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33)

1. 痛風

(古名痛痹)

《內經》曰:諸風掉眩,強直支痛,緛戾裡急筋縮,皆足厥陰風木之位,肝膽之氣也。又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其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以冬遇此為骨痹,以春遇此為筋痹,以夏遇此為脈痹,以至陰(六月也)遇此為肌痹,以秋遇此為皮痹。夫古之所謂痛痹者。

即今之痛風也。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,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,如虎咬之狀,而以其名名之耳。丹溪曰:大率因血虛受熱,其血已自沸騰,或加之以涉水受濕,熱血得寒,汙濁凝滯,不得運行,所以作痛。夜則痛甚,行於陰也。治以辛溫,監以辛涼,流散寒濕,開通鬱結,使血行氣和,更能慎口節欲,無有不安者也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脈澀而緊者痹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,則疼痛如掣。盛人脈澀小,短氣自汗出,歷節痛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也。

寸口脈沉而弦,沉則主骨,弦則主筋,沉則為腎,弦則為肝,汗出入水中,因水傷心,歷節痛而黃汗出,故曰歷節風也。

味酸則傷筋,筋傷則緩,名曰泄,味鹹則傷骨,骨傷則痿,名曰枯,枯泄相搏,名斷泄,榮氣不通,衛不獨行,榮衛俱微,三焦無御,四屬斷絕,身體羸瘦,獨足腫大,黃汗出,脛冷,假令發熱,變為歷節風,疼痛不可屈伸。

方法

丹溪曰: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病,以其在下焦道路遠,非烏附氣壯不能行,故用為引經,若以為主治之,非惟無益而有殺人之毒。此病必行氣流濕舒風,導滯血,補新血,降陽升陰,治有先後,須明分腫與不腫可也。不可食肉,肉屬陽,大能助火。素有火盛者,小水不能制,若食肉厚味,下有遺溺,上有痞悶,須將魚腥、麵醬、酒醋皆斷去之。先以二陳湯加酒浸白芍藥,少佐以黃連降心火,看作何應又為區處也。

大法用蒼朮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當歸、酒芩,在上者加羌活、桂枝、桔梗、葳靈仙,在下者加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

加味四物湯,治白虎歷節風證。

本方加:桃仁(煮數次,去皮尖),牛膝(酒浸),陳皮,茯苓,甘草,白芷,草龍膽(各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鍾,煎至一鍾,去渣溫服。如痛在上者屬風,加羌活、桂枝、葳靈仙。在下者屬濕,加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氣虛者,加人參、白朮、龜板。有痰者,加南星、半夏、生薑。血虛者,倍川歸、川芎,佐以桃仁、紅花,水煎服之。

因痰者,二陳湯加酒洗黃芩、羌活、蒼朮。

因濕者,用蒼朮、白朮,佐以竹瀝、薑汁及行氣之藥。

或曰:有濕鬱而周身走痛,或關節間痛,遇陰寒即發,當作濕鬱治(或用白朮一味,酒煎服之,其痛立愈)。

白話文:

[痛風]

論述
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因風邪引起的眩暈、僵硬、肢體疼痛、肌肉攣縮、筋脈拘急,都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,與肝膽的氣機失調有關。」又說:「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交雜侵入人體,就會形成痹症。其中風邪偏盛的叫做行痹,寒邪偏盛的叫做痛痹,濕邪偏盛的叫做著痹。如果冬天發病,就叫做骨痹;春天發病,就叫做筋痹;夏天發病,就叫做脈痹;在農曆六月發病,就叫做肌痹;秋天發病,就叫做皮痹。古時候所說的痛痹,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痛風。」

許多醫書又將痛風稱為「白虎歷節風」,因為它的疼痛會遊走於四肢關節,如同被老虎咬一樣,因此得名。朱丹溪認為,痛風大多是因為血虛而受熱,導致血液本身就沸騰起來,如果又加上涉水受濕,熱血遇到寒氣,就會變得汙濁凝滯,無法順暢運行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夜間疼痛會更加劇烈,是因為夜晚陰氣較盛。治療上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為主,輔以少量辛涼的藥物,來疏散寒濕,疏通鬱結,使氣血運行順暢。同時還要節制飲食、減少慾望,這樣才能康復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說:「脈象澀而緊的,多半是痹症。少陰脈浮而弱,弱表示血虛,浮表示有風邪,風邪與血虛相搏,就會產生像抽筋一樣的疼痛。體格壯盛的人,脈象澀小,容易氣短、自汗,關節疼痛,難以屈伸,這都是由於飲酒出汗後受風引起的。」

寸口脈沉而弦,沉表示病在骨,弦表示病在筋。沉脈與腎有關,弦脈與肝有關。出汗後又到水中,因為水邪損傷心臟,導致關節疼痛,並會出黃色汗液,所以叫做「歷節風」。

如果吃了酸味食物,會損傷筋,筋受損會導致弛緩,叫做「泄」;如果吃了鹹味食物,會損傷骨,骨受損會導致痿軟,叫做「枯」。枯與泄相互作用,就叫做「斷泄」。這時,身體的營養和衛氣都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三焦失去正常的協調作用,四肢關節像被阻斷了一樣,身體會變得瘦弱,只有腳腫脹,並且會出黃汗,小腿冰冷。如果這時候又發燒,就會轉變成歷節風,疼痛難以屈伸。

治療方法

朱丹溪認為,痛風是由於濕痰和濁血流注到下焦而引起的。因為下焦位置較遠,需要使用烏頭和附子等藥性剛猛的藥物來引導藥力到達病所。但這些藥物只能作為引經藥,不能作為主要治療藥物,否則不但沒有效果,反而會有中毒的危險。治療此病一定要行氣利濕,疏風通絡,導滯化瘀,補養新血,降陽氣、升陰氣,治療要有先後順序,要明確區分腫脹和不腫脹的情況。還不能吃肉,因為肉屬於陽性食物,容易助長火邪。如果本來體內火氣就旺盛,排尿機能又不好,再吃肉等肥甘厚味的食物,就會導致排尿不暢、上腹部脹悶。此時必須戒掉魚腥、麵醬、酒、醋等食物。初期可以服用二陳湯,加用酒浸過的白芍藥,再少佐以黃連來降低心火。之後根據情況再做進一步的調整。

主要的治療方法是使用蒼朮、南星、川芎、白芷、當歸、酒黃芩。如果病在上半身,可以加用羌活、桂枝、桔梗、威靈仙;如果病在下半身,可以加用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

加味四物湯

這個方劑是用來治療白虎歷節風的。

基本方:桃仁(煮多次,去皮尖)、牛膝(酒浸)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、白芷、草龍膽(各等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取一劑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溫服。如果疼痛在上半身,屬於風邪,加用羌活、桂枝、威靈仙;如果疼痛在下半身,屬於濕邪,加用牛膝、防己、木通、黃柏。氣虛的,加用人參、白朮、龜板。有痰的,加用南星、半夏、生薑。血虛的,加倍川當歸、川芎,並佐以桃仁、紅花,用水煎服。

因痰引起的,可以使用二陳湯,加用酒洗過的黃芩、羌活、蒼朮。

因濕引起的,可以使用蒼朮、白朮,並佐以竹瀝、薑汁以及行氣的藥物。

還有人認為,如果濕氣鬱積而導致全身遊走性疼痛,或是關節間疼痛,遇陰冷天氣就發作,應該當作濕鬱來治療。(也可以單用白朮,用酒煎服,可以立即止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