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32)

1. 厥病

《內經》曰: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又曰:寒厥者,此人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,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,氣因於中,由陽衰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熱厥者,此人必醉飽入房,精氣中虛,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,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能滲營其四肢也。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薄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。

腎氣日衰,陽氣獨盛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又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,腹滿則下氣重上而邪氣厥,厥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令人暴僕不知人,或至半日遠至一日乃知人也,名曰屍厥。考之張仲景傷寒論,陰陽二厥之證,皆指手足逆冷而言也。河間《原病式》曰:陰厥者,原病脈候皆為陰證,身涼不渴,脈遲而微。

陽厥者,原病脈候皆為陽證,煩渴譫妄,身熱而脈數。若陽厥極深,或失下而至於身冷,反見陰證,脈微欲絕而死者,此為極熱而然。俗醫妄謂變成陰證,急用熱藥助其陽氣,以致十無一生也。愚按:內經曰寒熱二厥者,皆常病虛損證也,並宜補益之法,但熱厥補陰,寒厥當補陽耳,正經所謂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也。

若夫《傷寒論》所謂陰陽二厥者,冰炭殊途,治法亦異,診察之間,死生反掌,醫者其可不盡心乎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寸口沉大而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血氣入於臟則死,入於腑則愈,此為卒厥。不知人,唇青身冷,為入臟即死;如身溫和,汗自出,為入腑而後自愈。

《活人書》云:陽厥脈滑而沉實,陰厥脈細而沉伏。

方法

丹溪曰:厥因氣虛、血虛者多。氣虛脈細,血虛脈大如蔥管,熱厥脈數,外感脈浮而實,有痰者脈弦。熱用承氣湯,痰用白朮、竹瀝,外感宜解散藥中加薑汁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
《活人書》曰:初得病身熱頭痛,大便秘,小便赤,或畏熱,或飲水,或揚手擲足,煩躁不得安臥,譫語昏憒而厥,此陽厥也,大柴胡湯、大小承氣湯治之,渴者白虎湯妙。手足厥冷,脈乍結,此邪氣結在胸,心下煩滿,飢不能食,瓜蒂散吐之。寒熱而厥,面色不澤,冒昧,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,必是有正汗也。

多用綿衣包手足,急服五味子湯,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,須臾大汗而解。傷寒厥逆,心下怔忡者,宜先治水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如得病後,四肢逆冷,脈沉而細,足攣臥而惡寒,引衣蓋復,不飲水,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,陰厥也,四逆湯、白通湯。厥逆脈不至者,通脈四逆湯。

白話文:

厥病

病因論述

《內經》說:陽氣在下衰弱,就會形成寒厥;陰氣在下衰弱,就會形成熱厥。又說:寒厥的人,通常體質強壯,因為秋冬時節耗損過度,導致下部的氣往上衝,無法恢復正常,精氣向下外溢,邪氣因此跟著向上侵犯。這是因為氣停在中部,由於陽氣衰弱,無法溫養經絡,導致陽氣日漸耗損,陰氣獨自存在,所以手腳會感到冰冷。熱厥的人,通常是酒醉飯飽後行房事,導致精氣虛弱。酒進入胃部,會使絡脈充滿而經脈空虛。脾臟負責將胃中的津液輸布全身,陰氣虛弱就會導致陽氣侵入。陽氣進入後會使胃氣不和,胃氣不和就會導致精氣耗竭,精氣耗竭就無法溫養四肢。氣聚積在脾中無法散開,酒氣和穀氣相互衝擊,熱邪在體內積聚,因此身體發熱,小便赤紅。

腎氣日漸衰弱,而陽氣獨自亢盛,所以手腳會感到發熱。另外,如果陰氣過盛於上,就會導致下部虛弱,下部虛弱就會導致腹部脹滿,腹脹就會使下氣向上逆行,邪氣隨之導致厥證。厥證發作會使陽氣紊亂,陽氣紊亂就會導致人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甚至會昏迷半天或一天才能恢復意識,這種情況稱為「屍厥」。考證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關於陰陽二厥的描述,都是指手腳冰冷的情況。河間《原病式》說:陰厥的病因和脈象都屬於陰證,表現為身體發涼不口渴,脈搏遲緩而微弱。

陽厥的病因和脈象都屬於陽證,表現為煩躁口渴、胡言亂語、身體發熱且脈搏快速。如果陽厥發展到極為嚴重的情況,或因誤用瀉下藥,導致身體反而發冷,出現陰證的表現,脈搏微弱到幾乎消失,就會導致死亡。這是因為熱邪過於嚴重所導致的。庸醫常常誤認為這是轉變為陰證,急於使用熱藥來幫助陽氣,結果導致十有九死。我認為《內經》所說的寒熱二厥,都屬於常見的虛損性疾病,應該採用補益的方法治療,只是熱厥應該補陰,寒厥應該補陽。這就是中醫所說的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」的道理。

至於《傷寒論》所說的陰陽二厥,病性截然不同,治療方法也大相徑庭,診斷時稍微不慎,就會導致生死攸關的結果,醫生怎麼能不盡心盡力呢?

脈象診斷

《脈經》說:寸口脈沉大而滑,沉脈表示實證,滑脈表示氣盛,實邪與氣相搏,血氣如果進入臟腑,就會死亡,如果進入六腑,就能夠痊癒。這是卒厥的表現。如果出現昏迷不省人事,嘴唇青紫、身體冰冷,表示邪氣已進入臟腑,很快就會死亡;如果身體溫和、自己出汗,表示邪氣進入六腑,之後就會自行痊癒。《活人書》說:陽厥的脈象是滑而沉實,陰厥的脈象是細而沉伏。

治療方法

丹溪說:厥證多由氣虛和血虛引起。氣虛的脈象是細弱,血虛的脈象是粗大如蔥管。熱厥的脈象是快速,外感引起的厥證脈象是浮而實,有痰的脈象是弦。熱厥可以用承氣湯治療,痰厥可以用白朮、竹瀝來治療,外感引起的厥證宜用解表藥加薑汁服用。

(以上為丹溪的治療方法)

《活人書》說:初期發病時,身體發熱、頭痛、大便秘結、小便赤紅,或者怕熱、想喝水,或者兩手亂揮、兩腳亂踢,煩躁不安、無法安睡,胡言亂語、意識模糊而出現厥證,這是陽厥。可以用大柴胡湯、大小承氣湯來治療,口渴嚴重可以用白虎湯。如果手腳冰冷,脈象時快時慢,這是邪氣結在胸部,胸部感到煩悶、腹脹,沒有食慾,可以用瓜蒂散來催吐。如果寒熱交錯而出現厥證,面色晦暗、精神恍惚,兩手突然沒有脈搏或者單手沒有脈搏,這通常是有正汗的表現。

這時應多穿棉衣包裹手腳,趕快服用五味子湯,或者同時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,稍後會大量出汗而痊癒。傷寒導致厥逆、心悸不安的,宜先治療水邪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來治療。如果發病後,出現四肢逆冷,脈象沉而細,雙腿抽筋、蜷曲臥床且怕冷,喜歡用被子裹住身體,不喝水,或者腹瀉如水而出現厥逆的,這是陰厥。可以用四逆湯、白通湯來治療。如果厥逆時脈搏摸不到,可以用通脈四逆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