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30)
卷之四 (30)
1. 腳氣
論
《內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蓋脾主四肢,足居於下而多受其濕,濕鬱成熱,濕熱相搏,其病作矣。是以先從氣衝穴隱核痛起,及兩足脛紅腫,或惡寒發熱,狀若傷寒,筋攣掣痛,是其候也。或一旬,或半月,復作如故,漸漸而致於足筋腫大如瓜瓠者,多有之矣。
東南卑濕之地,比比皆是;西北高燥之方,鮮或有之。古方名為緩風,由宋元以來呼為腳氣。原其所由,非止一端,有從外感而得者,有從內傷而致者,所感雖有內外之殊,其為濕熱之患則一也。故異法方宜論云:北方者,其地高陵居,風寒冰冽。俗飲湩酪而肉食,皆以飲多速飲為能。
經曰:因而大飲則氣逆。夫乳酪醇酒者,濕熱之物,飲之屬也,加以奉養太過,又滋其濕,水性順下,氣不能呴,故下注於足脛,積久而為腫滿疼痛,此飲食下流之所致也。東南地勢卑下,濕氣迷滿山澤,行履坐臥,無處不有。若稟壯而氣實者,不能侵賊;其氣虛血少之人,或遇房勞,及負重遠行,沖冒雨雪,寒濕乘虛而客襲於足,而成此證,是外感寒濕之所致也。大抵病因有內外之殊,而治法無表裡之異耳。
故為治者,宣通用蒼朮、白朮之類以治其濕,知母、黃柏、條芩之類以去其熱,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,木瓜、檳榔之類以行其氣,羌活、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,兼用木通、防己、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,以為此證大法,不過如此。東垣曰:濕淫所勝,治以苦溫,以苦辛發之,透關節勝濕為佐,以苦寒泄之。
流濕清熱為臣,故立當歸拈痛湯以治之,其效捷如影響。針經曰:有道以來,必有道以去。治宜多以針灸為佳,以導引其濕熱之氣外出也。學者宜詳究焉。
脈法
脈弦者風,濡弱者濕,洪數者熱,遲澀者寒,微滑者虛,牢堅者實,結則因氣,散則因憂,緊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
方法
丹溪曰:腳氣從濕從下,須提起其濕,在下之藥隨氣血用。入心則恍惚謬妄,嘔吐,食不入,眠臥不安,左寸脈乍大乍小或乍有乍無者死。入腎則腰腳腫,小便不通,呻吟,目與額皆黑,氣衝胸而喘,左尺脈絕者死。
治濕熱腳氣方
紫蘇,黃柏(鹽酒拌炒),芍藥,木瓜,澤瀉(去毛),木通(去皮),防己,檳榔,蒼朮(米泔浸),枳殼(麩炒黃色),甘草(炙),香附(童便浸炒),羌活(以上各等分)
痛加木香,腫甚加大腹皮,發熱加黃連、大黃。
上細切,水煎服。痛除腫退則住服。
防己飲
黃柏(酒炒),蒼朮(鹽水炒,)白朮,防己(各七分),生地黃,檳榔,川芎(各五分),犀角屑,甘草節,木通,黃連(各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食前溫服。有熱,加黃芩。熱甚及天令暄熱,加石膏。有痰,加竹瀝、薑汁或南星。便秘,加桃仁。小便秘澀,加牛膝。如常腫者,專主乎濕熱。肥人,加痰藥。
白話文:
[腳氣]
《黃帝內經》說: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和滿悶,都與脾臟功能有關。又說:受到濕氣侵襲,身體下部會先受到影響。因為脾臟主宰四肢,而腳又處於身體的下方,更容易受到濕氣侵擾。濕氣鬱積久了就會化熱,濕熱相互搏擊,疾病就產生了。所以,一開始會從氣衝穴附近感到隱隱作痛,然後兩隻小腿會紅腫,有時會怕冷發熱,症狀像傷寒,肌肉也會抽筋疼痛,這些都是腳氣的徵兆。有時過十天,有時半個月,病情又會復發,反反覆覆,逐漸導致腳部肌肉腫大像瓜一樣,這種情況非常常見。
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,這種情況非常普遍,而西北地區地勢高而乾燥,這種情況就很少見。古代醫方把這種病叫做「緩風」,從宋元時期開始稱作「腳氣」。探究其病因,不止一種,有的因為外感而得病,有的因為內傷而致病,雖然外感和內傷的區別,但都是濕熱所引起的疾病。所以《異法方宜論》說:北方地區,地勢高,風寒冰冷,人們習慣飲用乳酪,吃肉,且都以大量飲酒為能事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如果因為飲酒過量導致氣機逆亂。乳酪和醇酒都是濕熱之物,屬於飲品,加上飲食營養過度,又會滋生濕氣,水往低處流,氣不能上行,所以濕氣就往下走到腳踝,久積就會導致腫脹疼痛,這是飲食導致濕氣下流所造成的。東南地區地勢低窪,濕氣瀰漫在山野間,無論是行走、坐臥,都無處不在。如果體質強壯、氣血充足的人,濕氣不會侵犯,但氣虛血少的人,如果又過度勞累,或是負重遠行,冒著雨雪,寒濕之氣就會趁虛侵入腳部,導致這種疾病,這就是外感寒濕所導致的。總體來說,病因有內外之分,但治療方法沒有表裡之別。
所以,治療時,應該使用蒼朮、白朮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濕氣,用知母、黃柏、黃芩之類的藥物來清除熱氣,用當歸、芍藥、生地黃之類的藥物來調和氣血,用木瓜、檳榔之類的藥物來運行氣機,用羌活、獨活來疏通關節,驅散風濕,同時兼用木通、防己、川牛膝之類的藥物,引導藥力下行,消腫祛濕,這就是治療腳氣的主要方法,大致就是這樣。東垣說:濕氣過盛,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,用苦辛的藥物來發散,用疏通關節來輔助祛濕,用苦寒的藥物來瀉熱。
用利濕清熱的藥物作為輔助,所以創立了當歸拈痛湯來治療腳氣,效果非常快。針灸經典說:疾病的產生一定有其發病的原因,也一定有方法可以去除它。治療腳氣最好多用針灸,以引導體內濕熱之氣向外排出。醫者應該仔細研究這些方法。
[脈法]
脈象弦細,代表有風邪;脈象濡弱,代表有濕氣;脈象洪大而數,代表有熱;脈象遲緩而澀,代表有寒;脈象微弱而滑,代表氣虛;脈象堅實而有力,代表實證;脈象結代,是因為氣機阻滯;脈象散亂,是因為憂愁過度;脈象緊急,是因為發怒;脈象細小,是因為悲傷。
[方法]
丹溪說:腳氣是從濕氣和下肢引起的疾病,必須把濕氣向上提拉,在下的藥物要根據氣血情況來使用。如果濕氣入心,會導致神志恍惚、胡言亂語、嘔吐、食慾不振、睡眠不安,如果左手寸脈時大時小、或時有時無,就代表病情危險。如果濕氣入腎,會導致腰腿腫脹、小便不通、呻吟、眼睛和額頭都發黑、氣往上衝導致氣喘,如果左手尺脈摸不到,也代表病情危險。
[治療濕熱腳氣的藥方]
紫蘇、黃柏(用鹽和酒拌炒)、芍藥、木瓜、澤瀉(去除絨毛)、木通(去除外皮)、防己、檳榔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)、枳殼(用麩皮炒至黃色)、甘草(炙烤)、香附(用童子尿浸泡後炒)、羌活 (以上藥材用量相同)
疼痛明顯的,加入木香;腫脹嚴重的,加入大腹皮;發熱的,加入黃連、大黃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疼痛消除、腫脹消退後就停止服藥。
[防己飲]
黃柏(用酒炒)、蒼朮(用鹽水炒)、白朮、防己(各取七分)、生地黃、檳榔、川芎(各取五分)、犀角屑、甘草節、木通、黃連(各取三分)
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為一服,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,去除藥渣後在飯前溫服。如果有發熱,加入黃芩。發熱嚴重,或者天氣炎熱,加入石膏。如果有痰,加入竹瀝、薑汁或南星。如果有便秘,加入桃仁。如果小便不暢,加入牛膝。如果是常見的腫脹,主要是因為濕熱。如果體型肥胖,加入化痰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