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卷之四

2. 眩運

《內經》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又曰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飧泄食減,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。雖為氣化之所使然,未必不由氣體之虛衰耳。其為氣虛肥白之人,濕痰滯於上,陰火起於下,是以痰挾虛火,上衝頭目,正氣不能勝敵,故忽然眼黑生花,若坐舟車而旋運也,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,丹溪所謂無痰不能作眩者,正謂此也。

若夫黑瘦之人,軀體薄弱,真水虧欠,或勞役過度,相火上炎,亦有時時眩運,何濕痰之有哉。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,治宜清痰降火為先,而兼補氣之藥。人黑瘦而作眩者,治宜滋陰降火為要,而帶抑肝之劑。抑考《內經》有曰:風勝則地動。風木太過之歲,亦有因其氣化而為外感風邪而眩者,治法宜祛風順氣,伐肝降火,為良策焉。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,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,是宜行血清心自安。

醫者宜各類推而治之,無有不痊者也。

脈法

左手脈數,熱多。脈澀而芤,有死血。右手脈實,有痰積。脈虛大,必是久病。

左手人迎脈,緩而浮大者,屬風。

方法

丹溪曰:痰在上,火在下,火炎上而動其痰也。此證屬痰者多,蓋無痰不能作眩也。雖有因風者,亦必有痰。又曰:火動其痰,二陳湯加黃芩、蒼朮、羌活。挾氣虛者,亦以治痰為主,兼補氣降火藥。

去血過多而眩運者,芎歸湯。

眩運不可當者,以大黃酒炒為末,茶清調下。(急則治其標也)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)

防風通聖散(河間)治風熱眩運。(方見中風門。)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)治風痰眩運。(方見頭痛門。)

加味六君子湯(丹溪)治氣虛痰盛,兼挾風邪,眩運不休者。

陳皮(去白,一錢),半夏(湯泡透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荊芥穗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竹瀝一大匙,溫服。

六合湯(良方)治風虛眩運。

四物湯加秦艽、羌活為佐,水煎服之。

玉液湯(嚴氏方)治七情感動,氣鬱生涎,隨氣上衝,頭目眩運,心嘈忪悸,眉梭骨痛。

大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

上以一味薄切成片,每服四錢,加生薑十片煎,入沉香磨水一呷服,大效。

芎術湯(嚴氏方)治冒雨中濕,眩運嘔逆,頭痛不食等證。

川芎,半夏(泡透),白朮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,六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七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川芎散(本事方)治風眩運。

山茱萸(一兩,去核),山藥,甘菊花,人參,茯神,小芎藭(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

(丹溪活套)云:眩運者,中風之漸也。如肥白人,氣虛而挾痰者,四君子湯倍蜜炙黃耆,加半夏、橘紅,或少加川芎、荊芥穗,以清利頭目也。如痰盛而挾氣虛者,二陳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耆,或少加炮附子煎,入竹瀝、薑汁服。如體瘦血虛而痰火兼盛者,二陳湯合四物,加片芩、薄荷煎,入竹瀝、薑汁、童便服。

白話文:

眩暈的討論
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:各種風症引起的搖擺和眩暈,都歸於肝木。再者,當歲木太過時,風氣流行,脾土易受邪侵,民衆會遭受食慾減退與腹瀉之苦,嚴重者會感到突然的憤怒,眩暈冒汗,甚至頭部疾病。這雖說是氣化導致的現象,但未必不是由體質虛弱引起的。對於氣虛肥胖的人,溼痰積滯於上部,陰火從下部升起,因此痰挾帶虛火,上衝頭目,正氣無法抗衡,所以突然間眼前發黑,如同坐在旋轉的船車中,嚴重的甚至會突然倒下,失去知覺,這就是丹溪所說“無痰則不眩”的道理。

至於黑瘦的人,身體瘦弱,真水虧損,或是過度勞役,相火上炎,也會時常感到眩暈,這與溼痰有何關係呢?總的來說,肥胖且出現眩暈的人,治療應以清痰降火爲首要,同時輔助補氣藥物。而對於黑瘦且出現眩暈的人,治療應以滋養陰液降火爲主,同時帶有抑制肝火的藥物。參考《內經》中提到:“風勝則地動。”在風氣過旺的年份,也可能因爲氣候變化而外感風邪引起眩暈,治療方法應當是祛風順氣,伐肝降火,這是很好的策略。另外,也有因嘔血後眩暈的情況,這是胸中有死血堵塞心竅所致,應該行血清心,自然會恢復。

醫生應根據上述分類進行治療,這樣沒有不能治癒的。

脈象的判斷

左手脈搏數動,代表熱多。脈澀而芤,表示有死血。右手脈實,說明有痰積。脈虛大,則一定是長期病患。

左手人迎脈緩而浮大,屬於風象。

治療方法

丹溪說:痰在上,火在下,火向上燃燒引發痰的波動。此症狀多屬痰引起,因爲無痰不會眩暈。雖然有因風引起的眩暈,但也一定伴有痰。再者,火引發痰動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黃芩、蒼朮、羌活。如果是氣虛導致的,也以治療痰爲主,同時輔以補氣降火藥。

失血過多而眩暈的,可使用芎歸湯。

眩暈難以忍受的,可以用大黃酒炒製成末,用茶清調下服用。(急則治標)

(以上是丹溪的三種治療方法)

防風通聖散(河間)治療風熱引起的眩暈。(方見中風門。)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)治療風痰引起的眩暈。(方見頭痛門。)

加味六君子湯(丹溪)治療氣虛痰盛,兼挾風邪,持續眩暈。

陳皮(去白,一錢),半夏(湯泡透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荊芥穗(五分)

將上述藥物細切,作爲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水兩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加入一大匙竹瀝,溫服。

六合湯(良方)治療風虛引起的眩暈。

四物湯加秦艽、羌活爲輔,水煎服。

玉液湯(嚴氏方)治療七情感動,氣鬱生涎,隨氣上衝,頭暈目眩,心悸不安,眉棱骨痛。

大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

將藥物薄切爲片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十片煎煮,加入少許沉香磨水服用,效果顯著。

芎術湯(嚴氏方)治療冒雨中溼,眩暈嘔吐,頭痛不食等症狀。

川芎,半夏(泡透),白朮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,六分)

將上述藥物細切,作爲一劑,加入生薑七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川芎散(本事方)治療風眩。

山茱萸(一兩,去核),山藥,甘菊花,人參,茯神,小芎藭(各五錢)

將上述藥物製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溫酒調下。

(丹溪活套)說:眩暈是中風的前兆。如肥胖的人,氣虛並伴有痰,可用四君子湯加倍蜜炙黃芪,加半夏、橘紅,或少量加川芎、荊芥穗,以清利頭目。如果痰盛並伴有氣虛,可使用二陳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芪,或少量加炮附子煎煮,加入竹瀝、薑汁服用。如果體瘦血虛,痰火旺盛,可用二陳湯合四物,加片芩、薄荷煎煮,加入竹瀝、薑汁、童便服用。

對於各種眩暈,如果有風象,可加防風、荊芥、天麻、秦艽等藥物;有熱象,可加片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藥物;有寒象,可加乾薑、官桂、附子等藥物,這樣都能得到有效的緩解。

以上內容是基於古代中醫文獻的翻譯,現代醫療實踐可能有所不同,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相關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