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)
卷之五 (1)
1. 卷之五
2. 麻木
論
《內經》曰:風寒濕三氣,合而為痹。故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河間曰:留著不去,四肢麻木拘攣也。經又曰: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;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夫所謂不仁者,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,如繩扎縛初解之狀,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。丹溪曰: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
然則曰麻曰木者,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。雖然,亦有氣血俱虛,但麻而不木者。亦有虛而感濕,麻木兼作者。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,故周身掣痛兼麻木並作者,古方謂之周痹,治法宜光汗而後補也。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,不可執一見也。
脈法
脈浮而濡屬氣虛。關前得之,麻在上體;關後得之,麻在下體也。
脈浮而緩,屬濕,為麻痹。脈緊而浮,屬寒,為痛痹。脈澀而芤,屬死血,為木,不知痛癢。
方法
丹溪曰: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死血,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,少加附子行經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人參益氣湯(東垣)治兩手麻木,四肢困倦,怠惰嗜臥,熱傷元氣也。
黃耆(二錢),炙甘草,升麻(各五分),五味子(三十粒),柴胡(六分),生甘草,人參(各一錢二分半),白芍藥(七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導氣湯(東垣)治兩腿麻木沉重。
黃耆(二錢),甘草(一錢五分),青皮(一錢),升麻,柴胡,當歸梢,澤瀉(各五分),陳皮(二分半),紅花(少許),五味子(三十粒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天麻黃耆湯(東垣)治素有風證,因連日醉飲,其證復來,右口角並眼牽引側視,及左手腳腿麻木疼痛。
天麻,芍藥,神麯(炒),羌活(如肢節不痛不用),茯苓(各三分),人參,黃連(各四分),川歸(五分),黃耆,甘草,升麻,葛根,黃柏,蒼朮(各六分),澤瀉(七分),柴胡(九分),或加豬苓(六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補氣升陽和中湯(東垣)一婦人病,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,弦在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,晝減而夜甚,覺而升目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,常開目則此證不作,是以不敢閤眼,致不得臥,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不利,煩躁氣短喘促,肌膚充盛,飲食不減,大小便如常。此非風邪,乃氣不行也,治宜補益肺氣自愈。如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為麻木者,當兼去其陰火則安矣。
生甘草(去腎熱),黃柏(酒炒,除濕熱),白茯苓(除濕導水),澤瀉(除濕導水),升麻(行陽助經),柴胡(以上各二分),蒼朮(除濕補中,三分),陳皮,當歸身,白朮(各四分),人參,白芍藥(各六分),佛耳草,炙甘草(各八分),黃耆(一錢),草豆蔻(益陽闢外寒,三分)
白話文:
[麻木]
《內經》說:風、寒、濕這三種邪氣結合在一起,就會形成痹症。其中,風邪偏盛的叫做「行痹」,會遊走不定;寒邪偏盛的叫做「痛痹」,會引起疼痛;濕邪偏盛的叫做「著痹」,會感覺沉重、麻木。河間說:這些邪氣如果停留不去,就會導致四肢麻木、拘攣。經典上又說:疼痛是因為寒邪太重,有寒氣才會痛。而不痛不麻的,是因為病程太久,病邪深入,導致身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時常阻塞不通,所以不會感覺到疼痛;皮膚因為沒有氣血的滋養,所以會感覺到麻木不仁。所謂麻木不仁,有的是全身,有的是四肢,會感覺到像螞蟻在爬,麻麻的,不知道痛癢,像繩子捆綁後剛解開的感覺,古代醫方稱這種情況為麻痹。丹溪認為:麻是氣虛,木是體內有濕痰和瘀血。
所以,說到「麻」和「木」,其實都是屬於麻木不仁的範圍,但又可以細分成兩個不同的狀態。「麻」是氣虛,「木」是濕痰瘀血導致。當然,也有氣血都虛,但是只有麻而沒有木的情況。也有因為身體虛弱又感受了濕邪,導致麻木同時出現的。還有一種是因為身體虛弱,而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同時侵入,導致全身的疼痛和麻木同時發生,古代醫方稱這種情況為周痹,治療的方法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驅散邪氣,然後再補益身體。醫生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辨證治療,不能只堅持一種觀點。
脈象
脈象浮而柔軟無力,表示氣虛。如果脈象在寸關(手腕靠近大拇指的部位)的地方比較明顯,則麻木會出現在上半身;如果在尺關(手腕靠近手肘的部位)的地方比較明顯,則麻木會出現在下半身。
脈象浮而緩,表示有濕邪,屬於麻痹。脈象緊而浮,表示有寒邪,屬於痛痹。脈象澀而空,表示體內有瘀血,屬於「木」,感覺不到痛癢。
治療方法
丹溪說:手指麻木,是因為胃裡面有濕痰和瘀血,應該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,再少量加入附子來疏通經絡。
(以上是丹溪所提出的方法)
人參益氣湯(東垣方):治療兩手麻木、四肢困倦、懶散嗜睡,是因為熱邪損傷了元氣。
藥材組成:黃耆(二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、升麻(各五分)、五味子(三十粒)、柴胡(六分)、生甘草、人參(各一錢二分半)、白芍藥(七分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後稍微溫熱服用。
導氣湯(東垣方):治療兩腿麻木沉重。
藥材組成:黃耆(二錢)、甘草(一錢五分)、青皮(一錢)、升麻、柴胡、當歸梢、澤瀉(各五分)、陳皮(二分半)、紅花(少許)、五味子(三十粒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
天麻黃耆湯(東垣方):治療原本有風病,因為連續醉酒後舊病復發,出現右邊嘴角和眼睛牽動、斜視,以及左邊手腳麻木疼痛的情況。
藥材組成:天麻、芍藥、神麯(炒)、羌活(如果肢體不痛則不用)、茯苓(各三分)、人參、黃連(各四分)、川芎(五分)、黃耆、甘草、升麻、葛根、黃柏、蒼朮(各六分)、澤瀉(七分)、柴胡(九分),可酌加豬苓(六分)。
用法: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
補氣升陽和中湯(東垣方):一位婦人患病,診斷發現六脈脈象呈現弦、洪、緩相互交織的狀態,按壓下去感覺無力。弦脈出現在寸關的位置,表示有風熱邪氣下陷到體內陰分,導致陽氣無法運行。她的症狀是:閉上眼睛就感覺全身麻木,白天會稍微減輕,晚上會加重,睜開眼睛則麻木會逐漸消退,過一段時間就完全消失。因此,她不敢閉上眼睛,導致無法入睡,身體感到沉重,時常咳嗽,感覺胸悶不適,煩躁氣短,呼吸急促,皮膚看起來很飽滿,食慾和大小便都正常。這不是風邪導致的,而是體內氣機運行不暢。治療應該補益肺氣,病情自然會好轉。如果體內經脈中的陰火侵犯到陽分,導致火動而出現麻木,應該同時清除陰火,病情就會痊癒。
藥材組成:生甘草(去除腎熱)、黃柏(用酒炒過,可以去除濕熱)、白茯苓(去除濕氣,利水)、澤瀉(去除濕氣,利水)、升麻(運行陽氣,幫助經脈疏通)、柴胡(以上各二分)、蒼朮(去除濕氣,補益脾胃,三分)、陳皮、當歸身、白朮(各四分)、人參、白芍藥(各六分)、佛耳草、炙甘草(各八分)、黃耆(一錢)、草豆蔻(溫陽,抵禦外寒,三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