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7)

1. 積聚

廣朮潰堅湯(東垣),治有積塊,堅硬如石,形大如盤,令人坐臥不安,二便澀滯,上氣喘促,或通身虛腫,中滿腹脹。(方見腫脹門。)

半夏厚朴湯(東垣),治證同前。(方見腫脹門。)

散聚湯(三因)治九氣積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㽲痛,攻刺腰脅,小腹䐜脹,大小便不利。

半夏,檳榔,川歸(各四分),陳皮,杏仁(去皮尖另研),桂心(各一錢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),附子(炮),川芎(各五分),枳殼(麩炒),厚朴(薑製),吳茱萸(湯泡去梗,焙乾,各一錢五分),大黃(酒拌濕蒸,五分或一錢,大便利即去之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大七氣湯(濟生方),治積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㽲痛,上氣窒塞,小腸脹滿。

益智,陳皮,京三稜,蓬朮,香附子(炒,各一兩五錢),桔梗,肉桂,藿香葉,甘草(炙),青皮(各二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。

硝石丸(千金),止可磨塊,不令人困,須量虛實用之。

硝石(六兩),大黃(八兩,另研),人參,甘草(各三兩)

上為細末,以三年陳米醋三升,置瓷器中,以竹片作準,每入一升作一刻,先入大黃,不住手攪,使微沸,盡一刻,乃下余藥,又盡一刻,微火熬使可丸,如雞子黃大,每服一丸,白湯化下,或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。服後,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。下後,忌風冷,宜軟粥將息。

妙香丸(局方)治久年陳積。(方見火門。)

導氣枳殼丸,治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逆氣上攻。分氣逐風,功莫盡述。

枳殼(去穰麩炒),木通,青皮,陳皮(並去白),桑白皮(炒),萊菔子(炒),白醜(炒),黑醜(炒),莪朮(煨),茴香(炒),京三稜(炮)

上各等分,為細末,薑汁調面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煎橘皮湯下。

木香三稜丸(河間),治一切氣悶,胸膈痞滿,榮衛不和,口吐酸水,嘔逆噁心,飲食不化,脅肋疼痛。無問久新,並皆治之。

青木香,破故紙,茴香,黑醜,甘遂,芫花,大戟,京三稜,蓬莪朮(炮),川楝子,葫蘆巴,巴戟(以上各一兩),巴豆(不去油,二分),陳倉米(三合,與巴豆一處同炒黑),砂仁(一兩五錢)

上細切,用好米醋二升,除砂仁、木香外,余藥入醋中浸一宿,入鍋內煮,醋盡干為度,同木香、砂仁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五丸或七丸,食後服,看虛實大小加減丸數,隨湯水任下。

草豆蔻丸(東垣),治酒積,或傷寒冷之物,胃脘痛,咽膈不通。

草豆蔻(麩裹煨),白朮(各一兩),大麥糵,神麯(各炒),黃芩(炒),半夏(各五錢,湯炮七次),枳實(炒,二兩),陳皮,青皮,乾生薑(各二錢,炒),炒鹽(五錢)

白話文:

積聚

廣朮潰堅湯(李東垣的方子)可以治療體內有腫塊,堅硬如石頭一樣,形狀很大像盤子,讓人坐立難安,大小便不順暢,呼吸急促,或者全身虛腫,腹部脹滿。(這個方子詳細內容在腫脹門裡。)

半夏厚朴湯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的症狀和上面一樣。(這個方子詳細內容在腫脹門裡。)

散聚湯(《三因方》中的方子)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腫塊,形狀像腫塊,會隨著氣的運行上下移動,發作時間不定,心腹絞痛,疼痛會刺向腰部和脅部,小腹脹痛,大小便不順暢。

藥材包括:半夏、檳榔、當歸(各四分),陳皮、杏仁(去皮尖,另外研磨),桂心(各一錢),茯苓(一錢),炙甘草,炮附子,川芎(各五分),麩炒枳殼,薑製厚朴,吳茱萸(用熱水泡過,去除梗,烘乾,各一錢五分),大黃(用酒拌濕後蒸,五分或一錢,大便通暢後就去掉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用一份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溫熱服用。

大七氣湯(《濟生方》中的方子)治療因氣滯而引起的腫塊,形狀像腫塊,會隨著氣的運行上下移動,發作時間不定,心腹絞痛,呼吸困難,小腸脹滿。

藥材包括:益智、陳皮、京三稜、蓬朮、炒香附子(各一兩五錢),桔梗、肉桂、藿香葉、炙甘草、青皮(各二錢半)。

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,每次用五錢,用水煎服。

硝石丸(《千金方》中的方子)可以消磨腫塊,不會使人疲勞,需要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使用。

藥材包括:硝石(六兩),大黃(八兩,另外研磨),人參,甘草(各三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三年陳米醋三升,放在瓷器中,用竹片作刻度,每加入一升醋為一刻鐘,先放入大黃,不停攪拌,讓醋微微沸騰,滿一刻鐘後,再放入其餘藥材,又滿一刻鐘,用小火熬製成可以搓丸的程度,搓成雞蛋黃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白開水化開服用,也可以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。服藥後,會排出像雞肝或者米泔水一樣的紅黑色物質,這樣才有效。排泄後,要避免吹風受涼,適合吃軟粥調養。

妙香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中的方子)治療多年的老舊積塊。(這個方子詳細內容在火門裡。)

導氣枳殼丸,治療氣結不散,心胸悶痛,氣向上逆行。可以疏導氣機,驅散風邪,功效很多,無法一一述說。

藥材包括:麩炒去穰的枳殼,木通,去白的青皮,去白的陳皮,炒桑白皮,炒萊菔子,炒白醜,炒黑醜,煨莪朮,炒茴香,炮製京三稜。

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細粉,用薑汁調和麵糊搓成藥丸,像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橘皮湯送服。

木香三稜丸(劉河間的方子),治療各種氣悶,胸膈痞滿,身體內外不協調,吐酸水,嘔吐噁心,消化不良,脅肋疼痛。無論病程長短,都可以治療。

藥材包括:青木香、補骨脂、茴香、黑醜、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京三稜、炮蓬莪朮、川楝子、葫蘆巴、巴戟(以上各一兩),巴豆(不去油,二分),陳倉米(三合,和巴豆一起炒黑),砂仁(一兩五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好米醋二升,除了砂仁和木香外,將其餘藥材放入醋中浸泡一夜,放入鍋中煮,直到醋煮乾為度,再與木香、砂仁一起磨成細粉,用醋煮過的麵糊搓成藥丸,像綠豆大小,每次服用五丸或七丸,飯後服用,根據病人的虛實情況增減藥丸數量,用水或湯藥送服都可以。

草豆蔻丸(李東垣的方子)治療因飲酒過多,或者吃了寒涼食物,引起的胃脘疼痛,咽喉和胸膈不通暢。

藥材包括:麩皮包裹煨過的草豆蔻,白朮(各一兩),炒大麥芽,炒神曲,炒黃芩,半夏(各五錢,用熱水泡七次),炒枳實(二兩),陳皮,青皮,炒乾薑(各二錢),炒鹽(五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