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2)

1. 諸氣

《內經》曰:百病皆生於氣也,故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夫人身之正氣,與血為配,血行脈中,氣行脈外,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氣血並行,周流乎一身之中,灌溉乎百骸之內,循環無端,運氣不悖,而為生生不息之妙用也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壤判。

若內無七情之所傷,外無六淫之所感,何氣病之有哉。其不善攝生者,五志之火無時不起,五味之偏無日不傷,是以釀成膠痰固積,留滯於六腑,鬱火邪氣,充塞乎三焦,使氣血失其常候,腑臟不能傳導,是故外邪得以乘虛而湊襲矣。以致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諸般氣痛,朝輟暮作,而為膠固之疾,非良工妙手莫易治焉。

若夫為脅痛,為心腹痛,為周身刺痛,甚則為反胃,為膈噎等證,即此之由也。大抵男子屬陽,得氣易散,女人屬陰,遇氣多郁,是以男子之氣病者常少,女人之氣病者常多。故治法曰婦人宜調其血以耗其氣,男子宜調其氣以養其血,此之謂也。學者宜致思焉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脈滑者多血少氣,澀者少血多氣,大者血氣俱多。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,小者血氣俱少。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。代者氣衰。細者氣少。浮而絕者氣欲絕。弦大而滑中有短氣。尺脈澀而堅,為血實氣虛。尺脈細而微,血氣俱不足也。

劉立之曰:下手脈沉,便知是氣,沉極則伏,澀弱難愈。其或沉滑,氣兼痰飲病也。

方法

丹溪曰:周流乎一身以為生者,氣也。苟內無所傷,外無所感,何氣病之有。今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皆是肺受火邪,氣得炎上之化,有升無降,熏蒸清道,甚而轉成劇病。局方例用辛香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咎將誰歸。又曰:氣無補法,世俗之論也,以其為病痞滿壅塞,似難於補。

不思正氣虛者,不能運行,邪滯著而不出,所以為病。經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為病。苟或氣怯,不用補法,氣何由行。又曰:冷生氣者,出於高陽生之謬言也。病人自覺冷氣從下而上者,非真冷也,蓋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挾相火,自下而上,其熱為甚,火極似水,陽亢陰微。又曰:凡氣有餘便是火,是皆為治之正論也,可不究歟。

調氣用木香。然木香味辛,氣能上升,如氣鬱而不達,固宜用之;若陰火衝上而用之,則反助火邪而病甚矣,故當用黃柏、知母,而少用木香佐之。

稟受素壯而氣刺痛,當用枳殼、烏藥。若因氣不舒而刺痛,當用木香調達之。

若肥白人氣刺痛者,宜與人參、白朮,加枳殼、木香。

一方,解五臟結氣,益少陰經血,用梔子炒令將黑為末,以生薑汁入湯同煎飲之,其效甚捷。

白話文:

諸氣

人體所有疾病都源於氣的變化。《內經》說,怒氣會使氣上衝,喜悅會使氣舒緩,悲傷會使氣消散,恐懼會使氣下沉,寒冷會使氣收縮,炎熱會使氣發散,驚嚇會使氣紊亂,勞累會使氣耗損,思慮過度會使氣鬱結。人體正氣與血相配,血在脈管中運行,氣在脈管外運行。一次呼吸,脈搏運行六寸,氣血並行,周流全身,灌溉各個臟腑器官,循環往復,運行順暢,是生命生生不息的奧妙所在。《內經》說,如果呼吸停止運轉,身體機能就會停止;如果氣息不接續,天地就會分開。

如果體內沒有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損傷,體外沒有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侵襲,怎麼會有氣的疾病呢?那些不善於養生的人,內心的五種情志之火無時無刻不在發作,對五種味道的偏好,每天都在損傷身體,於是釀成膠痰積聚,停留在六腑之中,鬱積的火邪之氣,充斥在三焦之中,使氣血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,臟腑不能正常傳導,因此外邪就會乘虛而入。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,濁陰之氣不能下降,產生各種各樣的氣痛,時好時壞,成為難以治癒的固疾,不是高明的醫生很難治好。

像是脅肋痛、心腹痛、全身刺痛,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反胃、噎膈等病症,都是這種情況造成的。一般來說,男子屬陽,氣容易散發,女子屬陰,氣容易鬱結。所以男子氣的疾病比較少,女子氣的疾病比較多。因此治療的原則是,治療婦女的疾病要調理血來消耗氣,治療男子的疾病要調理氣來滋養血。醫學者應該深入思考這個道理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說,脈象滑,代表血多氣少;脈象澀,代表血少氣多;脈象大,代表血氣都多。脈象來勢大而有力,代表血氣充實;脈象來勢小而微弱,代表血氣不足。脈象細而微弱,代表血氣非常虛弱。脈象有間歇,代表氣衰弱。脈象細小,代表氣少。脈象浮而無力,代表氣將要衰竭。脈象弦大而滑,中間又有短促,代表氣不足。寸脈澀而堅實,代表血實氣虛。寸脈細而微弱,代表血氣都非常不足。

劉立之說:如果把脈時感覺脈沉在下面,就知道是氣的問題,沉到極點就是伏,脈象澀弱,很難治好。如果脈象沉而滑,說明是氣兼有痰飲。

方法

朱丹溪說:周流全身以維持生命的是氣。如果體內沒有損傷,體外沒有感受外邪,怎麼會有氣的疾病呢?現在的冷氣、滯氣、逆氣、上氣,都是因為肺受到火邪的影響,氣發生了炎上的變化,只升不降,熏蒸清道,嚴重就會轉成重病。有些人常用辛香燥熱的藥物,以火來助火,將會釀成更大的災禍。他又說,氣沒有補的方法,是世俗的謬論。因為氣的疾病常表現為痞滿、壅塞,似乎難以用補法。

卻沒想到,正是因為正氣虛弱,不能推動氣的運行,邪氣才會停滯不出,所以才會發病。《內經》說,身體強壯的人,氣的運行順暢就會痊癒,身體虛弱的人,氣的停滯就會成為疾病。如果氣虛弱,不用補法,氣怎麼能運行呢?又說,認為冷氣是由高陽生出是謬論。病人感覺冷氣從下往上走,不是真正的冷,而是上升之氣,從肝臟而出,中間挾帶著相火,從下往上,熱度很大,熱到極點就像水一樣,屬於陽氣亢盛,陰氣衰微。又說,凡是氣有餘就是火,這些都是治療的正確理論,不可不深入研究。

調理氣的藥物要用到木香。但是木香味辛,氣能上升,如果氣鬱結不通,可以用它來疏通;如果陰火上衝,用它反而會助長火邪,使病情加重。所以應該用黃柏、知母來降火,少量用木香來輔助。

如果稟賦強壯而出現氣刺痛,應該用枳殼、烏藥來理氣;如果因為氣不舒暢而出現刺痛,應該用木香來疏通。

如果肥胖白胖的人出現氣刺痛,應該用人參、白朮來補氣,同時用枳殼、木香來理氣。

有一個方子,可以解除五臟的氣結,補益少陰經的血。用梔子炒黑,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沖水煎服,效果很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