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2)

1. 眩運

如諸般眩運,挾風則加防風、荊芥、天麻、秦艽等藥,挾熱加片芩、黃連、梔子之類,挾寒加乾薑、官桂、附子之屬,無有不安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各種眩暈的症狀,是因為夾雜風邪引起的,就加入防風、荊芥、天麻、秦艽等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夾雜熱邪引起的,就加入黃芩、黃連、梔子之類的藥物來治療;如果是夾雜寒邪引起的,就加入乾薑、肉桂、附子之類的藥物來治療,這樣做沒有不見效的。

2. 頭痛

《內經》曰: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又曰: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曰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曰則病少愈。東垣曰:《金匱真言》論曰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腧在頸項,故春氣者病在頭。又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之脈病沖頭痛,足少陽之脈病頭角頷痛。

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,頭痛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頭痛耳鳴、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如氣上不下,頭痛癲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寒濕頭痛也。

如頭半寒痛者,先取手少陽、陽明,後取足少陽、陽明,此偏頭痛也。有真頭痛者,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者,死不治。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也。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之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乃自地昇天者也。

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。故太陽頭痛,惡風脈浮緊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柴胡為主。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太陰頭痛,必有痰體重,或腹痛為痰癖,其脈沉緩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

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、細辛、附子為主。厥陰頭頂痛,或吐涎沫厥冷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。血虛頭痛,川歸、川芎為主。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為主。氣血俱虛頭痛,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、其效如神。白朮半夏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藥也。

清空膏,乃風濕熱頭痛藥也。羌活附子湯,治厥逆頭痛藥也。如濕氣在頭者,以苦藥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先師嘗病頭痛,發時面頰青黃,暈眩目不欲開,懶言,身體沉重,兀兀欲吐。潔古曰:此厥陰、太陰合病,名曰風痰頭痛,以局方玉壺丸治之,更灸俠谿穴即愈。是知方者體也,法者用也,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,體用不失,可謂上工矣。

學者其可執一而不知變乎。

脈法

《內經》曰:寸口脈中手短者,頭痛也。

《脈經》曰:陽弦則頭痛。又曰:寸口脈浮,中風發熱頭痛。

脈緊頭痛,是傷寒邪。脈緊上寸口者,傷風頭痛。

脈訣云:頭痛短澀應須死,浮滑風痰皆易除。

方法

丹溪曰:頭痛多主於痰,痛甚者火多,宜清痰降火。

勞役下虛之人,似傷寒發熱汗出,兩太陽穴痛甚,此相火自下衝上,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當歸,甚者加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白話文:

[頭痛]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剛洗完頭就吹到風,就會引起頭風。又說,頭風的症狀是頭面部容易出汗、怕風,剛開始發病一天就會很嚴重,頭痛到不能出門或進門,等到第二天症狀就會減輕。東垣說,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,東風在春天產生,會影響肝臟,在頸部會有反應,所以春天的疾病容易發生在頭部。而且,所有的陽氣都會聚集在頭面部,像是足太陽經脈發生病變會導致頭痛,足少陽經脈發生病變會導致頭部兩側和下巴疼痛。

風邪通常從頭部侵入,風寒侵襲頭部,邪氣從外進入,停留在經絡,會讓人發冷顫抖、頭痛、身體沉重、怕冷,治療要針對風池穴和風府穴,調整身體的陰陽平衡,虛弱就補益,強盛就瀉去,發汗就會好轉,這是傷寒引起的頭痛。頭痛、耳鳴、九竅不通暢,是腸胃功能失調引起的,屬於氣虛頭痛。心煩頭痛,病位在胸膈中間,影響到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,屬於濕熱頭痛。如果氣機上逆無法下降,導致頭痛甚至癲癇,就是下虛上實,病位影響到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,嚴重時會影響腎臟,屬於寒濕頭痛。

如果頭部半邊疼痛,先取手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穴位,再取足少陽經和陽明經的穴位,這是偏頭痛。如果真頭痛發作,嚴重時整個腦部都痛,手腳冰冷到關節,這是很難治癒的。如果是厥逆頭痛,是因為感受極度的寒冷,寒邪深入骨髓,髓跟腦部有關,腦氣逆亂所以導致頭痛,連牙齒也會痛。一般來說,用祛風藥來治療各種頭痛,只是統括性的說法。因為頭頂高處,只有風才能到達,所以味道輕薄的藥物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從下往上升。

但頭痛也有三陰經和三陽經的區別。太陽經頭痛,會怕風,脈象浮而緊,通常使用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等藥物。少陽經頭痛,脈象細而弦,會有時怕冷有時怕熱,通常使用柴胡。陽明經頭痛,會自汗發熱、怕冷,脈象浮緩而有力,通常使用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等藥物。太陰經頭痛,通常會有痰、身體沉重,或腹痛是痰飲作祟,脈象沉緩,通常使用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等藥物。

少陰經頭痛,是三陰三陽經氣運行不暢,腳部冰冷、氣機上逆所致,屬於寒厥,脈象沉細,通常使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等藥物。厥陰經頭痛,頭頂疼痛,或吐出涎沫、肢體冰冷,脈象浮緩,通常使用吳茱萸湯。血虛頭痛,通常使用川歸、川芎等藥物。氣虛頭痛,通常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。氣血兩虛頭痛,使用調中益氣湯,再稍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會很好。白朮半夏天麻湯,是治療痰厥頭痛的藥方。

清空膏,是治療風濕熱頭痛的藥方。羌活附子湯,是治療厥逆頭痛的藥方。如果濕氣在頭部,用苦味藥物來吐出,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藥方來治療。先師曾經患頭痛,發作時臉色青黃、頭暈目眩、不想睜開眼睛、懶得說話、身體沉重、噁心想吐。潔古說,這是厥陰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叫做風痰頭痛,用局方玉壺丸治療,再針灸俠谿穴就會好轉。由此可知,藥方是基礎,方法是運用,如果只知道藥方卻不懂得運用,就會有弊病,如果藥方和運用都掌握,才算是高明的醫生。

學習醫術的人,怎麼可以固守一種方法而不知道變通呢。

[脈法]

《黃帝內經》說,寸口脈搏中,摸起來比正常短,是頭痛的表現。

《脈經》說,脈象像弓弦一樣繃緊,代表有頭痛。又說,寸口脈搏浮在表面,代表中風發熱頭痛。

脈象緊繃,是傷寒邪氣引起的頭痛。脈象緊繃的位置在上寸口,是傷風引起的頭痛。

脈訣說:頭痛且脈象短而澀,表示病情危重,如果脈象浮滑,是風痰引起的頭痛,比較容易治療。

[方法]

丹溪說:頭痛多半是由痰引起的,如果痛得很厲害,就表示火氣大,應該要清痰降火。

勞累過度、體質虛弱的人,如果出現類似傷寒的發熱、出汗、兩側太陽穴劇烈疼痛,這是相火從下往上衝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川芎、當歸,如果疼痛劇烈,就再加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