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8)

1. 脫疘證

(疘音工,下部病也。俗作肛,非。)

屬氣血虛與熱,氣虛參、耆、升麻、川芎,血虛四物湯,熱加黃柏。外以五倍子為末,托而上之,一次未收,至五次、七次必收。

又方,以陳壁土泡湯,先熏後洗。

又方,以鱉頭燒存性為末,真麻油調敷即收。龜頭亦可。

(祖傳方)

七花丸,治腸風下血、久痔皆效。

山茶花,芙蓉花,石榴花,檢漆花,白茅花(銼,各一兩,俱燒存性),松花(一兩,燒存性),槐花(二兩,炒焦黑),枳殼(一兩,麩炒黃色),甘草(炙,五錢),地榆(一錢),檳榔(二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醋調麵糊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煎烏梅湯下。

又方,治腸風下血等證。

乾柿餅(燒存性,秤灰二兩),烏梅(燒存性,二兩),酒瓶箬(已酒過一年者,或二、三年者,尤良。燒存性,二兩),槐花(五錢,炒焦黑),百藥煎(一兩,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代之),枳殼(五錢,麩炒黃色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醋湯下。或加檳榔五錢。

白話文:

【脫肛症】

這疾病通常出現在身體下部,常被誤解為肛門相關的問題。

病因主要是氣血虛弱及熱氣過盛。若因氣虛所致,可用人參、黃耆、升麻、川芎等補氣;血虛則可用四物湯補血;熱氣過盛則需加入黃柏清熱。外用治療,可用五倍子磨成粉,塗抹於患處,一般情況下,需反覆使用多次,可能五到七次才能見效。

另一種方法,是使用陳舊的壁土泡水製成湯,先用熱氣薰蒸,再進行清洗。

另一種方法,是將鱉頭燒成灰,磨成粉,再以純正的麻油調和後敷於患處,也能見效。用龜頭燒灰同樣可行。

以下為祖傳的祕方:

【七花丸】,能治療腸道出血、長期痔瘡等問題。

所需材料包括:山茶花、芙蓉花、石榴花、檢漆花、白茅花(以上均需燒成灰)、松花、槐花(需炒至焦黑)、枳殼(需麩炒至黃色)、甘草(需炙烤)、地榆、檳榔。

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麵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粒,以烏梅湯送服。

另一種方法,能治療腸道出血等問題。

所需材料包括:乾柿餅(需燒成灰)、烏梅(需燒成灰)、酒瓶葦葉(需在酒中浸泡一年以上,最好二到三年,燒成灰)、槐花(需炒至焦黑)、百藥煎(若無此藥,可用五倍子代替,需炙烤至黃色)、枳殼(需麩炒至黃色)。

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七十到八十粒,以醋湯送服。有需要時,也可添加檳榔。

2. 汗證

《內經》曰:心之液為汗。《原病式》曰:心熱則出汗。東垣曰:西南,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,夫人之汗,猶天地之雨,陰滋其濕,則為霧露為雨也。據內經獨主於心,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,何也?蓋心為君火主熱,脾胃屬土主濕,濕熱相搏為汗明矣。亦如地之濕氣,為雲霧而上升,其天氣若不下降,則不能成霖雨也。

又如甑中燒酒,若非湯火蒸淘,則不能成汁液也。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,獨心與脾胃主濕熱,乃總司耳。故內經又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若夫自汗與盜汗者,病似而實不同也。其自汗者,無時而濈濈然出,動則為甚,屬陽虛,胃氣之所司也。

盜汗者,寐中而通身如浴,覺來方知,屬陰虛,營血之所主也。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,盜汗宜補陰降火。大法:心虛冷汗自出者,理宜補肝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也。陰虛火炎者,法當補骨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醫者宜詳辨之,毋錯。

脈法

脈大而虛、浮而濡者汗。在寸為自汗,在尺為盜汗。

傷寒,脈陰陽俱緊,當無汗。若自汗者曰亡陽,不治。

方法

丹溪曰:自汗,屬氣虛,屬濕與熱。盜汗,屬血與陰虛。

火氣上蒸胃中之濕,亦能作汗,涼膈散主之。

治自汗,用人參、黃耆,少佐以桂枝。陽虛者,附子亦可用。

痰病亦有汗者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)

麥煎湯(東垣)治諸虛不足,及新病暴虛,津液虧欠,體常自汗,夜臥則甚,久而不止,體瘦,心忪驚惕,短氣疲倦。

牡蠣,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入小麥百餘粒,水煎服。

調衛湯(東垣)治濕勝自汗,補衛氣虛弱,表虛不任風寒證。

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,羌活(二分),生甘草,當歸梢(各五分),生地黃,麥門冬(各三分),生黃芩,半夏(各五分),豬苓(二分),蘇木,紅花(各一分),五味子(七粒)

愚恐自汗陽虛之證不應下羌活、半夏、生薑三味辛散發表之劑,恐傳寫之誤,姑存之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當歸六黃湯(河間)盜汗之至藥也。

當歸(一錢),生地黃,熟地黃,黃柏(各七分),黃耆(一錢),黃連(七分),黃芩(七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溫服,小兒減半。又曰,小兒不須治。(小兒雖能自愈,然不治,病恐日甚,治之尤妙。)

黃耆建中湯(活人)治自汗及盜汗皆效(方見傷寒門桂枝湯。或加浮小麥一撮,尤妙。)

四制白朮散,治盜汗。

白朮(四兩,內一兩以黃耆同炒,一兩以石斛同炒,一兩以特蠣同炒,一兩以麩皮同炒,凡同炒者皆去之)

白話文:

汗證

《內經》說:心臟的液體是汗。《原病式》說:心臟有熱就會出汗。李東垣說:西南方,屬坤土,在人體對應的是脾胃。人的汗水就像天地的雨水,陰氣滋潤濕氣,就會形成霧露和雨水。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汗主要與心臟有關;而東垣又說是脾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心屬君火,主熱;脾胃屬土,主濕。濕熱相搏就會形成汗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就像地面的濕氣,變成雲霧上升,如果天氣不下降,就無法形成雨水。

又像蒸酒時,如果沒有湯火蒸煮,就不能產生液體。實際上,各個臟腑都能使人出汗,但只有心和脾胃主導濕熱,是總的負責者。所以《內經》又說:飲食過飽,汗會從胃而出;受到驚嚇而耗損精氣,汗會從心而出;拿重物遠行,汗會從腎而出;快速奔跑和恐懼,汗會從肝而出;搖晃身體和勞累,汗會從脾而出。至於自汗和盜汗,雖然症狀相似,但實質不同。自汗是指沒有特定時間、經常性地出汗,稍微活動就會更嚴重,屬於陽氣虛弱,是胃氣所主管的。

盜汗是指在睡夢中全身出汗,像洗過澡一樣,醒來後才發現,屬於陰虛,是營血所主管的。一般來說,自汗應該補陽氣、調和衛氣;盜汗應該補陰氣、降虛火。總的原則是:心虛導致冷汗自出,應該調理肝臟,補益火的根源,以消除陰氣的障礙;陰虛導致虛火上炎,應該補腎,強壯水的根本,以制約陽氣的亢盛。醫生應該仔細辨別這些情況,不要搞錯。

脈象

脈象大而虛弱、浮而濡滑,表示有汗。脈象在寸部出現這種情況,是自汗;在尺部出現,是盜汗。

如果傷寒病,脈象陰陽都緊,正常情況下不應該有汗。如果出現自汗,就表示陽氣將要耗盡,是無法治療的重症。

治療方法

朱丹溪說:自汗屬於氣虛,以及濕和熱;盜汗屬於血虛和陰虛。

火氣向上蒸騰胃中的濕氣,也會導致出汗,可以使用涼膈散來治療。

治療自汗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,少量佐以桂枝。如果陽氣虛弱,也可以使用附子。

痰病也可能導致出汗。

(以上是朱丹溪的四種治療方法)

麥煎湯 (李東垣) 治療各種虛弱不足,以及新病導致的突然虛弱、津液虧乏、身體經常自汗,夜間更嚴重、持續不止,導致身體消瘦、心悸驚慌、氣短疲倦。

藥材:牡蠣、黃耆、麻黃根(各一錢)

將上述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加入小麥一百多粒,用水煎服。

調衛湯 (李東垣) 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,以及衛氣虛弱、體表虛弱無法抵禦風寒的症狀。

藥材:黃耆、麻黃根(各一錢),羌活(二分),生甘草、當歸梢(各五分),生地黃、麥門冬(各三分),生黃芩、半夏(各五分),豬苓(二分),蘇木、紅花(各一分),五味子(七粒)

我(作者)擔心自汗屬於陽虛的症狀,不應該使用羌活、半夏、生薑這三味辛散發表的藥物,可能是抄寫錯誤,所以暫且保留。

將上述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稍熱後服用。

當歸六黃湯 (劉完素) 是治療盜汗的特效藥。

藥材:當歸(一錢),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柏(各七分),黃耆(一錢),黃連、黃芩(各七分)

將上述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,飯前溫服,小孩減半。另外,有人說小孩不需要治療。(小孩雖然可能自愈,但如果不治療,病情可能加重,治療效果更好。)

黃耆建中湯 (《活人書》) 治療自汗和盜汗都有效。(藥方見傷寒篇桂枝湯,或加入浮小麥一小撮,效果更好。)

四制白朮散 治療盜汗。

藥材:白朮(四兩,其中一兩與黃耆同炒,一兩與石斛同炒,一兩與牡蠣同炒,一兩與麩皮同炒,所有同炒的藥材都要去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