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6)

1. 頭痛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食後溫服。

芎辛散(三因)治傷風寒生冷,及氣虛痰厥,頭痛如破,兼眩運嘔吐。

附子(去皮臍,生用),烏頭(去皮,生用),南星,乾薑,甘草(炙),川芎,細辛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茶芽少許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小芎辛湯(嚴氏)治風寒在腦,或感邪濕,頭重而疼,眩運嘔吐。

川芎(二錢),細辛,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茶芽少許,水煎服。

石膏散(寶鑑)治陽明經頭痛大效。

川芎,石膏,白芷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四錢,茶清調下。

三生丸(嚴氏)治痰厥頭痛。

半夏,白附子,南星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浸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四、五十丸,食後薑湯送下。

茯苓半夏湯,治風熱痰逆,嘔吐頭痛。

半夏(二錢),赤茯苓(一錢),片黃芩,甘草,橘紅(各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(祖傳方)

治頭風熱,痛不可忍者。

小川芎(一兩),白芷(五錢),細茶芽(三錢),荊芥穗(四錢),片黃芩(二兩,酒拌濕炒,再拌再炒,如此三次,不可令焦),薄荷葉(二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白湯或茶清調下。

又經驗敷貼頭風熱痛。

朴硝,大黃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用深井底泥和,捏作餅子,貼兩太陽穴,神驗。

(丹溪活套)云:凡治頭風,必以二陳湯加川芎、白芷為主。如太陽經頭痛,加羌活。少陽經,加柴胡、黃芩。陽明經,加石膏、白芷。太陰經,加蒼朮。少陰經,加細辛。厥陰經,加吳茱萸。如肥人頭痛,必是濕痰,加半夏,蒼白朮。如瘦人頭痛,是熱上壅,多加酒洗片黃芩。

如因感冒而頭痛者,宜加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之類。如氣虛而頭痛者,宜加黃耆、人參、東垣安神湯之類。如風熱在上而頭痛者,加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片芩之類。如苦頭痛者,宜用細辛。如形瘦色弊而頭痛者,是血虛,宜用歸、芎、芍藥、酒黃柏之類。

如頂巔痛者,宜藁本、酒炒升、柴。

白話文:

頭痛

將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,飯後溫服。

芎辛散(《三因》方)治療因傷風、受寒、吃生冷食物,以及氣虛痰厥引起的頭痛,頭痛劇烈如裂開,同時伴有頭暈、想吐。

藥材包含:附子(去掉皮和臍,生用)、烏頭(去掉皮,生用)、南星、乾薑、炙甘草、川芎、細辛(各一錢)。

將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,加入生薑五片、少量茶芽,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濾掉藥渣,溫服。

小芎辛湯(嚴氏方)治療風寒侵入腦部,或感受邪濕引起的頭部沉重疼痛、頭暈、想吐。

藥材包含:川芎(二錢)、細辛、白朮(各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。

將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,加入生薑五片、少量茶芽,用水煎服。

石膏散(《寶鑑》方)治療陽明經頭痛,效果顯著。

藥材包含:川芎、石膏、白芷(各等分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四錢,用茶水調服。

三生丸(嚴氏方)治療因痰厥引起的頭痛。

藥材包含:半夏、白附子、南星(各等分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自然汁浸泡,再用蒸過的麵餅做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四、五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
茯苓半夏湯,治療風熱、痰逆引起的嘔吐、頭痛。

藥材包含:半夏(二錢)、赤茯苓(一錢)、片黃芩、甘草、橘紅(各五分)。

將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,加入生薑三片,用一碗半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溫服。

(祖傳方)

治療頭風熱,疼痛難忍。

藥材包含:小川芎(一兩)、白芷(五錢)、細茶芽(三錢)、荊芥穗(四錢)、片黃芩(二兩,用酒拌濕後炒,再拌再炒,如此三次,不要炒焦)、薄荷葉(二錢五分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或茶水調服。

另一個經驗方,外敷治療頭風熱痛。

藥材包含:朴硝、大黃(各等分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深井底的泥調和,捏成餅狀,貼在兩邊太陽穴,效果很好。

(丹溪活套):大意是說,凡是治療頭風,必須以二陳湯為基礎,再加入川芎、白芷。如果太陽經頭痛,加入羌活。少陽經頭痛,加入柴胡、黃芩。陽明經頭痛,加入石膏、白芷。太陰經頭痛,加入蒼朮。少陰經頭痛,加入細辛。厥陰經頭痛,加入吳茱萸。如果是肥胖的人頭痛,多半是濕痰引起的,加入半夏、蒼白朮。如果是瘦弱的人頭痛,多半是熱氣上湧引起的,多加酒洗過的片黃芩。

如果是因為感冒而引起的頭痛,應該加入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因為氣虛而引起的頭痛,應該加入黃耆、人參、東垣安神湯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因為風熱上湧引起的頭痛,加入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片芩之類的藥材。如果疼痛難忍的頭痛,可以用細辛。如果是身體瘦弱、面色憔悴的頭痛,多半是血虛,可以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酒黃柏之類的藥材。

如果是頭頂疼痛,應該用藁本、酒炒升麻、柴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