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9)

1. 血證

《內經》曰: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又曰:怒則氣逆,甚則吐血。又曰: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。又曰濕淫汗出為鼽衄。又曰: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而溺血。又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又曰:臥則血歸肝,肝受血而能視(一云目得血而能視,此云肝者,蓋目為肝之外候)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又曰:心出血,肝納血。

肺出氣,腎納氣。夫人身之氣血者,情性之所依附,並行不悖,循環無端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壤判。若夫暴喜傷心,則氣緩而心不出血,故肝無所受。或暴怒傷肝,則氣逆而肝不納血,故其血無所歸。又若房勞過度,以致陰火沸騰,血從火起,故錯經而妄行也。

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者,曰衄血。從胃而上溢於口者,曰嘔血。夫所謂絡血唾血者,出於腎也。咳血嗽血者,出於肺也。有痰帶血絲出者,或從腎或從肺來也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曰溺血,曰血淋。出於大便者,曰腸風痔血。糞前來者曰近血,糞後來者曰遠血,流結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者曰血瘕血蔑。

大抵血從下流者為順,易治;血從上溢者為逆,難治。丹溪曰:口鼻出血;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又曰:諸見血為熱證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
脈法

《內經》曰:脈來如懸鉤,為衄血常脈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。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,血溫身熱者死。

《脈經》曰:脈得諸澀濡弱,為亡血,脈來輕輕在肌肉,尺中自浮,目睛暈黃,衄血未止;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當止。太陽脈大而浮,必衄吐血。
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也。

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咳者,必吐血。

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、亡血、失精。

脈芤為失血,澀為少血。

脈弦而緊,脅痛,肝臟傷,主有瘀血。

吐血唾血,脈滑小弱者生,實大者死。

唾血,脈堅強者死,滑濡者生。

方法

丹溪曰:口鼻出血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

按:此語雖見前論,蓋一章之大旨,故重錄以示學者。

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
一方,用荊芥穗研服,或用蘿蔔上半段杵汁服,又以汁滴入鼻竅中,或灸大椎及啞門穴二、三壯,俱可止之。

《本草衍義》以萱草葉洗淨,研汁一盞,入生薑汁三分之一,細細呷之,治大熱衄血。

吐血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脈必大而芤(大則發熱,芤則熱失血。)

大法,四物湯加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、竹瀝。—方,用韭汁(一方,凡血逆行,或吐血,或唾血,或見血腥氣,用韭汁服之最妙)、童便、薑汁磨入鬱金飲之,其血自清。如無鬱金,以山茶花代之。一方,用鬱金末,以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

白話文:

[血證]

《內經》說:大怒的時候,會使身體的氣機斷絕,導致血積聚在上方。又說:發怒會使氣向上逆行,嚴重時會吐血。還說:陽明經氣逆亂,會出現喘咳、身體發熱、容易驚恐、流鼻血和嘔吐出血的症狀。又說:濕氣過盛導致汗出過多,會引起鼻塞流涕和流鼻血。又說:脾臟的熱傳到肝臟,就會導致驚恐和流鼻血;膀胱的熱傳到膀胱,則會出現小便不暢和尿血。還說:體內陰氣鬱結的人,會排出約一升的血;陰氣結兩次,會排出兩升的血;結三次,就會排出三升的血。又說:躺下休息時,血液會回流到肝臟,肝臟得到血液的滋養就能發揮視覺功能(有說法認為眼睛得到血液滋養才能看見,這裡說肝臟是因為眼睛是肝臟對外的表現);腳得到血液滋養才能行走,手掌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握持,手指得到血液滋養才能拿取東西。又說:心臟輸出血液,肝臟接納血液。

肺臟輸出氣,腎臟接納氣。人體內的氣和血,是依附於人的情緒和性格而存在的,它們同時運行而不會互相衝突,循環往復沒有終止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呼吸一旦停止,身體的機能就會衰竭;氣血運行稍有停頓,天地就會崩塌一樣。如果過度高興會傷害心臟,導致氣機渙散,心臟無法正常輸出血液,所以肝臟就無法得到血液的滋養;如果過度發怒會傷害肝臟,導致氣向上逆行,肝臟無法接納血液,所以血液就無處歸屬。又如果房事過度,導致體內陰火過於旺盛,血液也會隨之沸騰,因此會出現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的情況。

因此,從肺向上溢出鼻腔的血,叫做鼻血;從胃向上溢出口腔的血,叫做嘔血。所謂咯血和唾血,是從腎臟流出的血;咳嗽時帶血或嗽出的血,是從肺臟來的。痰中帶有血絲,有的可能是從腎臟來的,有的可能是從肺臟來的。從小便排出的血,叫做尿血,也叫血淋;從大便排出的血,叫做腸風痔血。大便之前排出的血,叫做近血;大便之後排出的血,叫做遠血;血液積聚在腸胃之間形成的腫塊,叫做血瘕或血蔑。

一般來說,血液向下流動是順行的,比較容易治療;血液向上溢出是逆行的,比較難治療。朱丹溪說:口鼻出血,都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陽氣上升而陰氣沒有下降,血液隨著陽氣向上升騰,從上部的孔竅溢出,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氣抑制陽氣,當氣機下降時,血液就會回到正常的經脈中。他又說:凡是看到出血的症狀,都屬於熱證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,了解關鍵的人,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所有情況;不了解關鍵的人,就會有很多說法而不得要領,就是這個道理。

[脈法]

《內經》說:脈象來時像懸掛的鉤子一樣,是患有鼻出血的人常見的脈象。脈來時很有力,同時伴隨流鼻血和身體發熱,這種情況表示病情危重。腸道因發炎而排出膿血,如果脈象呈現懸空且斷絕的狀態,表示病情危重;如果脈象滑而有力,則表示病情尚可;如果伴隨身體發熱,也表示病情危重。

《脈經》說:如果摸到的脈象細澀、濡弱,表示患者失血。脈象輕輕在肌肉表層跳動,同時尺脈浮起,眼睛發黃,流鼻血的情況還沒有停止;當黃色消退,眼睛恢復明亮,表示流鼻血的情況快要停止了。如果太陽經的脈象大而浮,肯定會有流鼻血或吐血的情況。

病人面色蒼白,沒有發冷或發熱的情況,脈象沉而弦,表示患者有流鼻血的情況。

脈象浮而無力,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,表示患者下血。同時伴隨咳嗽,則表示患者有吐血的情況。

脈象極其虛弱、空大且遲緩,表示患者有消化不良、失血或精液流失的情況。

脈象空虛,表示患者失血;脈象澀滯,表示患者血少。

脈象弦而緊,同時伴隨脅痛,表示肝臟受損,可能有瘀血。

吐血或唾血,脈象滑而弱小,表示病情尚可;如果脈象實大,表示病情危重。

唾血,脈象堅強,表示病情危重;脈象滑而柔軟,表示病情尚可。

[方法]

朱丹溪說:口鼻出血,都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,陽氣上升而陰氣沒有下降,血液隨著陽氣向上升騰,從上部的孔竅溢出,治療方法應該是滋養陰氣抑制陽氣,當氣機下降時,血液就會回到正常的經脈中。

註:這句話雖然在前面已經提到過,但它是這一章的主要宗旨,所以再次記錄下來以方便學習者參考。

治療流鼻血,應該以清涼血液和促進血液循環為主,可以採用犀角地黃湯,加入鬱金。

另一種方法,可以用荊芥穗研磨成粉服用,或者用蘿蔔上半段搗汁服用,也可以將汁液滴入鼻孔中,或者灸大椎穴和啞門穴二到三次,這些方法都可以止血。
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:用萱草的葉子洗淨,研磨取汁一碗,加入三分之一的生薑汁,慢慢啜飲,可以治療因熱引起的流鼻血。

吐血是因為火氣將血液帶到上方,導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,脈象必定是又大又空(脈大表示發熱,脈空表示因發熱而失血)。

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,加入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和竹瀝。另一種方法,可以用韭菜汁(有說法認為凡是血液逆行,或是吐血、唾血,或是聞到血腥味,用韭菜汁服用最有效)、童便、薑汁,加入鬱金一起研磨後飲用,可以使血液變得清淨。如果沒有鬱金,可以用山茶花代替。還有一種方法,用鬱金粉,用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