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1)

1. 腹痛

《內經》曰: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(與澀通)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云云。按《內經》舉痛論言寒邪外客而為痛者,甚為詳悉,但未能盡述,學者自宜檢閱。外有因虛、因實、因傷寒、因痰火、因食積、因死血者,種種不同,亦當表而出之,庶使學者易為參考焉。

東垣曰:腹中諸痛,皆由勞役過甚,飲食失節,中氣不足,寒邪乘虛而客入之,故卒然而作大痛,經云得炅則止。《此事難知》集論曰:傷寒中脘痛,太陰也,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之類。臍腹痛者,少陰也,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附子湯之類。小腹痛,厥陰也,重則正陽散、回陽丹,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。

太陰連少陰痛甚者,當變為下利不止。若夫雜病腹痛,四物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之類。夏月腹痛,肌熱惡熱,脈洪數,屬手太陰、足陽明,黃芩芍藥湯主之。秋月腹痛,肌寒惡寒,脈沉疾,屬足太陰、足少陰,桂枝芍藥湯主之。四時腹痛,芍藥甘草湯主之。原病式曰:熱鬱於內,則腹滿堅結而痛,不可例言為寒也。

成無己曰:陰寒為邪者,則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腹㽲痛,太陰證也。發汗不解,醫反下之,因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陽也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而痛者,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又曰:邪氣聚於下焦,則津液不得宣通,血氣不得流行,或溺或血,流滯於下,而生脹滿硬痛也。若從心下至小腹皆硬滿而痛者,是邪實也,須以大陷胸湯下之。

若但小腹硬滿而痛,小便利者,則是蓄血之證;小便不利者,則為溺澀之證也。其有血虛瘦弱之人,津液枯涸,傳送失常,鬱火燥熱煎成結糞,滯於大小腸之間,阻氣不運而作痛者,宜以枳實導滯丸、備急大黃丸之類,先通其滯、止其痛,然後用四物等生血潤燥之劑以治其本。

外有卒然心腹大痛,欲吐不得吐,欲瀉不得瀉,唇青厥逆,死在須臾,此內因食積,外感寒邪,是名乾霍亂之候也,宜急以鹽湯灌之,而以鵝翎探吐取涎而愈。若夫清痰留滯於胸腹之間,食積鬱結於腸胃之內,皆能令人腹痛。清痰作痛者,控涎丹、小胃丹之類。食積為患者,保和丸、枳朮丸之類消之,枳實導滯丸、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。

濁氣在上者湧之,清氣在下者提之,寒者溫之,熱者清之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結者散之,留者行之,此治法之大要也,學者詳之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脈細小緊急,病速進,在中,腹中刺病。陰弦,則腹痛。弦急,小腹痛。尺脈緊,臍下痛。尺脈伏,小腹痛,症疝。尺脈實,小腹痛,當利之。心腹痛,不得息,脈細小遲者生,脈堅大疾者死。腹痛,脈反浮大而長者死。

方法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寒氣進入經絡,會使經絡運行遲緩,血液循環不暢,停留在脈絡外,就會使血量減少;停留在脈絡中,就會使氣的運行不順暢,因此會突然產生疼痛。按照《內經》關於疼痛的論述,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,已經說得很詳細了,但並沒有完全包括所有情況,學者應該自己仔細研究。另外,腹痛的原因還有虛弱、實證、傷寒、痰火、食積、瘀血等等,這些不同的情況也應該清楚地列出來,以便於學者參考。

李東垣說:腹部各種疼痛,多是因為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節制,導致中氣不足,寒邪趁虛侵入所致,所以會突然產生劇烈疼痛,經脈理論說,遇到溫熱就會停止疼痛。《此事難知》一書認為:傷寒導致的胃脘痛,屬於太陰經的病變,可以用理中湯、黃耆建中湯等方劑治療。肚臍周圍的腹痛,屬於少陰經的病變,可以用四逆湯、真武湯、附子湯等方劑治療。小腹疼痛,屬於厥陰經的病變,嚴重時可以用正陽散、回陽丹,輕微時可以用當歸四逆湯等方劑治療。

太陰經連帶少陰經疼痛嚴重時,可能會轉變為腹瀉不止。至於其他雜病引起的腹痛,可以用四物苦楝湯、酒煮當歸丸等方劑治療。夏天發生的腹痛,如果伴隨肌肉發熱、怕熱、脈搏洪大且跳動快速,屬於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的病變,可以用黃芩芍藥湯治療。秋天發生的腹痛,如果伴隨肌肉寒冷、怕冷、脈搏沉緩且跳動急促,屬於足太陰脾經、足少陰腎經的病變,可以用桂枝芍藥湯治療。四季皆可能發生的腹痛,可以用芍藥甘草湯治療。《原病式》中說:體內有熱鬱積,會導致腹部脹滿堅硬且疼痛,不能一概認為是寒症。

成無己說:如果因為陰寒之邪引起的腹痛,會出現腹部脹滿、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腹瀉嚴重、腹部絞痛等症狀,這是太陰經的病變。如果發汗治療沒有效果,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,因而導致腹部時而脹滿疼痛,這是屬於太陽經的病變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如果腹部脹痛嚴重,可以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他又說:邪氣聚集在下焦,會導致津液不能正常輸布,氣血不能正常運行,可能會出現小便困難或出血,血液、津液滯留在下腹部,而產生脹滿堅硬的疼痛。如果從心下到小腹都脹滿堅硬疼痛,這是邪氣實證,必須用大陷胸湯攻下。

如果只是小腹脹滿疼痛,但小便順暢,這是體內有瘀血的症狀;如果小便不順暢,這是小便不利的症狀。還有一些體虛瘦弱的人,因為津液枯竭,傳輸功能失常,體內鬱積的火熱將腸道內容物煎熬成乾燥的糞便,停留在大小腸之間,阻礙氣機運行而產生疼痛,這種情況應該用枳實導滯丸、備急大黃丸等藥物,先疏通腸道、止住疼痛,然後再用四物湯等滋養氣血、潤燥的藥物治療根本病因。

另外,如果突然發生心腹劇烈疼痛,想吐卻吐不出來,想瀉卻瀉不出來,嘴唇發青、四肢冰冷,情況非常危急,這是因為體內有食物積滯,又感受了外來的寒邪,這種情況稱為「乾霍亂」,應該立即用鹽水灌服,並用鵝毛刺激喉嚨催吐來排除痰涎。如果體內有痰液停留在胸腹之間,或者有食物積滯在腸胃之內,都可能引起腹痛。因為痰液引起的腹痛,可以用控涎丹、小胃丹等藥物治療;因為食物積滯引起的腹痛,可以用保和丸、枳朮丸等藥物消除,也可以用枳實導滯丸、木香檳榔丸等藥物攻下。

治療原則是:濁氣上逆的要使之下降,清氣下陷的要使之提升,寒症要溫補,熱症要清瀉,虛弱的要補益,實證的要攻瀉,氣結的要疏散,停滯的要流通。這是治療腹痛的大原則,學者應該仔細研究。

《脈經》說:脈搏細小且跳動急促,病情發展迅速,如果脈搏在中間部位,表示腹部有針刺般的疼痛。陰脈弦緊,表示腹痛;脈搏弦緊且急促,表示小腹痛;尺脈搏緊,表示肚臍下方疼痛;尺脈伏,表示小腹痛,可能是疝氣;尺脈搏實,表示小腹痛,應該使用瀉法。如果心腹疼痛,呼吸困難,脈搏細小且跳動遲緩,表示病情可治;脈搏堅硬洪大且跳動快速,表示病情危重。腹痛時,如果脈象反而浮大而長,表示病情危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