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1)
卷之五 (11)
1. 口病
論
《內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舌。夫口之為病,或為重舌木舌,或為糜爛生瘡,或見酸苦甘辛鹽味,原其所因,未有不由七情煩擾、五味過傷之所致也。經曰陰之五宮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是也。是以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。
有口淡者,知胃熱也。外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。亦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。或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,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,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其為口之為病,種種不同,醫者各類推而治之,無有不安者也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左寸洪數,心熱口苦。右寸浮數,肺熱口辛。左關弦數而虛,膽虛口苦。甚洪而實,肝熱口酸。右關沉實,脾胃有實熱口甘。兼洪數者,口瘡,或為重舌木舌。
脈虛者,中氣不足,口瘡,若服涼藥不愈,宜理中湯。
方法
丹溪曰:脾熱口甘,三黃丸主之。
三黃丸,兼治五癆七傷,消渴不生肌肉。
黃芩(春四、夏秋六、冬三兩),黃連(春四、夏五、秋三、冬二兩),大黃(春三、夏五、秋二、冬一兩)
上三味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丸,未愈加至七丸,日三服,一月病愈,久服行及奔馬。愚按:此方惟實熱者可用,虛者勿用。
膽熱口苦,謀慮不決所致,小柴胡湯加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骨皮、遠志,煎服。
益膽湯,治謀慮不決,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證。
黃芩(去朽),甘草(炙),人參(各一錢),官桂(五分),苦參,茯神(各三分),遠志(取肉去骨,七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柴胡地骨皮湯,治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,生瘡潰爛,心胃壅熱,水穀不化等證。
柴胡(去蘆),地骨皮(各等分)
上細切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食後溫服。如病人大便實者,加大黃、朴硝以利之。
治口瘡,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。無瓜時,以瓜皮燒灰敷之。
又方,細辛、黃柏(炒)各等分為末,摻舌上,吐涎乃愈。
又方,用焰硝、硼砂含口勿開,外以南星為末,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上,神效。
又方,用好酒煮黃連成汁,呷下即愈。
又方,用五倍子一兩,黃柏蜜炙、滑石各五錢,銅綠五錢,麝香一字,為末摻之,極效。
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,乃中氣不足,虛火泛上無制,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。甚者,加附子,或用官桂噙之亦妙。
又方,治赤口瘡。
白礬(枯),沒藥(另研),乳香(另研,各一錢),銅綠(另研,少許)
上為細末摻之。
又方,治白口瘡。
白話文:
口病
《內經》說:中央的黃色,與脾臟相通,開竅於口,精華藏於脾臟,所以疾病會反映在舌頭上。口部的疾病,有的是重舌、木舌,有的是糜爛生瘡,有的會感覺到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等味道,追究其原因,沒有不是因為情緒煩躁、過度攝取五味所造成的。《內經》說陰經的五個宮位,本來就和五味有關,陰經的五個宮位,損傷也來自五味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因此,肝有熱就會覺得口酸,心有熱就會覺得口苦,脾有熱就會覺得口甘,肺有熱就會覺得口辛,腎有熱就會覺得口鹹。
有的人覺得口中沒味道,是因為胃有熱。還有的人因為思慮太多、難以決斷,導致肝熱傳到膽,而覺得口苦。也有人是因為脾胃虛弱,肝木剋制脾土,而覺得口酸。或者因為膀胱的熱傳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順暢,在口腔表現為糜爛。如果生瘡潰爛,就是傷寒導致的狐惑病,上嘴唇生瘡,表示蟲子侵蝕內臟;下嘴唇生瘡,表示蟲子侵蝕肛門。口部的疾病有很多種,醫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診斷治療,就會有效。
脈法
《脈經》說:左手寸脈出現洪數的脈象,表示心有熱,會覺得口苦。右手寸脈出現浮數的脈象,表示肺有熱,會覺得口辛。左手關脈出現弦數而虛弱的脈象,表示膽虛,會覺得口苦。如果脈象很洪大而且有力,表示肝有熱,會覺得口酸。右手關脈出現沉實的脈象,表示脾胃有實熱,會覺得口甘。如果脈象兼具洪大和數急,表示有口瘡,或者會出現重舌、木舌。
脈象虛弱,表示中氣不足,會長口瘡,如果服用寒涼藥物沒有效果,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。
方法
丹溪說:脾有熱,會覺得口甘,可以用三黃丸來治療。
三黃丸,還可以治療五勞七傷,以及消渴病導致的肌肉消瘦。
黃芩(春季用四兩、夏季和秋季用六兩、冬季用三兩),黃連(春季用四兩、夏季用五兩、秋季用三兩、冬季用二兩),大黃(春季用三兩、夏季用五兩、秋季用二兩、冬季用一兩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顆,如果沒好,可以加到七顆,一天服用三次,一個月病就會好,長期服用可以像奔馬一樣快速行動。我認為,這個藥方只適合實熱證的患者服用,虛證的患者不能使用。
膽有熱,覺得口苦,是因為思慮太多、難以決斷所導致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骨皮、遠志來治療,煎服。
益膽湯,可以治療因為思慮太多、難以決斷,導致肝膽虛氣上逆,出現口苦的症狀。
黃芩(去掉腐朽的部分),甘草(炙烤過),人參(各一錢),官桂(五分),苦參,茯神(各三分),遠志(取肉去掉骨頭,七分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一份,用水一碗半煎到剩下一碗,去掉藥渣溫服。
柴胡地骨皮湯,可以治療因為膀胱的熱傳到小腸,導致腸胃不順暢,在口腔表現為糜爛、生瘡潰爛、心胃鬱熱、水穀不消化等症狀。
柴胡(去掉蘆頭),地骨皮(各等分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到剩下一碗,飯後溫服。如果病人大便乾燥,可以加入大黃、朴硝來通便。
治療口瘡,可以用西瓜汁慢慢喝。沒有西瓜的時候,可以用西瓜皮燒成灰敷在患處。
另一個藥方,將細辛、黃柏(炒過)各等份磨成粉末,撒在舌頭上,吐出唾液就好了。
另一個藥方,用焰硝、硼砂含在口中不要張開,外面用南星磨成粉末,用醋調成糊貼在腳底的湧泉穴上,效果很好。
另一個藥方,用好酒煮黃連成汁,喝下去就好了。
另一個藥方,用五倍子一兩,黃柏蜜炙、滑石各五錢,銅綠五錢,麝香少許,磨成粉末撒在患處,效果極佳。
凡是口瘡服用寒涼藥物沒有效果的,都是因為中氣不足,虛火上炎,沒有辦法控制,可以用理中湯來反向治療,就可以治好。嚴重的時候,可以加上附子,或者用官桂含在口中也很有效。
另一個藥方,治療紅色的口瘡。
白礬(枯礬),沒藥(另外研磨),乳香(另外研磨,各一錢),銅綠(另外研磨,少許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撒在患處。
另一個藥方,治療白色的口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