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30)
卷之五 (30)
1. 痓病
論
《內經》曰:諸痙(滑氏曰痙當作痓)項強,皆屬於濕(王注云:太陽傷濕也)。又曰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(王注云:陽內鬱而陰行於外也)。《原病式》曰: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。夫肝木屬風而主筋,經曰諸暴強直屬風,理宜然也。其所謂諸痓項強而屬於濕者何歟?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,亢則害承乃制也。
是故知痓之為病,濕為本,風為標耳。故仲景有剛柔二痓之分,不可不辨,蓋剛為陽痓而柔為陰痓也。若夫太陽發熱,無汗惡寒,脈弦長勁急,胸滿口噤,手足攣急,咬牙眼開,甚則搐搦,角弓反張,此為剛痓。太陽微熱,多汗不惡寒,脈遲澀弦細,四體不收,時時搐搦,閉目合口,此為柔痓。
大抵因風濕二氣,襲於太陽之經,亦有輕重之分。其風氣勝者為剛痓,風性剛急故也。濕氣勝者為柔痓,濕性柔和故也。外有諸虛之候,表虛不任風寒,亦能成痓,是以或產後,或金瘡,或跌僕撲傷,癰疽潰膿之後,一切去血過多之證,皆能成此疾也,是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。亦有絕無風邪,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,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,血脫無以養筋故也。
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,恐反燥其陰血而致不救也,可不慎歟!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太陽病發熱,其脈沉而細者,為痓。
痓脈來,按之築築然而弦,直上下行。
痓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
痓病,發其汗已,其脈潑潑然如蛇,暴腹脹大,為欲解;脈如故,反伏弦者,必痓(此痓字恐當作死字)。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𠘧𠘧然,脈沉遲,此為痓,栝蔞桂枝湯主之。
方法
丹溪曰:大率與癇相似,比癇為虛,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。多屬氣血虛,有火有痰,宜補兼降痰火,參、耆、芎、歸、竹瀝之類。
一方,治少年痘瘡靨後成痓,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汗止,脈極強緊如真弦。先因勞倦傷血,瘡後血愈虛而又感風寒,當用溫藥養血,辛涼散風,芍藥、當歸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釣鉤藤為臣,白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水煎服愈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栝蔞桂枝湯(活人)治太陽傷寒成痓。
栝蔞根,甘草(炙,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細切,作一服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作三服連飲取微汗。如汗不出,少頃以熱粥發之。
葛根湯(活人)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。(方見傷寒門。)
麻黃葛根湯(活人)治剛痓,無汗惡寒。
麻黃,赤芍藥(各三錢),乾葛(四錢五分),豆豉(半合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大盞,蔥白三莖,煎八分,稍熱服。
白話文:
[痓病]
病因論述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頸部僵硬的症狀,都與濕邪有關。」(註解認為這是太陽經受到濕邪侵襲的緣故)又說:「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症狀,都與風邪有關。」(註解認為這是陽氣內鬱而陰氣外泄的緣故)。《原病式》說:「筋脈變得強硬僵直,不能柔和舒展。」肝屬木,在五行中與風相關,主管筋脈,所以說各種突然出現的強直症狀都屬風邪,道理上是說得通的。那麼,為什麼說各種頸部僵硬的症狀又與濕邪有關呢?這是因為當太陽經的濕邪過重時,會兼夾風邪的特性,過於亢盛則會損害其所制約的對應屬性,這是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。
因此,要知道痓這種疾病,濕邪是根本原因,而風邪是表面的現象。所以,張仲景將痓分為剛痓和柔痓兩種,必須加以區分。剛痓屬於陽痓,而柔痓屬於陰痓。如果出現太陽經發熱,沒有汗且怕冷,脈象弦長且有力,胸部脹滿,嘴巴緊閉,手腳抽搐,牙關緊咬,眼睛睜大,嚴重時會抽搐,身體向後彎曲如弓,這就是剛痓。如果出現太陽經輕微發熱,多汗且不畏寒,脈象遲緩細澀,身體不能自主活動,時而抽搐,眼睛閉合,嘴巴緊閉,這就是柔痓。
大體上來說,痓這種病是由風邪和濕邪兩種邪氣侵襲太陽經所致,也有輕重之分。風邪較盛的就表現為剛痓,這是因為風的性質是剛勁急速的緣故。濕邪較盛的就表現為柔痓,這是因為濕的性質是柔和濡滯的緣故。此外,如果身體有虛弱的表現,例如體表虛弱不能抵禦風寒,也可能導致痓病。因此,有些是在產後、外傷出血、跌倒摔傷、癰疽潰膿之後,一切失血過多的情況下都可能導致這種疾病,這屬於虛弱為根本,風邪是表象。也有一些情況是完全沒有風邪,但也會讓人出現筋脈攣縮,身體向後彎曲的症狀,這是因為失血過多,筋脈失去滋養的緣故。
朱丹溪特別強調,不能將痓病當作風病來治療,使用祛風的藥物,否則反而會使陰血更加乾燥,導致無法挽救,這點必須謹慎!
脈象
《脈經》說: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而細的,是痓病。
痓病的脈象,按下去感覺跳動有力且呈弦狀,直上直下。
痓病的脈象,伏藏而堅實,直上直下。
痓病,發汗後,如果脈象像水波一樣,腹部突然脹大,表示病要好轉;如果脈象和之前一樣,仍然是伏而弦,那就要死亡(這裡的痓字可能是死字的誤寫)。
太陽病,症狀齊全,身體強硬僵直,脈象沉而遲緩,這是痓病,可以用栝蔞桂枝湯來治療。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痓病大體上和癲癇相似,但比癲癇更虛弱,絕對不能當作風病來治療,單純使用祛風的藥物。痓病多屬於氣血虛弱,兼有火和痰,應該以補益氣血為主,兼以清降痰火,可以用人參、黃耆、川芎、當歸、竹瀝之類的藥物。
[一方],治療青少年出痘後發生痓病,嘴巴緊閉打不開,四肢僵直,時而出現繞臍腹痛,疼痛時冷汗像下雨一樣,痛止汗也止,脈象極強緊如真弦。這是因為先有勞累損傷氣血,出痘後氣血更虛,又感受風寒所致。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來養血,辛涼的藥物來散風,以芍藥、當歸為主藥,川芎、青皮、釣鉤藤為輔藥,白朮、甘草為佐藥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藥,再加少許紅花,用水煎服就能痊癒。
(以上是朱丹溪的兩個治療方法)
[栝蔞桂枝湯](出自《活人書》)治療太陽傷寒引起的痓病。
栝蔞根,甘草(炙過),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六味藥切碎,分成一劑,用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成三次連續服用,服藥後應微微出汗。如果不出汗,過一會兒再喝熱粥幫助發汗。
[葛根湯](出自《活人書》)治療太陽病不出汗,小便反而減少,氣向上衝到胸部,嘴巴緊閉說不出話,將要發展成剛痓的症狀。(藥方見《傷寒論》)
[麻黃葛根湯](出自《活人書》)治療剛痓,不出汗且怕冷。
麻黃,赤芍藥(各三錢),葛根(四錢五分),豆豉(半合)
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一劑,用水兩大碗,加蔥白三根,煎煮至八分,稍溫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