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4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1)

1. 勞極

灸崔氏四花穴法:

先二穴,令患人平身正立,取一細繩(蠟之勿令展縮),於男左女右腳底貼肉堅踏之,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,後頭循當腳根中心向後引繩,從腳腨肚貼肉直上,至曲䐐中大橫紋截斷(橫紋即委中穴)。

又令患人解發分兩邊,令見頭縫,自囟門平分至腦後,卻平身正坐,取向所截繩一頭,令與鼻端齊,引繩向上,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,循脊骨引繩向下,至繩盡處,當脊骨中,以墨點記之(墨點不是灸處)。

又取一繩子,令患人合口,將繩子按於口上,兩頭至吻,卻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如△,此便齊兩吻截斷,將此繩展令直,於前量脊骨上墨點處,橫量取平,勿令高下(其量口繩子,先中折,當中以墨記之,卻展開繩子橫量,卻以中折墨點記處,按於脊骨中先點處,兩頭是穴也),兩頭以白圈記之。

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。

次二穴,令患人平身正坐,稍縮臂膊,取一繩繞項,向前雙垂,頭與鳩尾齊(胸前歧骨間盡處也),雙頭齊截斷,卻翻雙繩頭向後,以繩子中心按於喉嚨結喉骨上,其繩兩頭雙垂,循脊骨以墨點記之(墨點不是灸處)。又取一繩子,令患人合口,橫量齊兩吻截斷,還於脊骨上墨點橫量如法,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(白圈是灸處)。

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,通前共四穴,同時灸各三七壯,累灸至一百餘壯,候灸瘡將瘥,又依後法灸二穴。

又次二穴,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,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,當脊骨直上下豎點,其繩子中心放在墨點上,於上下繩頭盡處,以白圈記之,白圈是灸處也。

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,通前共六穴也,擇取離日及火日灸之,一應虛勞發熱尫羸等證,灸之立愈,真濟世之妙法也。

白圈是穴,黑點不是穴。

白話文:

崔氏四花穴的艾灸方法:

首先灸兩個穴位,讓患者站直身體,取一根細繩(用蠟處理過,避免伸縮),讓男性貼在左腳底,女性貼在右腳底,用力踩住。繩子前端對齊大拇指尖端,後端沿著腳跟中心往後拉,然後沿著小腿肚貼著皮膚向上延伸,直到膝蓋後方的橫紋處(也就是委中穴)截斷。

接著讓患者解開頭髮,分開兩邊,露出頭頂的髮縫。讓患者端坐,取剛才截斷的繩子一端,對齊鼻尖,沿著髮縫向上拉,直到頭後部貼著皮膚垂下,再沿著脊椎骨向下延伸,直到繩子末端。在脊椎骨的末端做個墨點記號(墨點不是灸的位置)。

再取一根繩子,讓患者閉上嘴巴,將繩子按在嘴唇上,兩端到嘴角處,然後將繩子中心往上鉤到鼻柱根部,形成一個三角形。將繩子在兩嘴角處截斷。把這段繩子拉直,在之前標記脊椎骨的墨點位置橫量,保持水平,不要高低不平(測量嘴巴的繩子,先對摺,在中間做墨點記號,然後展開繩子橫量,再將對摺的墨點記號按在脊椎骨原先的墨點處,繩子的兩端就是穴位),在兩端用白圈標記。

以上是第一次點的兩個穴位。

接著灸另外兩個穴位,讓患者端坐,稍微收縮手臂。取一根繩子繞過脖子,在胸前向下垂,繩子的末端與鳩尾穴(胸骨下端突起處)對齊,在對齊處將繩子的兩端剪斷。然後把繩子的兩端翻向背後,將繩子中心按在喉嚨的結喉骨上,繩子的兩端向下垂,沿著脊椎骨用墨點標記(墨點不是灸的位置)。再取一根繩子,讓患者閉上嘴巴,橫量嘴唇兩端,並截斷。然後在脊椎骨的墨點處橫量,方法同前,在繩子的兩端用白圈標記(白圈是灸的位置)。

以上是第二次點的兩個穴位,連同前面的兩個穴位,總共四個穴位。同時在每個穴位灸三次,每次七壯,累積灸到一百多壯,等到灸瘡快癒合的時候,再按照後面的方法灸兩個穴位。

再灸另外兩個穴位,用第二次量嘴唇的繩子,在第二次測量脖子繩子末端墨點處,沿脊椎骨上下豎直點線,把繩子中心放在墨點上,在上下繩子末端處用白圈標記,白圈是灸的位置。

以上是第三次點的兩個穴位,連同前面總共六個穴位。選擇陽光明媚或火日的時候進行艾灸。對於一切虛勞發熱、身體瘦弱等症狀,艾灸後可以立即見效,真是救世的妙法。

白圈是穴位,黑點不是穴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