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25)

1. 痔漏

經曰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又曰: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若夫飽食太過,則脾氣倦甚,不能運化精微,朝傷暮損,清濁混淆,故食積下流於大腸之間而為病也。蓋脾胃一虛,肺氣亦乏,而大腸之氣亦從而虛,其肝木得以乘虛下流而為腸風病,則是皆金失所養、木寡於畏之所為耳。

其為變見名狀種種不同,曰牛奶,曰鼠奶,曰雞心,曰雞冠,曰蓮花,曰翻花,曰蜂窠,曰穿腸,曰外痔,雖曰為狀不一,而其因則同焉。治法以苦寒瀉火,芩、連、梔子、槐花之類。以辛溫和血,川歸、川芎、桃仁之類。風邪在下,以秦艽、防風、升麻之類提之。燥熱怫鬱,以大黃、枳殼、麻仁之類潤之。

遘此疾者,自宜慎口節欲,依法調治,無有不安者也。

脈法

脈沉小實者,易治;浮洪而軟弱者,難愈。

方法

丹溪曰:痔病,因風熱燥歸於大腸也,治血為主,大法用條芩涼大腸,人參、黃連、生地黃、槐角涼血生血,當歸和血,川芎、升麻、枳殼寬腸。

漏瘡,先須用補藥以補氣血,參、耆、歸、術為主,大劑服之。外以附子為末,津和作餅子如錢厚,以艾多灸之,漏大者艾炷亦大,漏小者艾炷亦小,灸令微熱,不可令痛,餅乾即易之,再和再灸。又以補氣血藥,作膏藥貼之。

一方,治痔瘡腫痛,用蝸牛(一名蜒蝣)陰乾為末,敷之即愈。或用香油浸蝸牛月餘,而以其油沫敷,亦效。

洗藥,用五倍子、朴硝、桑寄生、蓮房煎湯,先熏後洗。

又方,治痔瘡風腫疼痛,用胡麻子煎湯洗之,其腫即消。

又方,用木鱉子、五倍子共為細末,調敷。

塞藥,用爐甘石煅,以童子尿淬之,牡蠣煅,共為末敷之。

又方,用馬蘭草根研細敷上,片時看肉平去藥,稍遲恐肉反出。

腸風,獨在胃與大腸出,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
一方,用:大黃(煨),桃仁(去尖,各三錢),蝟皮(炙),黃連,秦艽,槐角子(各一兩),當歸,檳榔,皂

角仁,黃柏(炒),荊芥,枳殼(各五錢)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如下鮮血者,加棕櫚灰、蓮房灰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)

秦艽羌活湯(東垣)治痔漏,成塊下垂,不任其癢。

羌活(一錢二分),秦艽,黃耆(各一錢),防風(去蘆,七分),升麻,炙甘草,麻黃,柴胡(各五分),藁本(三分),細辛,紅花(各少許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服。忌寒風處大小便。

秦艽蒼朮湯(東垣)治痔核已破,謂之痔漏,大便秘澀,必作大痛,此濕、熱、風、燥四氣合而為病。故大腸頭成塊者,濕也。作大痛者,風也。大便燥結者,兼受火邪也。其西方肺金主氣,其體收下,亦助病為邪,須當用破氣藥兼之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痔漏

醫書上說:如果吃得太飽,導致筋脈鬆弛,就會腸道不適,引發痔瘡。又說:脾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,各種滋味都從這裡產生;大腸是傳導排泄的器官,代謝廢物由此排出。如果吃得太飽,脾胃就會過於疲勞,無法好好消化吸收食物的精華,導致早晚都受到損害,清澈與污濁的物質混雜在一起,食物殘渣積聚在大腸中,就形成了疾病。這是因為脾胃虛弱,連帶肺氣也衰弱,大腸的氣也跟著虛弱。肝木就趁虛向下流動,導致腸風病。這些都是因為金(肺)失去了滋養,木(肝)缺乏約束的緣故。

痔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,有的像牛奶,有的像鼠奶,有的像雞心,有的像雞冠,有的像蓮花,有的像翻開的花朵,有的像蜂窩,有的像穿腸,有的像外痔。雖然看起來形狀各異,但病因卻是一樣的。治療方法是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火,例如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槐花等;用辛溫的藥物來活血,例如當歸、川芎、桃仁等;如果是風邪引起的,就用秦艽、防風、升麻等藥物來提升;如果是燥熱引起的,就用大黃、枳殼、麻仁等藥物來潤燥。

得了這種病的人,自己要謹慎飲食,節制慾望,按照正確的方法調理治療,就會平安無事。

脈法

脈象沉小而有力的,容易治好;脈象浮大而軟弱的,難以治癒。

方法

朱丹溪說:痔瘡是因風熱乾燥侵入大腸所引起的,治療重點是活血。主要用黃芩來清涼大腸,人參、黃連、生地黃、槐角來涼血生血,當歸來和血,川芎、升麻、枳殼來寬腸。

漏瘡(痔瘡破裂流膿)要先用補氣血的藥物來補養身體,以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白朮為主,大劑量服用。外部用附子磨成粉,用唾液調成餅狀,像錢幣一樣厚,然後用艾草多灸。漏瘡大的,艾炷也用大的;漏瘡小的,艾炷也用小的。灸到微微發熱就好,不要弄疼了,餅乾了就換新的,再調再灸。再用補氣血的藥物做成膏藥貼在患處。

一方,治療痔瘡腫痛,用蝸牛(又名蜒蝣)陰乾後磨成粉,敷在患處就會好。或者用香油浸泡蝸牛一個月以上,再用油沫敷,也有效。

洗藥方,用五倍子、芒硝、桑寄生、蓮房煎湯,先熏後洗。

又方,治療痔瘡風腫疼痛,用胡麻子煎湯洗,腫脹就會消退。

又方,用木鱉子、五倍子一起磨成細粉,調勻敷在患處。

塞藥方,用爐甘石煅燒後,用童子尿淬一下,再和煅燒過的牡蠣一起磨成粉,敷在患處。

又方,用馬蘭草根磨成細粉敷在患處,過一會兒看到肉恢復平整就把藥去掉,稍晚一點,肉可能會反出來。

腸風病,只是在胃和大腸發病,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
一方,用:煨過的大黃,去尖的桃仁(各三錢),炙過的蝟皮,黃連,秦艽,槐角子(各一兩),當歸,檳榔,皂角仁,炒過的黃柏,荊芥,枳殼(各五錢)磨成粉,用麵糊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一樣大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大便帶有鮮血,就加入棕櫚灰、蓮房灰。

(以上是朱丹溪的方法,共有十條)

秦艽羌活湯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痔漏,長出腫塊下垂,而且很癢。

羌活(一錢二分),秦艽,黃耆(各一錢),去蘆的防風(七分),升麻,炙甘草,麻黃,柴胡(各五分),藁本(三分),細辛,紅花(少許)

以上藥材切碎,煮水服用。忌諱在寒冷的風中大小便。

秦艽蒼朮湯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痔核破裂,稱為痔漏,大便乾燥難排,必定會很疼痛,這是濕、熱、風、燥四種病邪結合引起的。所以大腸頭長出腫塊,是濕邪;疼痛難忍,是風邪;大便乾燥結塊,是兼受了火邪。西方肺金主氣,其性質是向下收斂的,也會助長病邪,所以必須用破氣的藥物兼治,效果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