逆冷,脈微。
甘草(六錢五分),附子(一枚,生用),乾薑(一兩,炮)
如面赤者,加蔥九莖。嘔者,加生薑。咽痛,加桔梗。利止脈不出,加人參。
上用水三大盞,煎至一盞半,去渣分作二服。
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(活人)治無熱證而厥。
當歸,芍藥,桂枝,細辛(各一兩),甘草,通草(各六錢五分),吳茱萸(三錢),生薑(六錢)
上細切,水三升,煮至一升半,分三服。
吳茱萸湯(活人)治陰厥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。
吳茱萸,生薑(各五錢),人參(三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大棗一枚,煎至一盞半,溫服,忌生冷物。
蘇合香丸(局方)治卒厥不知人,未詳風痰氣厥,先與此藥極妙。每用一丸,以湯調化灌之即醒,醒後察脈而用他藥。
(丹溪活套)云:熱厥四肢煩熱,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,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之類。寒厥手足逆冷者,多是氣血不足,補氣血藥加附子。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,濕痰鬱火盛也,二陳湯加芩、連、梔子之類。若忽然手足逆冷、卒厥不知人者,多屬痰火,亦有陰先虧而陽暴熱者,宜多用參膏,兼竹瀝、薑汁與之。人瘦弱者,雖無痰而火亦盛也,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。
白話文:
手腳指頭稍微發冷,這種情況叫做「清」,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發熱的症狀卻出現厥冷,可以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如果呼吸急促,脈搏微弱到幾乎摸不到卻出現厥冷,可以用五味子湯。如果是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到快要死去,可以用吳茱萸湯。
五味子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,可以治療因陽氣虛弱導致的厥冷,脈搏微弱,手腳冰冷。
藥方組成:五味子(1兩),人參、麥門冬、杏仁、陳皮(以上各5錢)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用水3碗,加入生薑10片,紅棗2枚,煎煮至剩1碗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服用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(藥方在《傷寒論》中)。
茯苓甘草湯,可以治療因陽氣虛弱導致的厥冷,同時伴有心悸、手腳冰冷,以及心下有水液停滯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茯苓、桂枝(各2錢),甘草(1錢),生薑(3錢)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用水1碗半,煎煮至剩1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
通脈四逆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,可以治療因陰氣虛弱導致的厥冷,伴隨腹瀉、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,四肢冰冷,脈搏微弱。
藥方組成:甘草(6錢5分),附子(1枚,生用),乾薑(1兩,炮製過)。 如果臉色發紅,可以加入蔥白9段。如果嘔吐,可以加入生薑。如果咽喉疼痛,可以加入桔梗。如果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摸不到,可以加入人參。 將上述藥材用水3大碗煎煮至剩1碗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服用。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,可以治療沒有發熱症狀卻出現厥冷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當歸、芍藥、桂枝、細辛(各1兩),甘草、通草(各6錢5分),吳茱萸(3錢),生薑(6錢)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用水3升煎煮至剩1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吳茱萸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,可以治療因陰氣虛弱導致的厥冷,伴隨嘔吐、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到快要死去。
藥方組成:吳茱萸、生薑(各5錢),人參(3錢5分)。 將上述藥材切碎,用水2碗,加入紅棗1枚,煎煮至剩1碗半,溫服,忌食生冷食物。
蘇合香丸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可以治療突然昏厥、不省人事的情況,無論是風、痰還是氣引起的昏厥,先服用此藥效果極佳。每次服用1丸,用溫開水化開後灌入,待病人清醒後再仔細觀察脈象,然後使用其他藥物治療。
(朱丹溪的《活套》中說)熱厥是指四肢煩躁發熱,多半是濕熱鬱結在脾胃之中,可以用東垣的升陽散火湯、火鬱湯等藥方治療。寒厥是指手腳冰冷,多半是氣血不足,可以用補氣血的藥物,並加入附子。飲酒或體型肥胖的人,如果手腳發熱,多半是濕痰鬱火旺盛,可以用二陳湯,並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藥材。如果突然手腳冰冷、昏厥不省人事,多半是痰火引起的,也可能是陰氣先虛後出現陽氣暴熱,應該多用人參膏,同時配合竹瀝、薑汁服用。體型瘦弱的人,即使沒有痰,火氣也可能旺盛,服用竹瀝也能養血降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