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31)
卷之四 (31)
1. 腳氣
健步丸
蒼朮,當歸尾(各一兩),生地黃,陳皮,芍藥(各一兩半),川牛膝(五錢),大腹子(三錢),茱萸,條芩(各五錢),桂心(二錢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白朮、木通湯送下,食前服。
加味四物湯,治腳氣衝心。
本方加炒黃柏,煎服。更於湧泉穴,用附子末津調捏作餅子貼穴上,以艾炷多灸,以泄引其熱下行。
蒼朮防己丸,治食積流注。
蒼朮(米泔浸炒),防己,黃柏(酒炒),南星(炮裂),川芎,白芷,犀角,檳榔(各等分)
血虛,加川牛膝、龜板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白湯下。
轉筋,屬血熱,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,煎服。有筋動於足大指,上至大腿近腰結了,此奉養厚,因風寒而作,又當加蒼朮、南星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)
羌活導滯湯(東垣)治腳氣初發,一身盡痛,或肢節腫痛,便溺阻膈。先以此藥導之,後用當歸拈痛湯以撤其邪。
羌活,獨活(各一錢二分),防己,當歸尾(各七分),大黃(二錢四分),枳實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。
當歸拈痛湯(東垣)治濕熱腳氣為病,肢節煩疼,肩背沉重,胸脅不利,兼遍身疼痛,下注足脛腫痛,腳膝生瘡赤腫,及裡外生瘡,膿水不絕,或庠或痛,並宜服之。
羌活(一錢),人參,苦參,升麻,葛根,蒼朮(各四分),甘草(炙),黃芩(酒炒),茵蔯(酒洗,各一錢),防風,當歸身(酒洗),知母(去毛,酒製),澤瀉,豬苓(去皮),白朮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,臨臥再進一服。
開結導飲丸(東垣)治腳氣,飲食不消,心下痞悶。
白朮,橘紅,澤瀉,神麯(炒),麥芽面(炒),半夏(泡七次,各一兩),枳實(麩炒),巴豆霜(各二錢半),青皮,乾生薑(各五錢),茯苓(一兩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、或七、八十丸,溫水下。
麻黃左經湯(三因)治風寒濕流注足太陽經,腰腳攣痹,關節重痛,增寒壯熱,無汗惡寒,或自汗惡風,頭痛腳軟等證,並皆治之。
麻黃,乾葛,細辛,白朮,茯苓,防己,肉桂,羌活(各五分),甘草,防風(去蘆,各二分半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
半夏左經湯,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濕流注,發熱,腰脅疼痛,頭目眩暈,嘔吐不食,熱悶煩心,腿髀緩縱,不能行步。
半夏,乾葛,細辛,白朮,麥門冬,茯苓,肉掛,防風,乾薑,黃芩(各五分),小草,甘草,柴胡(各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如熱悶,加竹瀝。喘急,加杏仁、桑白皮。
白話文:
健步丸
將蒼朮、當歸尾各一兩,生地黃、陳皮、芍藥各一兩半,川牛膝五錢,大腹子三錢,茱萸、條芩各五錢,桂心二錢,全部磨成細粉。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白朮、木通煮的湯送服,飯前服用。
加味四物湯,用來治療腳氣上衝到心臟的狀況。
在原來的四物湯的基礎上,加入炒過的黃柏一起煎煮服用。另外,在腳底的湧泉穴,用附子粉加唾液調成餅狀,貼在穴位上,再用艾草灸多次,以引導熱氣向下走。
蒼朮防己丸,用來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流注。
將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)、防己、黃柏(用酒炒過)、南星(炮製過)、川芎、白芷、犀角、檳榔各取等量,磨成細粉。如果血虛,可以加入川牛膝和龜板。用酒糊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七、八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轉筋(抽筋)是由於血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酒芩、紅花煎煮服用。如果腳的大拇指出現筋脈跳動,向上延伸到大腿接近腰部的地方,這是由於身體營養充足,又感受風寒而導致的,還應該加入蒼朮和南星。
(以上是朱丹溪提出的七種方法)
羌活導滯湯(出自李東垣的醫書),用來治療腳氣剛發作,全身疼痛,或四肢關節腫痛,大小便不暢通的情況。先用這個藥來疏導,之後再用當歸拈痛湯來清除病邪。
羌活、獨活各一錢二分,防己、當歸尾各七分,大黃二錢四分,枳實五分,全部切成小塊,作為一服藥。用水一碗半煎到一碗,去渣後空腹溫服。
當歸拈痛湯(出自李東垣的醫書),用來治療濕熱引起的腳氣,症狀包括四肢關節煩躁疼痛,肩背部沉重,胸脅不適,全身疼痛,病邪下注導致腳踝和小腿腫痛,腳和膝蓋長瘡,紅腫疼痛,或身體內外都長瘡,膿水流個不停,又癢又痛,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此藥。
羌活一錢,人參、苦參、升麻、葛根、蒼朮各四分,炙甘草、酒炒黃芩、酒洗茵陳各一錢,防風、酒洗當歸身、酒製知母、澤瀉、去皮豬苓、白朮各五分,全部切成小塊,作為一服藥。用水兩碗煎到一碗,去渣後空腹溫服,睡前再服一次。
開結導飲丸(出自李東垣的醫書),用來治療腳氣,以及飲食不消化,心下痞悶的症狀。
白朮、橘紅、澤瀉、炒神麴、炒麥芽麵、泡製過的半夏(泡七次)各一兩,麩炒枳實、巴豆霜各二錢半,青皮、乾生薑各五錢,茯苓一兩,全部磨成細粉。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藥丸,大小像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或者七、八十丸,用溫水送服。
麻黃左經湯(出自《三因方》),用來治療風寒濕邪侵襲足太陽經絡引起的腰腿攣縮、麻木,關節沉重疼痛,發冷發熱,沒有汗或有汗怕風,頭痛腳軟等症狀。
麻黃、乾葛、細辛、白朮、茯苓、防己、肉桂、羌活各五分,甘草、去蘆的防風各二分半,全部切成小塊,作為一服藥。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半夏左經湯,用來治療風寒濕邪侵襲足少陽經絡,導致發熱,腰脅疼痛,頭暈目眩,嘔吐,不想吃東西,胸悶煩躁,腿部肌肉鬆弛無力,不能行走等症狀。
半夏、乾葛、細辛、白朮、麥門冬、茯苓、肉桂、防風、乾薑、黃芩各五分,小草、甘草、柴胡各三分,全部切成小塊,作為一服藥。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用水一碗半煎到一碗,溫服。如果感到胸悶,可以加入竹瀝;如果喘氣急促,可以加入杏仁、桑白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