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7)

1. 胃脘痛

(俗呼為心痛)

《內經》曰:木鬱之發,民病胃脘當心而痛,上肢兩脅痛,膈噎不通,食飲不下。蓋木氣被郁,發則太過,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。夫胃為脾之腑,陽先於陰,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。甚而至於脅下如刀劙之痛者,已連及於臟矣,古方名為脾疼者是也。胃之上口名曰賁門,賁門與心相連,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,今俗呼為心痛者,未達此又耳。雖曰運氣之勝復,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、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。

是以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。更原厥初致病之由,多因縱恣口腹,喜好辛酸,恣飲熱酒煎煿,復飡寒涼生冷,朝傷暮損,日積月深,自郁成積,自積成痰,痰火煎熬,血亦妄行,痰血相雜,妨礙升降,故胃脘疼痛,吞酸噯氣,嘈雜噁心,皆噎膈反胃之漸者也。俗醫不究其源,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,以火濟火,遂成危劇,良可痛哉。

古方九種心痛:曰飲,曰食,曰風,曰冷,曰熱,曰悸,曰蟲,曰疰,曰來去痛。夫所謂冷者惟一耳,豈可例以熱藥治之乎。詳其所由,皆在胃脘,而實不在於心也。有真心痛者,大寒觸犯心君,又曰汙血衝心,手足青過節者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醫者宜區別諸證而治之,無有不安之理也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陽微陰弦,則胸痹而痛,責其虛也。今陽虛知在上焦,所以胸痹心痛者,以其脈陰弦故也。

胸痹之病,喘息咳唾,胸痹痛短氣,寸口脈沉而遲,關上小緊而數。

心脈微急為痛,微大為心痹引背痛。

脈短而數者心痛。澀者心痛。

脈浮大弦長者死。

方法

丹溪曰:心痛即胃脘痛,須分久新。若明知身犯寒氣、口得寒物而病,於初得之時,當用溫散溫利之藥。若病久則成郁矣,鬱則成熱,原病式中備言之矣,若欲行溫散溫利,寧無助火添病耶。由是古方多用山梔子為君,熱藥為之響導,則邪易伏,病易退。病安之後,若縱恣不改前非,病必再作難治矣。

此病雖日久不食,不死。又曰:中宮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,胃氣亦賴所養,卒不便虛,雖日數多不食不死。若痛方止即吃物,病必復作,勿歸咎於醫也。必須再服三、五服藥後,以漸而少食,方可獲全安。

心膈大痛,攻走腰背,發厥嘔吐,諸藥不效者,就吐中以鵝翎探之,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。

脈堅實不大便者,下之亦可。

一方,用黃荊子炒焦為末,米飲調服(一云,上可治心痛,下可治白濁)。

又方,用藍葉擂細取汁,合薑汁服。

又方,用青黛,以薑汁入湯調服。

又方,用海粉,佐以香附末,以川芎、山梔子煎湯,入薑汁調服。

又方,無藥處,以鹽置刀頭,燒紅淬入水中,乘熱飲之,吐痰而愈。此法治絞腸痧大痛幾死者,立效。

白話文:

(俗稱心痛)

論述

《黃帝內經》說:木氣鬱結發作,人民會生病,胃部中心處會疼痛,連帶上肢和兩側肋骨疼痛,胸膈阻塞不通,飲食難以下嚥。這是因為木氣被壓抑,一旦爆發就會過於強盛,所以人民生病會有土被木反剋的現象。胃是脾的輔助器官,陽氣先於陰氣運行,因此臟器還沒生病,腑就先出現毛病了。更嚴重的時候,肋骨下方會像刀割一樣疼痛,這表示病已經影響到臟器了,古時候稱之為「脾痛」就是這種情況。胃的上口叫做賁門,賁門與心臟相連,所以《內經》說胃部中心處疼痛,現在俗稱心痛,是不了解這個道理的說法。雖然說這是運氣的盛衰所致,但大多是因為清痰、食物積滯鬱結在體內,或是因為情緒波動和外來邪氣入侵所造成的。

因此,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濁陰之氣無法下降,肝木之邪才能趁機侵犯作亂。追溯最初生病的原因,大多是因為放縱口腹之慾,喜好吃辛辣酸味的食物,恣意飲用熱酒和油炸煎烤的食物,又吃寒涼生冷的食物,早上損傷,晚上加重,日積月累,自己鬱結成病積,病積形成痰,痰火煎熬,血液也跟著妄行,痰和血混雜在一起,阻礙了氣機的升降,所以胃部會疼痛,吞酸打嗝,心煩嘈雜,噁心想吐,這都是食道癌或胃病的前兆。庸醫不追究病源,只用辛香燥熱的藥物治療,用火來助長火勢,最後導致病情危急,真是令人痛心。

古時候將心痛分為九種:飲食引起、食物積滯引起、風邪引起、寒冷引起、熱邪引起、心悸引起、蟲積引起、傳染病引起、時痛時止。所謂寒冷引起的,只此一種,怎麼可以一概用熱藥來治療呢?仔細探究這些病症的起因,都在胃部,而不是在心臟。真正的心痛,是極度的寒冷侵犯心臟,或是有汙血衝擊心臟,導致手腳末端發青,早上發病晚上就會死亡,晚上發病早上就會死亡。醫生應該區分這些不同的症狀來治療,沒有不能痊癒的道理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說:陽氣微弱,陰氣強盛,就會有胸痹且疼痛的症狀,這表示身體虛弱。現在知道陽虛在上半身,所以胸部和心臟會疼痛,是因為脈象呈陰弦的緣故。

胸痹的病症,會喘氣咳嗽,胸痛且呼吸短促,寸口脈沉而遲,關脈則稍微緊且跳動較快。

心脈微弱且急促,表示疼痛;微弱且大,表示心臟阻塞並牽引到背痛。

脈短而頻數,表示心痛。脈澀,表示心痛。

脈浮大弦長,表示病情危急,將會死亡。

方法

丹溪說:心痛就是胃脘痛,要區分新病和舊病。如果明確知道是因為受寒或吃了寒冷的食物而引起的病,在剛發病的時候,應該用溫散溫利的藥物治療。如果病程久了,就會變成鬱結,鬱結就會化熱,之前原病式中已經詳述了,如果要用溫散溫利的方法,豈不是會助長火勢,加重病情嗎?所以古代的醫方大多用山梔子為主要藥物,搭配熱性的藥物來引導藥效,這樣邪氣容易被壓制,病也容易好轉。病好之後,如果放縱自己,不改正之前的錯誤,病一定會復發且難以治療。

這個病即使很久不吃東西,也不會死。還有說:中焦有食物積滯和痰導致生病,胃氣也需要滋養,並不會馬上虛弱,即使很多天不吃東西也不會死。如果疼痛剛停止就吃東西,病一定會復發,不要歸咎於醫生。必須再服三到五帖藥之後,再逐漸少量進食,才能完全康復。

如果心胸和膈膜之間劇痛,痛到腰背部,發厥嘔吐,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時候,可以用鵝毛探入喉嚨,將痰積吐出來,大約一碗左右,疼痛就會停止。

如果脈象堅實,大便不通,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

藥方

一個藥方:用黃荊子炒焦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(有人說,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心痛,也可以治療白濁)。

又一個藥方:用藍葉搗碎取汁,加入薑汁服用。

又一個藥方:用青黛,加入薑汁,用湯調服。

又一個藥方:用海粉,佐以香附粉,用川芎、山梔子煎湯,加入薑汁調服。

又一個藥方:如果沒有藥,可以用鹽放在刀頭上燒紅,然後放入水中,趁熱喝下,吐出痰液就會痊癒。這個方法治療絞腸痧劇痛快要死的人,立即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