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3)
卷之五 (13)
1. 喉病
論
《內經》曰:一陰一陽結,謂之喉痹。王注謂一陰即厥陰,肝與胞絡是也。一陽即少陽,膽與三焦是也。四經皆有相火存焉。子和曰:膽與三焦尋火,治肝和胞絡都無異。東垣曰:火與元氣不兩立,一勝則一負。蓋元氣一虛,則相火隨起,而喉痹等暴病作矣。夫喉之為會厭者,經謂之吸門是也。
以其司呼吸,主升降,為人身緊關之槖籥門戶也。若夫卒然腫痛,水漿不入,言語不通,死在須臾,誠可驚駭。其會厭之兩傍腫者,俗謂之雙乳蛾,易治;會厭之一邊腫者,俗謂之單乳蛾,難治。古方通謂之喉痹,皆相火之所沖逆耳。經曰:一水不能勝二火。又曰:一水不能勝五火。
甚言其真水之易虧,而相火之易動也。如大怒則火起於肝,房勞則火起於腎,飲食失節則火起於脾胃之類。是故知火者痰之本,痰者火之標,火性急速,故病發則暴悍。治之之法,必先大涌其痰,或以鈹針刺其腫處,此急則治標之法也。用藥者,必須以內經從治之法,而以桔梗、甘草、玄參、升麻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之類,少加乾薑、附子等藥為嚮導,徐徐頻與,不可頓服,此為治之大法也。切不可驟服寒涼之藥,非徒無益,而且促其死耳。
俗人未諳此理,而峻用芩、連、梔、柏之類而正治之,又甚者雜進以大寒草藥,頻與頓服,但覺腫勢稍退,語言略通,而醫者病者皆謂獲效而喜。殊不知上熱未除,中寒復生,其毒氣乘虛而入腹,漸而至於發喘不休,不可治矣,良可嘆哉!外有天行一種,名曰大頭病,俗呼捏頸瘟,其證甚為凶惡,染此者十死八、九,宜推運氣治之,治法亦不甚相遠也,東垣普濟消毒飲子甚妙,實為百發百中之劑,學者再宜詳究而擴充之,務活人於斯世也,幸甚。
脈法
兩寸脈浮洪而溢者,喉痹也。脈微而伏者死。
方法
丹溪曰:喉痹多屬痰,重者宜用吐法,或只以桐油燈油腳,用鵝翎探吐之。病輕者,新取園中李實根噙之,更研水於項上敷之。
盧氏曰:按本草:蠡實根即馬藺草根也,能治喉痹,北方多有之。此又曰園中李實根,未知孰是。
纏喉風,屬痰熱,亦宜吐之。
又方,用遠志去心為末,水調敷項上。
又方,用燈心草燒灰,吹入喉中。
一方,治咽喉腫痛。
荊芥穗,當歸身,桔梗,甘草(各等分)
上細切,水煎放溫,嗽而服之。有熱加黃芩、枳殼。宜刺少商出血,立愈。
又方,治喉乾燥痛,用四物湯加桔梗、荊芥、黃柏、知母,立已。
又方,治喉瘡並痛者,多屬虛火遊行無制,用人參、黃柏(蜜炙)、荊芥。虛火,用人參、竹瀝。血虛,用四物湯加竹瀝。
又方,用黃撩郎根(俗名倒摘刺),入好酒少許研汁,滴入喉中愈。
白話文:
喉病
《內經》說,陰陽之氣互相鬱結,就叫做喉痹。王冰註解說,一陰指的是厥陰經,也就是肝經和心包絡經;一陽指的是少陽經,也就是膽經和三焦經。這四條經脈都存在相火。朱丹溪認為,膽經和三焦經是尋找火邪的途徑,治療肝經和心包絡經的火邪也沒什麼不同。李東垣認為,火邪和元氣不能並存,其中一方強盛,另一方就會衰弱。大概是元氣虛弱時,相火就會跟著興起,導致喉痹等急症發生。喉嚨的會厭,經書稱之為吸門,是負責呼吸、主導升降的,是人體的重要關卡。如果突然腫痛,水都喝不下去,說不出話,很快就會死亡,實在是令人驚恐。會厭兩旁腫起來的,俗稱雙乳蛾,比較好治療;會厭一邊腫起來的,俗稱單乳蛾,比較難治療。古代的醫方都稱之為喉痹,都是因為相火上衝所造成的。經書說,一點水不能夠制服二火,又說一點水不能制服五火,這都是在強調真水容易虧虛,而相火容易妄動。例如大怒會使肝火上升,房事過勞會使腎火上升,飲食不節制會使脾胃火上升。因此要知道火是痰的根本,而痰是火的表現,火性急速,所以發病時會很迅猛。治療的方法,必須先大量吐出痰液,或是用鈹針刺腫痛的地方,這都是緊急時治療表面症狀的方法。用藥方面,必須根據《內經》反治的方法,用桔梗、甘草、玄參、升麻、防風、羌活、荊芥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藥,稍微加入乾薑、附子等藥作為引導,慢慢頻繁地服用,不可以一次大量服用,這是治療的大原則。千萬不可以驟然服用寒涼的藥物,不但沒有幫助,反而會加速死亡。
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卻大量使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寒涼藥物來治療,甚至還摻雜一些大寒的草藥,頻繁地大量服用,只覺得腫脹稍微消退,說話稍微順暢了,醫生和病人都覺得有效而高興。殊不知上熱還沒清除,中寒又產生,毒氣乘虛進入腹部,漸漸導致喘息不止,無法治癒,真是可悲啊!另外有一種時疫,叫做大頭病,俗稱捏頸瘟,這個病症非常兇險,感染的人十個會有八九個死亡。應該推究運氣來治療,治療方法其實也差不多。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非常有效,可以說是百發百中的藥方,學習的人應該仔細研究並加以擴充,務必能夠在世上救活更多的人,這是非常值得慶幸的事。
脈法
兩寸脈呈現浮、洪而脈勢外溢的,是喉痹的脈象。脈微弱且沉伏的,是快要死亡的徵兆。
方法
朱丹溪說,喉痹大多屬於痰症,嚴重的人適合用吐法,或只用桐油燈油的殘渣,用鵝毛沾取來催吐。病情輕微的人,可以用新鮮的園中李子樹根含在口中,也可以磨成水敷在脖子上。
盧氏說,根據本草記載,蠡實根就是馬藺草的根,能夠治療喉痹,北方很多這種草。這裡又說園中李子樹根,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確的。
纏喉風屬於痰熱,也適合用吐法。
又方,用遠志去掉心,磨成粉末,用水調和後敷在脖子上。
又方,用燈心草燒成灰,吹入喉嚨中。
一方,治療咽喉腫痛。
荊芥穗、當歸身、桔梗、甘草(各等份)
以上切碎,用水煎煮後放溫,漱口後服用。如果有熱,可以加入黃芩、枳殼。適合針刺少商穴出血,立即痊癒。
又方,治療喉嚨乾燥疼痛,用四物湯加入桔梗、荊芥、黃柏、知母,立即就好。
又方,治療喉嚨生瘡又疼痛,多數屬於虛火遊走不定無法控制,用人參、黃柏(蜜炙)、荊芥。虛火,用人參、竹瀝。血虛,用四物湯加入竹瀝。
又方,用黃撩郎根(俗稱倒摘刺),加入少許好酒磨汁,滴入喉嚨中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