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6)
卷之五 (26)
1. 痔漏
秦艽(去蘆),桃仁(去皮尖,另研),皂角仁(燒存性,各一錢),蒼朮(米泔浸),防風(各七分),黃柏(酒洗,五分),當歸梢(酒洗),澤瀉(各三分),檳榔(二分另研),大黃(少許,雖大便過澀,亦不可多用也)
上件除檳榔、桃仁、皂角仁三味另研外,余藥細切,作一服,水三盞,煎至一盞二分,去渣,入檳榔等三味末子,再上火煎至一盞,空心熱服,待少時以美膳壓之,不犯胃氣也。服藥日,忌生冷硬物及酒、濕面、大料、椒、姜等物,若犯之其藥無效。如有白膿,加白葵花頭五朵,去萼心,青皮五分,入正藥中同煎,木香三分為細末,同檳榔等三味依前煎服餌。古人治此疾,多以歲月待除之,惟此藥一服即愈。
秦艽當歸湯(東垣)治痔漏,大便燥結疼痛。
大黃(煨,四錢),秦艽(去蘆),枳實(各一錢),澤瀉,當歸梢,皂角仁,白朮(各五分),紅花(少許),桃仁(二十個,去尖,研細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三盞,煎主一盞,食前服,忌如前。
秦艽防風湯(東垣)治痔漏,每日大便時發疼痛(如無疼痛者,非痔漏也)此藥主之。
秦艽,防風,當歸身,白朮(各一錢五分),炙甘草,澤瀉(各六分),黃柏(酒洗,五分),大黃(煨),陳皮(各三分),柴胡,升麻(各二分),桃仁(三十個,去尖,另研),紅花(少許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空心服之。避風寒,忌房事、酒、濕面、大辛熱之物。
當歸郁李仁湯(東垣)治痔漏,大便硬,努出大腸頭,下血苦痛。
郁李仁,皂角仁(各二錢,另研),枳實(七分),秦艽(去蘆),麻仁,當歸梢,生地黃,蒼朮(各五分),大黃(煨),澤瀉(各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除皂角仁為末用外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皂角仁末和勻,空心服,忌如前。
紅花桃仁湯(東垣)治痔漏經年,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治法,當補北方,瀉中央。
黃柏(一錢五分),生地黃(一錢),澤瀉(八分),蒼朮(六分),當歸梢,漢防己,防風梢,豬苓(各五分),麻仁(二分),紅花(少許),桃仁(十個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,忌如前。
七聖丸(東垣)治大腸疼痛不可忍。《脈訣》云:積氣生於脾臟傍,大腸疼痛陣難當,但令稍瀉三焦火,草漫多方立紀綱。
羌活(一兩)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另研,一兩五錢),大黃(八錢,煨),檳榔,桂心,木香,川芎(各五錢)
上除郁李仁另研施入外,其餘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白湯下,食前服,取微利,一般而愈。切禁不得多利大便,其痛滋甚。
白話文:
痔漏
藥方一:
準備秦艽(去除蘆頭)、桃仁(去皮尖,另外研磨)、皂角仁(燒成灰,保留藥性,各用一錢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)、防風(各用七分)、黃柏(用酒洗過,五分)、當歸梢(用酒洗過)、澤瀉(各用三分)、檳榔(二分,另外研磨)、大黃(少量,即使大便偏乾,也不可多用)。
除了檳榔、桃仁、皂角仁三味藥另外研磨成粉末外,其餘藥材切細,混合為一份,加入三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二分,濾掉藥渣,再加入檳榔等三味藥粉,再次加熱煎煮至剩下一碗,空腹時趁熱服用。稍待片刻後,再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來壓住藥性,以免刺激腸胃。服藥期間,忌食生冷、堅硬的食物,以及酒、濕麵、八角、花椒、薑等刺激性食物,否則藥效會大打折扣。如果出現白色膿液,可加入白葵花頭五朵(去掉花萼和花心)、青皮五分,一起放入藥中煎煮,另將木香磨成細末三分,與檳榔等三味藥粉一樣,在藥煎好後加入服用。古人治療這個病,大多需要長時間慢慢調養,但這個藥方只要服用一次就能見效。
秦艽當歸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痔漏,大便乾燥且疼痛。
藥材:大黃(煨過,四錢)、秦艽(去除蘆頭)、枳實(各一錢)、澤瀉、當歸梢、皂角仁、白朮(各五分)、紅花(少量)、桃仁(二十個,去尖,研磨成粉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混合為一份,加入三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,飯前服用。服藥期間的禁忌與前述相同。
秦艽防風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痔漏,每天排便時會感到疼痛(如果沒有疼痛,則不是痔漏,此藥方主要治療有疼痛的痔漏)。
藥材:秦艽、防風、當歸身、白朮(各一錢五分)、炙甘草、澤瀉(各六分)、黃柏(用酒洗過,五分)、大黃(煨過)、陳皮(各三分)、柴胡、升麻(各二分)、桃仁(三十個,去尖,另外研磨)、紅花(少量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混合為一份,加入三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後稍溫熱時空腹服用。服藥期間,要注意避寒保暖,忌房事、酒、濕麵、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當歸郁李仁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痔漏,大便堅硬,導致腸頭突出,出血並疼痛。
藥材:郁李仁、皂角仁(各二錢,另外研磨)、枳實(七分)、秦艽(去除蘆頭)、麻仁、當歸梢、生地黃、蒼朮(各五分)、大黃(煨過)、澤瀉(各三分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混合為一份,除了皂角仁磨成粉末另用外,加入三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,加入皂角仁粉末攪勻,空腹服用。服藥期間的禁忌與前述相同。
紅花桃仁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多年痔漏,由於暴飲暴食,導致筋脈鬆弛,腸道疾病演變成痔瘡。治療原則是補益腎氣,瀉除脾胃的濕熱。
藥材:黃柏(一錢五分)、生地黃(一錢)、澤瀉(八分)、蒼朮(六分)、當歸梢、漢防己、防風梢、豬苓(各五分)、麻仁(二分)、紅花(少量)、桃仁(十個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混合為一份,加入三碗水,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後稍溫熱時服用。服藥期間的禁忌與前述相同。
七聖丸(李東垣所創):治療大腸劇烈疼痛。《脈訣》中說:「積氣生於脾臟旁,大腸疼痛陣難當,但令稍瀉三焦火,草漫多方立紀綱。」意思是說,腸道疼痛是因為脾臟附近的積氣引起的,治療時要稍微瀉掉三焦的火氣。
藥材:羌活(一兩)、郁李仁(用開水浸泡,去皮尖,另外研磨,一兩五錢)、大黃(八錢,煨過)、檳榔、桂心、木香、川芎(各五錢)。
將上述藥材(除了郁李仁另研磨成粉外)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用溫開水送服,飯前服用,使大便稍微通暢即可,切忌過度瀉便,否則疼痛會加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