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2)

1. 腹痛

丹溪曰:腹痛有寒,有積熱,有食積,有痰,有死血。脈弦者多屬食,宜溫散之,蓋食得寒則滯,得熱則行,更宜以行氣或利藥助之,無不愈者。

脈滑者是痰,痰因氣滯而聚,阻礙道路,氣不得宣通而痛,宜導痰解鬱。

凡痛必用溫散,以其鬱結不行,阻氣不運故也。

臍下忽大痛,人中黑色者,多死。

腹中水鳴,乃火擊動其水也。

戴氏曰:痛甚便欲大便,去後則痛減者,是食積也。綿綿痛而無增減者,是寒也。時痛時止者,是熱也。其痛有常處而不移動者,是死血也。痛而小便不利者,痰也。

治腹痛,用臺芎、蒼朮、香附、白芷為末,薑汁入湯調服。

白芍藥,止能治血虛腹痛,余俱不治。(以其酸寒收斂而別無溫散之功者也。)

如飲食過傷而腹痛者,宜木香檳榔丸下之。

如氣虛之人,傷飲食而腹痛,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,用人參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枳實、麥芽、木香、砂仁之類。

如腹中常有熱而痛,此為積熱,宜調胃承氣湯下之。

小腹實痛,用青皮以行其氣。

小腹因寒而痛,宜肉桂、吳茱萸。

因寒氣作痛者,宜小建中湯加乾薑、官桂、臺芎、蒼朮、白芷、香附。

因熱而痛者,二陳湯加黃耆、黃連、梔子,痛甚者加炒乾姜從治之。

若腹痛不禁下者,宜川芎蒼朮湯以治之,川芎、蒼朮、香附、白芷、茯苓、滑石,加姜,水煎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五條)

高良薑湯(東垣)治因寒心腹大痛。

高良薑(三錢),厚朴(薑製),官桂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草豆蔻湯(東垣)治臍腹虛脹作痛。

澤瀉(二錢),木香(三分),神麯(四分),半夏,枳實(麩炒黃色),草豆蔻(麵裹煨),黃耆(春夏勿用),益智仁(去殼),甘草(炙,各五分),青皮,陳皮(各六分),川歸(七分),茯苓(七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益胃散(東垣)治因服寒藥過多,致腹痛不止。

人參,厚朴(薑製),甘草(炙),白豆蔻(去殼),薑黃,乾薑(炮),砂仁,澤瀉(以上各三分),益智仁(六分),陳皮(七分),黃耆(七分,蜜炙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姜,水煎服。

厚朴溫中湯(東垣)治胃虛寒,脹滿疼痛。

厚朴,陳皮(各一錢),茯苓,草豆蔻(麵包煨),甘草(炙),木香(各五分),乾薑(三分半,炮)

上細切,加姜,水煎服。

六合散(又名金鑰匙,河間),治一切燥熱鬱結,汗後餘熱宣轉不通,並治小腸氣結,心腹滿悶,胸中痞結,走注疼痛。

大黃(一兩,酒拌濕蒸),白醜(炒),黑醜(略炒),甘遂(各五錢),檳榔(三錢,生),輕粉(一錢)

白話文:

[腹痛]

朱丹溪說:腹痛的原因有寒冷、積熱、食物積滯、痰濕和瘀血。如果脈象是弦脈,多半是食物積滯引起的,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,因為食物遇到寒冷就會停滯,遇到熱就會運行,所以更適合用行氣或利下的藥物來幫助它運行,沒有治不好的。

如果脈象是滑脈,那是痰濕引起的,痰濕是因為氣滯而聚集,阻礙了氣的運行通道,導致氣無法順暢流通而疼痛,應該用化痰解鬱的方法治療。

凡是疼痛都應該用溫散的方法治療,因為疼痛多半是因為氣鬱結不通,阻礙了氣的運行。

如果肚臍下方突然劇痛,人中發黑,多半是快要死了。

腹中咕嚕咕嚕作響,那是因為火邪衝擊水液所致。

戴氏說:如果疼痛劇烈,想排便,排便後疼痛就減輕,那是食物積滯造成的。如果疼痛持續不斷,沒有加重或減輕,那是寒冷引起的。如果疼痛時好時壞,那是熱引起的。如果疼痛固定在某個地方而不移動,那是瘀血造成的。如果疼痛而且小便不順暢,那是痰濕引起的。

治療腹痛,可以用台芎、蒼朮、香附、白芷磨成粉末,用薑汁調和湯藥服用。

白芍藥只能治療血虛引起的腹痛,對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沒有效果(因為它性質酸寒,有收斂的作用,沒有溫散的功效)。

如果因為飲食過量而導致腹痛,適合服用木香檳榔丸來瀉下。

如果是氣虛的人,因為飲食不當而引起腹痛,應該用調補脾胃之氣並幫助消化的藥物,例如人參、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枳實、麥芽、木香、砂仁等。

如果腹中經常有熱感且疼痛,這是積熱引起的,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。

如果小腹脹痛,用青皮來疏通行氣。

如果小腹因為寒冷而疼痛,適合用肉桂、吳茱萸。

如果因為寒氣引起的疼痛,適合服用小建中湯,並加入乾薑、官桂、台芎、蒼朮、白芷、香附。

如果因為熱引起的疼痛,適合服用二陳湯,並加入黃耆、黃連、梔子,如果疼痛劇烈,可以加入炒乾薑來反治。

如果腹痛嚴重到無法控制排便,適合用川芎蒼朮湯來治療,藥物包括川芎、蒼朮、香附、白芷、茯苓、滑石,加入生薑,用水煎服。

(以上是朱丹溪提出的十五種治療腹痛的方法)

高良薑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心腹劇痛。

高良薑(三錢),厚朴(用薑汁製過),官桂(各一錢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水一碗半煎至一碗,去渣後稍微溫熱服用。

草豆蔻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肚臍周圍虛脹作痛。

澤瀉(二錢),木香(三分),神麯(四分),半夏、枳實(用麩皮炒至黃色),草豆蔻(用麵包裹煨過),黃耆(春夏不宜使用),益智仁(去殼),甘草(炙),各五分,青皮、陳皮(各六分),川歸(七分),茯苓(七分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三片,水一碗半煎至一碗,溫服。

益胃散(李東垣所創):治療因為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腹痛不止的情況。

人參、厚朴(用薑汁製過)、甘草(炙)、白豆蔻(去殼)、薑黃、乾薑(炮製過)、砂仁、澤瀉(以上各三分),益智仁(六分),陳皮(七分),黃耆(七分,用蜂蜜炙過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,用水煎服。

厚朴溫中湯(李東垣所創):治療脾胃虛寒,脹滿疼痛。

厚朴、陳皮(各一錢),茯苓、草豆蔻(用麵包煨過)、甘草(炙)、木香(各五分),乾薑(三分半,炮製過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,用水煎服。

六合散(又名金鑰匙,劉完素所創):治療各種燥熱鬱結,出汗後餘熱散發不出去,以及治療小腸氣結,心腹脹悶,胸中痞塞,遊走疼痛。

大黃(一兩,用酒拌濕蒸過),白醜(炒過),黑醜(稍微炒過),甘遂(各五錢),檳榔(三錢,生用),輕粉(一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