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4)
卷之五 (14)
1. 喉病
又方,以燈籠草炒焦為末,酒調敷喉中。
瀉實熱火,用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硝石為末,薑汁蜜調噙化。
喉舌之疾,皆屬火熱,雖有數種之名,輕重之異,乃火之微甚故也。微而輕者,可以緩治;甚而急者,惟用砭針刺血,最為上策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條)
通關飲(東垣)治喉痹腫痛不能語言者,但可進藥,無不愈者,此從治之法也。一方,有鼠黏子,無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,名利膈湯,治一切咽喉生瘡腫痛。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炙甘草(一錢五分),桔梗(去蘆,二錢),防風(去蘆,七分),荊芥(五分),薄荷(五分),乾薑(炮,五分),或加附子(炮,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七分,徐徐與之。
又方(東垣)治喉痹。
用鴨嘴膽礬三分或五分,吹入喉中,吐痰愈。
普濟消毒飲子(東垣)治天行喉痛等證。(方見瘟疫門。)
桔梗湯(東垣)治咽喉微覺腫痛,聲破難語。
當歸身,馬勃(各一錢),白殭蠶(炒),黃芩(各三分),麻黃(去節,五分),桔梗(去蘆),甘草(炙,各一錢),桂枝(少許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又治喉痹方,新取青艾葉杵汁,灌入喉中即愈。
又方,用蛇床子於有嘴瓶中燒,令病者以瓶嘴含口中,吸菸入喉內,立愈。
吹喉散,治咽喉一切腫痛。
膽礬(五錢,別用青魚膽一個,以礬研細入膽內,陰乾),巴豆(七粒,去殼),朴硝(二錢五分,另研),銅青(一錢),輕粉(五分),青黛(些少,另研)
上將膽礬同巴豆肉於銅銚內飛過,去巴豆,合朴硝以下四味,再加麝香少許研勻,每用一字,吹入喉中,吐出痰血,立愈。
聖煙筒,治喉痹。
蓖麻子取肉捶碎,紙卷作筒,燒煙吸之。
(祖傳方)
治喉痹神效。
馬蘭菊,五爪龍草,車前草(各一握,俗名蝦蟆衣)
上以三物杵汁,徐徐飲之。
又方,治喉痹及喉中熱痛等證。
用上好消梨杵汁,頻頻飲之。如患者能自嚼嚥下,亦可。多食為良,大解熱毒。惟金瘡產婦及諸脫血證不可食,以其破血故也。其餘一應癰疽發背等證,多食極妙。
白話文:
喉病
另一個方法,將燈籠草炒焦磨成粉末,用酒調和後塗抹在喉嚨裡。
如果要瀉除體內的實熱火氣,可以用黃連、荊芥、薄荷、硝石磨成粉末,用薑汁和蜂蜜調和後含在口中慢慢化開。
喉嚨和舌頭的疾病,都屬於火熱的症狀,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名稱,輕重程度也不一樣,但都是因為火氣的輕微或嚴重所導致。症狀輕微的,可以慢慢治療;症狀嚴重而緊急的,最好用針刺放血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(以上是朱丹溪的方法,共有十一條)
通關飲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喉嚨腫痛到說不出話的病症,只要可以服藥,沒有治不好的,這是一種從根本治療的方法。另一個方子,有牛蒡子,沒有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附子,叫做利膈湯,治療各種咽喉生瘡腫痛。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各三克),炙甘草(四點五克),桔梗(去蘆,六克),防風(去蘆,二克),荊芥(一點五克),薄荷(一點五克),乾薑(炮製過,一點五克),或者可以加入附子(炮製過,一點五克)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水兩碗煎到剩七分,慢慢地喝。
另一個方法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喉痹。
用鴨膽礬一克到一點五克,吹入喉嚨中,吐出痰液就會痊癒。
普濟消毒飲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流行性喉嚨痛等症狀。(藥方在瘟疫門中。)
桔梗湯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咽喉剛開始感覺腫痛,聲音沙啞難以說話。
當歸身、馬勃(各三克),白殭蠶(炒過)、黃芩(各一點克),麻黃(去節,一點五克),桔梗(去蘆)、炙甘草(各三克),桂枝(少許)。
將上述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水兩碗煎到剩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另一個治療喉痹的方法,新鮮採摘的青艾葉搗爛取汁,灌入喉嚨中就能痊癒。
另一個方法,用蛇床子在有嘴的瓶子裡燒,讓病人將瓶嘴含在口中,吸入煙霧到喉嚨裡,立刻就能痊癒。
吹喉散,治療咽喉一切腫痛。
膽礬(十五克,另外取一個青魚膽,將膽礬磨成細末放入膽內,陰乾),巴豆(七粒,去殼),芒硝(七點五克,另外磨成粉),銅青(三克),輕粉(一點五克),青黛(少許,另外磨成粉)。
先將膽礬和巴豆肉在銅器中炒過,去除巴豆,再將芒硝以下四味藥材,加入少許麝香一起磨成粉,每次用少量吹入喉嚨中,吐出痰血就能痊癒。
聖煙筒,治療喉痹。
蓖麻子取肉搗碎,用紙捲成筒狀,點燃吸入煙霧。
(祖傳方子)
治療喉痹效果顯著。
馬蘭菊、五爪龍草、車前草(各一把,俗稱蝦蟆衣)。
將上述三種藥材搗爛取汁,慢慢喝下去。
另一個方法,治療喉痹和喉嚨發熱疼痛等症狀。
用上好的梨子搗爛取汁,頻繁飲用。如果病人可以自己咀嚼吞嚥,也可以。多吃比較好,可以大大解除熱毒。只有外傷、產婦以及各種失血症狀的人不可以吃,因為梨子會破血。其餘所有癰疽、發背等症狀,多吃效果都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