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9)

1. 汗證

上取白朮一味為末,每服三錢,粟米湯調下。

正氣湯(東垣)治盜汗。

黃柏,知母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細切,水煎服之。

白朮散(東垣)治飲酒中風多汗,食即汗出如油漏,久不治必成消渴。

牡蠣(三錢炒),白朮(一兩二錢五分),防風(二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下,不計時候。如惡風,倍防風、白朮。如多汗面腫,倍牡蠣。

(丹溪活套)云:仲景桂枝湯,治外感風邪自汗之聖藥也。黃耆建中湯,治外感挾氣虛自汗之劑也。東垣補中益氣湯,治傷寒氣虛自汗之妙劑也。甚者六脈浮軟而虛,本方加附子以治陽虛,其效如皷應桴。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,心火炎也,本方倍參、耆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黃連各五分。

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,挾風邪也,本方加桂枝、芍藥各五分。若不陰虛,只有桂枝湯可用也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,只宜本方倍參、耆而自愈。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或盜汗者,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,本方加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五分,只用當歸六黃湯。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,水虧火盛也,本方加知母、黃柏各五分,熟地黃一錢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

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,總用補中益氣湯,少加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其效捷如影響。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,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,又欲其引參、耆等藥至肌表,故不可缺也,凡上所云,皆指內傷虛損自汗之證,故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之藥也。

(醫案)

上湖呂俊文,得內傷虛證,發熱自汗,如雨不止,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。予以前方加減,每帖用蜜制黃耆一錢,人參一錢,白朮、甘草、陳皮各七分,當歸、白芍藥各一錢,升麻、柴胡各一分,加桂枝三分,麻黃根七分,浮小麥一撮,炮附子三分,三帖而汗止,熱亦退而安。

白話文:

汗證

單用白朮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小米湯調服。

正氣湯(出自李東垣)治療盜汗。

使用黃柏、知母各一錢五分,炙甘草五分。將這些藥材切細,用水煎服。

白朮散(出自李東垣)治療因飲酒導致中風而多汗,或吃東西就如漏油般汗出不止的情況。如果長期不治療,可能會發展成消渴(糖尿病)。

使用炒過的牡蠣三錢,白朮一兩二錢五分,防風二兩五錢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調服,不限時間。如果怕風,就加倍使用防風和白朮。如果多汗且臉部浮腫,就加倍使用牡蠣。

(朱丹溪的臨床經驗)說:張仲景的桂枝湯,是治療外感風邪導致自汗的良藥。黃耆建中湯,是治療外感兼有氣虛導致自汗的藥方。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是治療傷寒引起氣虛而自汗的絕妙藥方。如果病情嚴重,出現六脈浮軟而虛的狀況,就應該在本方中加入附子來治療陽虛,效果非常明顯。如果左寸脈呈現浮洪且伴隨自汗,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,應在本方中加倍使用人參、黃耆,並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黃連各五分。

如果左關脈呈現浮弦且伴隨自汗,這是夾雜風邪的表現,應在本方中加入桂枝、芍藥各五分。如果不是陰虛,只需使用桂枝湯即可。如果右關脈呈現浮洪無力且伴隨自汗,只宜在本方中加倍使用人參、黃耆,病情就會自行痊癒。如果右尺脈呈現洪數無力且伴隨自汗或盜汗,這是相火(腎火)挾持君火(心火)之勢,反過來克伐肺金的表現,應在本方中加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五分,或是直接使用當歸六黃湯。如果左尺脈呈現浮洪無力且伴隨自汗,這是水虧火盛的表現,應在本方中加入知母、黃柏各五分,並加入熟地黃一錢,來滋養腎水,以制約過盛的陽火。

凡是因內傷或各種虛損導致自汗不止的情況,都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,少量加入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效果迅速。但要將升麻和柴胡用蜜水浸泡後炒製,以減弱它們升提的特性,同時也是為了引導人參、黃耆等藥物到達肌膚表面,因此這兩個藥材不可或缺。以上所說的,都是指內傷虛損導致的自汗,所以都以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治療藥方。

(醫案)

上湖的呂俊文,因為內傷虛弱導致發熱自汗,汗出如雨,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幾帖都沒有效果。我以前述藥方進行加減,每帖使用蜜炙黃耆一錢,人參一錢,白朮、甘草、陳皮各七分,當歸、白芍各一錢,升麻、柴胡各一分,加入桂枝三分,麻黃根七分,浮小麥一撮,炮附子三分。服用三帖後,汗止了,發熱也退了,病情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