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5)
卷之四 (5)
1. 頭痛
羌活附子湯(東垣)治客寒犯腦痛,及齒亦痛,名曰腦風。
麻黃(不去節),附子(炮),防風,白芷,殭蠶,黃柏(各七分),羌活,蒼朮(各五分),升麻(二分),黃耆(三分),甘草(二分),佛耳草(三分無嗽不用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(仲景方)治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頭痛,其脈沉細。
麻黃,細辛(各六錢),附子(一個,去皮臍,生用)
上細切,水三升三合,先煮麻黃令沸,減七合,掠去上沫,納諸藥,煎取一升,去渣分三服。
吳茱萸湯(活人)治厥陰頭項強痛,或吐痰沫厥冷,其脈浮緩。
吳茱萸(熱水泡三、五次),生薑(各五錢),人參(二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大棗一枚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加味調中益氣湯(東垣)治氣血俱虛頭痛,其效如神。
陳皮,黃柏(酒炒,各三分),升麻(去粗皮),柴胡(去蘆,各四分),人參,甘草(炙),蒼朮(各六分,米泔浸),黃耆(一錢),川芎(六分),蔓荊子(三分,杵去皮),細辛(二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一方有木香二分,無黃柏。如大便虛坐不得,或了而不了,腹中逼迫,此血虛血澀也,加當歸身五分。
愚按:東垣謂此方治氣血俱虛頭痛,本方加當歸一味,雖無以上證,亦恐不可缺也。
玉壺丸(局方)治風濕頭痛,亦治痰患。
雄黃(一錢,研飛),南星(煨裂),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,天麻(酒浸)白朮(各二錢,去蘆)
上為細末,薑汁浸,蒸餅為丸,每服二十丸,薑湯下。
川芎茶調散(局方)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痛,鼻塞聲重。
薄荷(四兩,去梗,用葉),荊芥穗,川芎(各二兩),羌活,白芷,甘草(各一兩,炙),細辛(五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《醫壘元戎》治三陽頭痛方(羅太無方)
羌活,防風,荊芥穗,升麻(去黑皮及內朽),葛根(去粗皮),白芷,石膏(火煅),柴胡(去蘆),川芎,芍藥(酒炒),細辛,蔥白(連須者)
上各等分,細切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如聖餅子(河間)治風寒伏留陰經,痰飲氣厥頭痛。
防風,天麻(各五錢),南星,乾薑,川芎,甘草(各一兩),半夏(五錢),川烏(去皮臍,火炮,一兩)
上為細末,蒸餅糊調,捻作餅子如錢樣,每用五餅,同荊芥末細嚼,茶清送下。
川芎神功散(寶鑑)治風熱上攻頭目,令人偏正頭痛。
川芎,川烏(如上同製法),白芷,南星(炮),麻黃(各一錢,去節),甘草(五分,炙)
白話文:
頭痛
羌活附子湯(出自《東垣》):治療因外來寒氣侵犯頭部引起的頭痛,甚至連牙齒也痛,這種情況被稱為「腦風」。
藥材包含:麻黃(不去節)、炮製過的附子、防風、白芷、殭蠶、黃柏(各七分)、羌活、蒼朮(各五分)、升麻(二分)、黃耆(三分)、甘草(二分)、佛耳草(三分,如果沒有咳嗽可以不用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每次取一份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):治療三陰經和三陽經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足部寒冷、氣向上逆行而引起的寒性厥逆頭痛,這種頭痛的脈象通常沉細。
藥材包含:麻黃、細辛(各六錢)、附子(一個,去除外皮和臍,生用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加三升三合水,先煮麻黃至沸騰,水分減少七合後,撈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後分三次服用。
吳茱萸湯(出自《活人書》):治療厥陰經脈氣血不暢引起的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,或者伴有吐痰沫、手腳冰冷的情況,這種頭痛的脈象通常浮緩。
藥材包含:吳茱萸(用熱水浸泡三到五次)、生薑(各五錢)、人參(二錢五分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每次取一份,加兩碗水和一枚大棗,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加味調中益氣湯(出自《東垣》):治療因氣血虛弱引起的頭痛,效果非常好。
藥材包含:陳皮、用酒炒過的黃柏(各三分)、去除粗皮的升麻、去除蘆頭的柴胡(各四分)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用米泔水浸泡過的蒼朮(各六分)、黃耆(一錢)、川芎(六分)、搗碎去皮的蔓荊子(三分)、細辛(二分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每次取一份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有一種配方沒有黃柏,但有木香二分。如果大便虛弱,坐立不安,或者排便不暢,腹部有壓迫感,這是因為血虛血澀引起的,可以加入當歸身五分。
我覺得:東垣認為這個方劑是治療氣血虛弱引起的頭痛,這個方子加入當歸,即使沒有以上症狀,恐怕也是不可或缺的。
玉壺丸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因風濕引起的頭痛,也治療痰濕引起的疾病。
藥材包含:研磨成粉的雄黃(一錢)、煨烤至裂開的南星、用湯泡過七次去除外皮和臍的半夏、用酒浸泡過的天麻、去除蘆頭的白朮(各二錢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浸泡,再用蒸餅做成藥丸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川芎茶調散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因各種風邪向上侵襲引起的頭部昏痛、眼睛昏花、鼻塞、聲音嘶啞。
藥材包含:薄荷(四兩,去除梗,只用葉子)、荊芥穗、川芎(各二兩)、羌活、白芷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、細辛(五錢)、防風(二錢五分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茶水調服。
《醫壘元戎》治療三陽頭痛的方子(羅太無方):
藥材包含:羌活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去除黑皮和內芯腐朽部分的升麻、去除粗皮的葛根、白芷、用火煅燒過的石膏、去除蘆頭的柴胡、川芎、用酒炒過的芍藥、細辛、連鬚的蔥白。
將上述藥材等份切細,每次取五錢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溫服。
如聖餅子(出自《河間》):治療風寒潛伏在陰經,痰飲導致氣機逆亂引起的頭痛。
藥材包含:防風、天麻(各五錢)、南星、乾薑、川芎、甘草(各一兩)、半夏(五錢)、用火炮製過去皮臍的川烏(一兩)。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糊調和,做成銅錢大小的餅狀,每次用五個餅,與荊芥末一起細嚼,用茶水送服。
川芎神功散(出自《寶鑑》):治療因風熱向上侵襲頭部和眼睛引起的偏頭痛或正頭痛。
藥材包含:川芎、用上述方法炮製過的川烏、白芷、炮製過的南星、去除節的麻黃(各一錢)、炙甘草(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