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5)
卷之五 (15)
1. 齒病
論
《內經》曰:百病之起,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。夫齒者,腎之標,骨之餘也。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,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,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,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,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。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,腸胃中有風邪也。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,腸胃中有積熱也。
或謂痛而齒動搖,或謂痛而蟲侵蝕,又有齒縫疏豁飲食不便者,比比是也。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,腎元虛也,治宜滋陰補腎為要。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,胃氣熱也,治宜安胃瀉火為良。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證,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。腸胃之火既平,更加以擦牙誅蟲之藥以治其標,無有不安之理也,學者詳之。
脈法
右寸關脈洪數,或弦而洪,腸胃中有風熱,齒痛。
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,主齒動搖疏豁,相火上炎而痛。
方法
丹溪曰:牙痛或出血,屬熱,胃中有熱,有風寒,有蟲,有濕熱。實熱腫痛,調胃承氣加黃連,又用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之類,外用胡桐淚、麝香擦之。
灸法:上片痛,灸足三里二穴(在足陽明經,膝下三寸,胻骨外,大筋內陷中,灸七壯);下片痛,灸手三間二穴(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,手陽明大腸經,灸七壯)。
治蟲牙痛,用韭菜子,以黃蠟包之,外以瓦片燒紅,將韭子蠟丸置於其上,又別糊一紙袋如巨螺樣,上以小竹管為袋嘴,將袋復於蠟丸上,以竹管拄於齒竅中,接煙燻之,其蟲即死而愈。
治走馬牙疳方,其效如神。
乾薑,南棗(各燒存性),枯白礬
上各等分為末,敷之即愈。
小兒走馬牙疳,牙床一齊腐爛即死,此方神效。
婦人尿桶中白垢,火煅一錢,入銅綠三分,麝香一分半,敷之立愈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)
麝香散(東垣)治熱多寒少,牙齦露,肉脫血出,齒動欲落,疼痛妨食,惡寒少,惡熱多。
熟地黃(二分),益智仁(二分半),當歸身,生地黃,麻黃根,酒漢防己,人參(各五分),升麻(一錢),草豆蔻,黃連(各一錢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),麝香(少許)
上為末,先用溫水漱口淨,擦之。
草豆蔻散(東垣)治寒多熱少,牙齒疼痛。
細辛葉,防風(各二分),羊脛骨灰,熟地黃(各五分),當歸(六分),草豆蔻,黃連(各一錢三分),升麻(二錢五分)
上為細末,如前法擦之。
羌活散,治客寒犯腦,及風寒湊襲,腦痛項筋急,牙齒痛動搖,肉齦袒脫疼痛。
藁本,香白芷,桂枝(各三分),蒼朮,升麻(各五分),當歸身(六分),草豆蔻(一錢),羌活(一錢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),麻黃(去根節),防風(去蘆,各三錢),柴胡(五錢),細辛(少許)
白話文:
[齒病]
《黃帝內經》說,所有疾病的產生,有的源於根本,有的源於枝節。牙齒是腎臟的外在表現,也是骨頭的剩餘部分。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貫穿在上牙齦,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貫穿在下牙齦。手陽明經的特性是討厭寒冷的飲料而喜歡熱的,足陽明經的特性則是討厭熱的飲料而喜歡冷的,所以牙痛會出現怕冷或怕熱的不同情況。有些人張開嘴巴吸到風就會痛得更厲害,這是因為腸胃裡有風邪。有些人張開嘴巴會有難聞的臭味,這是因為腸胃裡有積熱。
有些人牙痛而且牙齒鬆動,有些人牙痛是因為被蟲蛀蝕,還有些人牙齒縫隙大,吃飯很不方便,這種情況很多。一般來說,牙齦外露而且牙齒鬆動,這是因為腎的精氣虛弱,治療上應該以滋陰補腎為主。怕冷怕熱而且口臭難聞,這是因為胃裡有熱,治療上應該以安穩胃氣、瀉火為好。至於所謂的風邪蟲蝕的症狀,其實是因為熱產生風,風又產生蟲。等腸胃的火氣平息後,再用擦牙殺蟲的藥物來治療這些外在症狀,沒有不好的道理。希望學習醫術的人仔細研究。
[脈象診斷]
右寸關脈浮大而數快,或者呈現弦脈又浮大,表示腸胃中有風熱,會導致牙痛。
尺脈浮大而虛弱,表示腎虛,會導致牙齒鬆動、縫隙變大,虛火往上竄而引起疼痛。
[治療方法]
朱丹溪說,牙痛或出血,多半是熱引起的,可能是胃裡有熱、有風寒、有蟲、或是濕熱。屬於實熱腫痛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上黃連,再用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等藥材,外用胡桐淚、麝香來擦拭。
灸法:如果是上牙痛,就灸足三里穴兩處(在足陽明經,膝蓋下方三寸,小腿骨外側,大筋凹陷處,灸七壯);如果是下牙痛,就灸手三間穴兩處(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指節後的內側凹陷處,手陽明大腸經,灸七壯)。
治療蟲牙痛,用韭菜子,用黃蠟包裹,再用瓦片燒紅,將韭菜子蠟丸放在瓦片上,再另外糊一個紙袋像大田螺一樣,上面裝個小竹管當作袋子的嘴巴,把紙袋蓋在蠟丸上,用竹管對準牙齒的蛀洞,讓煙燻進去,蟲就會死掉而痊癒。
治療走馬牙疳的藥方,效果非常神奇。
乾薑、南棗(都燒成炭)、枯白礬,都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就會好。
小孩子得走馬牙疳,牙床整個腐爛就會死掉,這個藥方效果非常神奇。
婦女尿桶裡的白色污垢,燒過後取一錢,加上銅綠三分,麝香一分半,敷在患處立刻就好。
(以上是朱丹溪提供的五種治療方法)
麝香散(李東垣方),治療熱多寒少的牙病,牙齦外露、肉脫落出血、牙齒鬆動快要掉落、疼痛妨礙進食、怕冷較少、怕熱較多。
熟地黃(二分)、益智仁(二分半)、當歸身、生地黃、麻黃根、酒漢防己、人參(各五分)、升麻(一錢)、草豆蔻、黃連(各一錢五分)、羊脛骨灰(二錢)、麝香(少許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先用溫水漱口乾淨,再用藥粉擦拭。
草豆蔻散(李東垣方),治療寒多熱少的牙齒疼痛。
細辛葉、防風(各二分)、羊脛骨灰、熟地黃(各五分)、當歸(六分)、草豆蔻、黃連(各一錢三分)、升麻(二錢五分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像前面說的方法擦拭。
羌活散,治療外感風寒侵襲頭部,以及風寒侵犯引起的頭痛、脖子筋脈緊繃、牙齒疼痛鬆動、牙肉外露脫落疼痛。
藁本、香白芷、桂枝(各三分)、蒼朮、升麻(各五分)、當歸身(六分)、草豆蔻(一錢)、羌活(一錢五分)、羊脛骨灰(二錢)、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)、防風(去除蘆葦狀部分,各三錢)、柴胡(五錢)、細辛(少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