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26)
卷之四 (26)
1. 疝氣
《脈經》曰: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衛氣不行則惡寒,緊則不欲食,弦緊相搏,則為寒疝。
趺陽脈浮而遲,浮則為風虛,遲則為寒疝。
寒疝繞臍痛,若發則自汗出,手足厥寒,其脈沉弦者,烏頭湯主之。
方法
丹溪曰:疝氣者,睪丸連小腹急痛也。有痛在睪丸者,有痛在五樞穴邊者,皆足厥陰之經也。或無形,或無聲,或有形如瓜,或有聲如蛙。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,蓋寒主收引,經絡得寒則收而不行,所以作痛。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,無熱故也。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,鬱而至久,又得寒氣外束,不得疏散,所以作痛,若只作寒論,恐為未備。
或曰:厥陰經鬱積濕熱,何由而致?予曰:大勞則火起於筋,醉飽則火起於胃,房勞則火起於腎,大怒則火起於肝,火積之久,母能令子虛,濕氣便盛,濁液凝聚,併入血隧,流於厥陰,厥陰屬木繫於肝,為將軍之官,其性急速,火性又暴為寒所束,宜其痛之太暴也。有以烏頭、梔子等分作湯服之,其效亦捷,後用此方,隨形證加減與之,無不驗。
但濕熱又當分多少而治,濕則腫多,㿗病是也。又有挾虛而發者,當以參、術為君,疏導藥佐之,脈甚沉緊而豁大無力者是也,其痛亦輕,但重墜牽引耳。專主肝經,與腎經絕無相干,切不可下。劫藥神效,蓋濕熱因寒鬱而作,用梔子以降濕熱,烏頭以破寒鬱,況二物皆下焦之藥,而烏頭為梔子之所引,其性急速,不容胃中停留也。又謂按之不痛者屬虛,須加肉桂,以薑汁丸服。
一方,定疝痛。用海石、香附為末,薑汁調下。
又方,治諸疝,定痛速效。用枳實、梔子、糖球(即山楂)、茱萸各炒,濕盛者加荔枝核炒,為末丸服。或用長流水調末子,空心服一、二錢。(一本有川楝子。)
又方,治食積與瘀血成痛者(一云,少腹痛者,有瘀血及有積熱。)
梔子仁,桃仁,山楂,枳實,茱萸(各等分)
上為末,順流水入薑汁作湯調服。
又方,治陽明經受濕熱,傳入大腸,惡寒發熱,少腹連毛際結核悶痛不可忍。用山梔、桃仁、橘核並炒,山楂等分,入薑汁煎,熱服。
按之不痛者屬虛,必用桂枝、山梔子(炒)、烏頭(炮),上件為細末,薑汁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四、五十丸,劫痛效。
一方,治㿗腰痛者(一本腰不痛者,一本治㿗要藥)。蒼朮、南星、白芷、山楂、半夏、川芎、枳實,神麯糊丸服。
諸疝發時,用海石、香附二味為末,生薑汁入湯調服,亦治心痛因清痰而作痛者。
又治疝方,橘核(炒)桃仁(研)、梔子(炒)、茱萸(炒)、川烏(炮)水煎服。
小腸氣腎核脹痛,蒼朮、陳皮、川楝子各二錢半,甘草五分,紫蘇一錢半,細切,酒水各一盞,連須蔥白五莖,煎服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說:寸口脈如果摸起來弦而且緊,弦代表衛氣運行不順暢,衛氣不暢就會怕冷;緊代表不想吃東西。如果脈象既弦又緊,就代表是寒疝。
趺陽脈如果摸起來浮而遲緩,浮代表風邪入侵導致虛弱,遲緩則代表是寒疝。
寒疝會導致肚臍周圍疼痛,發作時會自己出汗,手腳冰冷,脈象沉而弦的,可以用烏頭湯來治療。
丹溪說:疝氣指的是睪丸連著小腹急痛。有的疼痛在睪丸,有的在五樞穴附近,這些都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範圍。疝氣的表現可能摸不到明顯的腫塊,也可能聽不到聲音,或者有像瓜一樣的腫塊,或者有像青蛙叫的聲音。從《素問》開始,大家都認為疝氣是寒邪引起的,因為寒邪的特性是收縮牽引,經絡受到寒邪就會收縮而不暢通,所以會產生疼痛。但也有人即使踢冰涉水一輩子也不會得這種病,那是因為他們體內沒有熱的緣故。總的來說,這種病最初是由於濕熱在經絡中鬱積,久而久之,又受到寒氣的束縛,無法疏散,所以才會疼痛。如果只用寒邪來解釋,可能不夠全面。
有人問:厥陰肝經的濕熱是怎麼來的?我回答說:過度勞累會導致筋脈生火;酒足飯飽會導致胃部生火;房事過度會導致腎部生火;大怒則會導致肝部生火。火積久了,就會使母臟虛弱,導致濕氣旺盛,濁液凝聚,進入血脈,流向厥陰經。厥陰經屬木,隸屬於肝臟,是將軍之官,其性急躁。火的性質也暴烈,被寒邪束縛,所以疼痛會特別劇烈。可以用烏頭、梔子等藥材按比例煎湯服用,效果很快。之後就用這個方子,根據具體的症狀加減藥物來治療,沒有不見效的。
但濕熱也要根據多少來區別治療。濕氣重的話,腫脹會比較明顯,例如㿗病就是這樣。也有因為虛弱而發病的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為主,再用疏導藥來輔助。脈象非常沉緊卻又顯得豁大無力的就是這種情況,疼痛也比較輕微,只是有種沉重下墜牽引的感覺。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,與腎經沒有直接關係,千萬不要用瀉下的藥物。用能夠快速止痛的藥物效果很好,因為濕熱是由於寒邪鬱積引起的,用梔子來清降濕熱,用烏頭來破除寒邪的鬱結。況且這兩種藥都作用於下焦,而且烏頭能被梔子引導,藥性走得很快,不會在胃裡停留。另外,按壓疼痛不明顯的屬於虛症,需要加肉桂,用薑汁調和做成藥丸服用。
一個方子: 可以止疝痛。用海石、香附研成粉末,用薑汁調服。
又一個方子: 可以治療各種疝氣,快速止痛。用枳實、梔子、糖球(即山楂)、吳茱萸,都炒過,濕氣重的可以加入炒過的荔枝核,研成粉末做成藥丸服用。或者用久存的流水調藥粉,空腹服用一到兩錢。(另一個版本有川楝子。)
又一個方子: 用於治療因食物積滯和瘀血導致的疼痛(一說是少腹痛,有瘀血和積熱)。
梔子仁、桃仁、山楂、枳實、吳茱萸,等量。
研成粉末,用順流水加入薑汁調成湯藥服用。
又一個方子: 用於治療陽明經受到濕熱,傳到大腸,出現怕冷發熱,少腹連著陰毛處結成腫塊,悶痛難忍的情況。用山梔、桃仁、橘核一起炒過,山楂等量,加入薑汁煎煮,熱服。
按壓疼痛不明顯的屬於虛症,必須用桂枝、炒過的梔子、炮製過的烏頭,一起研成細末,用薑汁打成糊做成藥丸,像梧桐子那麼大,每次服用四五十粒,可以快速止痛。
一個方子: 治療㿗病導致的腰痛(一個版本說腰不痛,一個版本說這是治療㿗病的重要藥方)。用蒼朮、南星、白芷、山楂、半夏、川芎、枳實,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服用。
各種疝氣發作的時候,用海石、香附兩味藥研成粉末,用生薑汁加湯調服,也可以治療因痰多而引起的心痛。
另一個治療疝氣的方子:橘核(炒)、桃仁(研磨)、梔子(炒)、吳茱萸(炒)、川烏(炮製)一起水煎服用。
小腸氣導致睪丸脹痛,用蒼朮、陳皮、川楝子各二錢半,甘草五分,紫蘇一錢半,切細,用酒和水各一碗,加入連須蔥白五根,一起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