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32)
卷之三 (32)
1. 虛損
上為細末,薑汁糊或酒糊為丸服,溫酒或白湯空心下。
補天丸
紫河車(一具,即產孩胞衣也。古方不分男女。世傳男用女胎、女用男胎者,俱以初胎者為勝,似為有理。若不可得,但求肥盛無病婦人者,俱可用。初取得,長流水洗淨,去筋膜,以篾籠盛之,外以紙糊,使不泄氣,焙乾,要用時,以米醋浸一宿,焙乾用)
上以前補腎丸藥為末,同河車再研極細,酒糊為丸。或新取紫河車蒸熟,同前藥末搗爛為丸亦可。
虛勞者,當以骨蒸藥佐之。一云:氣虛加補氣藥,血虛加補血藥。
一方,用側柏葉、烏藥葉,俱以酒浸,九蒸九曝,亦同紫河車為丸,名補腎丸。
六味地黃丸(局方),治腎經虛損,久新憔悴,盜汗發熱,五臟齊損,瘦弱虛煩,骨蒸痿弱,下血咯血等證。
乾山藥,山茱萸(去核,各四兩),澤瀉(去毛)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兩),熟地黃(八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人參固本丸(局方)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生地黃(各二兩),人參(去蘆,一兩),熟地黃(二兩)
上各焙乾,同磨為末,勿犯鐵器,煉蜜為丸。或只以天門冬、熟地黃二味,量酒浸搗膏,同三味末,杵千餘下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姜鹽湯下。忌蘿蔔。
人參膏(丹溪)
人參一味,不拘多少,去蘆細切,量水於銀石器內,慢火煎如稠餳,瓷器盛貯,每服一、二匙,白湯點服。
補中益氣湯(東垣),治飲食失節,勞役所傷,暴傷元氣,惡寒發熱,證似傷寒者。(方見內傷門。)
益胃升陽湯(東垣),血脫益氣,古聖人之法也,先補胃氣,以助生髮之氣,故曰陽生陰長,諸甘藥為之先務,舉世皆以為補,殊不知甘能生血,從陽而引陰也,故先理胃氣,蓋人之身谷為寶也。
柴胡,升麻(各二分五釐),當歸身(酒洗),炙甘草,陳皮(各五分),人參(久嗽不用),炒神麯(各七分五釐),黃耆(一錢,蜜炙),白朮(一錢五分),生黃芩(二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如腹中痛,每服加白芍藥五分,中桂二分。如渴或口燥,加葛根三分。
耆附湯(嚴氏),治陰虛氣弱,虛汗大出不止,肢體倦怠。
川附子(炮),黃耆(蜜炙,各二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參附湯(嚴氏),治真陽虛乏,上氣喘息,自汗盜汗,短氣,頭旋眼花。
人參(五錢),川附子(炮去皮臍,一兩)
上細切,分作三服,加姜水煎,溫服。
茯神湯(濟生),治六脈虛軟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,或腫或痛。
茯神,人參,遠志,通草,麥冬(去心),黃耆(蜜炙),桔梗(各六分),甘草,五味子(各三分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或酒調成糊狀製成藥丸服用,用溫酒或白開水在空腹時送服。
補天丸
紫河車(一個,也就是嬰兒出生後的胎盤。古代醫方不分男女胎盤。世俗相傳男子用女胎盤,女子用男胎盤,都以初胎的為佳,似乎有道理。如果無法取得初胎胎盤,就找健康肥胖的婦人胎盤,都可以使用。剛取得的胎盤,用流動的水洗淨,去除筋膜,用竹篾編成的籠子盛裝,外面用紙糊住,使氣不外洩,烘乾。要用時,用米醋浸泡一個晚上,再烘乾使用。)
將之前補腎用的藥材磨成粉末,與紫河車再次研磨成極細粉末,用酒調成糊狀製成藥丸。或者將新鮮的紫河車蒸熟,和之前的藥末一起搗爛成藥丸也可以。
虛勞的人,應該用治療骨蒸的藥物輔助治療。有人說,氣虛要加補氣的藥,血虛要加補血的藥。
另有一個藥方,用側柏葉、烏藥葉,都用酒浸泡,蒸煮曬乾九次,也和紫河車一起製成藥丸,稱為補腎丸。
六味地黃丸(出自醫方書籍《局方》),治療腎經虛損,無論是久病或新病導致的憔悴,盜汗發熱,五臟都受損,身體瘦弱、虛煩,骨蒸潮熱導致的痿軟無力,下血、咯血等症狀。
乾山藥、山茱萸(去核,各150克),澤瀉(去除毛鬚),牡丹皮,白茯苓(各100克),熟地黃(300克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50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人參固本丸(出自醫方書籍《局方》)
天門冬(去心)、麥門冬(去心)、生地黃(各75克),人參(去除蘆頭,37.5克),熟地黃(75克)
將以上藥材各自烘乾,一起磨成粉末,不要接觸鐵器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。或者只用天門冬、熟地黃兩味藥,用酒浸泡搗成膏狀,和上述三味藥粉末一起,用杵搗一千多次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50到70丸,空腹時用加了薑鹽的開水送服。忌吃蘿蔔。
人參膏(出自朱丹溪的著作)
只用人參一種藥材,不論用量多少,去除蘆頭,切成細片,加適量水在銀或石製容器中,用小火慢熬成濃稠的膏狀,用瓷器盛裝保存,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用白開水沖服。
補中益氣湯(出自李東垣的著作),治療飲食不節制,過度勞累導致的損傷,突然損傷元氣,怕冷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的疾病。(藥方在內傷門篇中。)
益胃升陽湯(出自李東垣的著作),失血後補益氣血,是古人的治療方法。先補養胃氣,以幫助生髮之氣,所以說陽氣生長則陰氣隨之生長。各種甘味藥物是首要的,世人都認為這是補藥,卻不知道甘味能生血,可以從陽氣引導陰氣。所以先調理胃氣,因為人的身體是以飲食為最重要的。
柴胡、升麻(各0.75克),當歸身(用酒洗過),炙甘草,陳皮(各1.5克),人參(久咳的人不宜用),炒神麯(各2.25克),黃耆(3克,用蜂蜜炙過),白朮(4.5克),生黃芩(0.6克)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服的量,加兩碗水,煎煮至一碗,溫服。如果腹痛,每次服用加白芍藥1.5克,肉桂0.6克。如果口渴或口乾,加葛根0.9克。
耆附湯(出自嚴用和的著作),治療陰虛氣弱,虛汗大量流出不止,身體疲倦無力。
川附子(炮製過)、黃耆(用蜂蜜炙過,各7.5克)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服的量,加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一碗半的水,煎煮至一碗,溫服。
參附湯(出自嚴用和的著作),治療真陽虛弱,呼吸急促喘息,自汗盜汗,氣短,頭暈眼花。
人參(18.75克),川附子(炮製過,去除皮和臍,37.5克)
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三份,每次加薑水煎煮,溫服。
茯神湯(出自《濟生方》),治療六脈虛弱無力,咳嗽時胸痛,喉嚨不適,或腫或痛。
茯神、人參、遠志、通草、麥冬(去心)、黃耆(用蜂蜜炙過)、桔梗(各1.8克),甘草、五味子(各0.9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