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25)
卷之三 (25)
1. 積聚
脾積,脈浮大而長。
肝積,脈弦而細。
腎積,脈沉而急。
脈沉重而中散者,因寒食成積。
脈左轉而沉重者,氣症積在胸中。
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,內有肉症也。
方法
丹溪曰:塊乃有形之物,氣不能成形,痰與食積、死血也。在中為痰飲,在右為食積,在左為死血。大法咸以軟之,堅以削之,行氣開痰為主。
治積塊方,用海石、三稜、莪朮、香附(以上俱用醋煮)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之類為丸,石𨢑白朮湯下。
黃蜀葵根煎湯,入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梢、牛膝,煎成膏,入細研桃仁、玄明粉各少許,熱飲之,二服當見塊下。病重者,須補接之後,加減再行。
石𨢑,去痰積食積,洗滌垢膩有功。
瓦壟子,能消血塊,次消痰。(瓦壟子,即蚶殼也。盧尚書移鎮嶺南,改蚶名瓦壟子,以其殼上有稜如瓦屋,故名之耳。出領表異錄。)
積塊不可專用下藥,徒損其氣,病亦不去,當消導使之熔化,其死血塊去,須大補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)
三聖膏,貼積塊。
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,瓦上炒微紅,提出候熱稍減,入大黃末一兩,炒熱仍提出,入桂心末五錢,略炒,以米醋熬成膏,厚攤烘熱貼之。
琥珀膏
用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為末,以大蒜搗膏貼之。
阿魏丸,治肉積成塊。
阿魏,山楂(各一兩),連翹(五錢),黃連(六錢五分)
上以下三味為細末,以阿魏用米醋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脾胃虛者,以白朮三錢,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煎湯送下。一方,加半夏一兩(以皂角同煮透,曬乾用),石𨢑三錢。又一方,以醋煮神麯糊為丸,無連翹。又一方,既兼諸方,而又有栝蔞、貝母、南星、風化硝、胡黃連、萊菔子、麥糵面,薑汁浸蒸餅為丸,治諸般積聚,用者更宜詳之。
大溫中丸
小溫中丸,俱治食積成痞塊,面色痿黃,肌膚虛腫,飲食無味等證。(二方俱見黃疸門。)
凡婦人腹中有塊,多屬死血。
一方,治婦人死血、食積、痰飲成塊,在兩脅動作,雷鳴嘈雜,眩運身熱,時作時止。
黃連(一兩五錢,一半以吳茱萸五錢同炒,去茱萸。一半以益智五錢同炒,去益智),萊服子(一兩五錢,炒),臺芎,梔子,三稜,莪朮(醋煮),麥曲(炒),桃仁(去皮尖,各五錢),香附(童便浸焙乾),山楂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一方,治婦人血塊如盤,有孕難服峻藥。
香附(四兩,醋煮),桃仁(一兩,去皮尖,另研),海石(二兩,醋煮),白朮(一兩)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服。
凡痞塊在皮裡膜外,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,兼二陳湯,先須斷厚味為要。
倒倉法:
白話文:
積聚
脾臟的積聚,脈象會呈現浮大而且長。
肝臟的積聚,脈象會呈現弦而且細。
腎臟的積聚,脈象會呈現沉而且急。
如果脈象沉重而且中心散亂,通常是因為吃生冷的食物導致積聚。
如果脈象左轉而且沉重,代表氣的積聚在胸腔中。
如果脈象右轉且無法到達寸口部位,代表體內有肉質的積聚。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所謂的「塊」,是有形的實質東西,氣本身不會形成實體,通常是痰、食物積滯或死血所造成。積聚在身體中間是痰飲,在右邊是食物積滯,在左邊是死血。治療的大原則是用鹹味藥物來軟化它,用堅硬的藥物來削磨它,最重要的是要疏通氣機、化解痰。
治療積塊的藥方,可以使用海石、三稜、莪朮、香附(以上都要用醋煮過)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之類的藥材做成藥丸,用石𨢑白朮湯送服。
也可以用黃蜀葵根煎湯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梢、牛膝,熬成藥膏,再加入研磨成粉的桃仁、玄明粉各少許,趁熱服用,通常服用兩次就會看到積塊消退。如果病情比較嚴重,必須先補養身體,然後再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
石𨢑有助於消除痰和食物積滯,能有效清除身體的污垢。
瓦壟子(也就是蚶殼),可以消散血塊,其次也能消除痰。(瓦壟子是蚶殼的別名,盧尚書鎮守嶺南時,因為蚶殼上有稜角,像瓦片屋頂,所以改名為瓦壟子。)
治療積塊不能只用瀉下的藥物,這樣反而會損傷正氣,疾病也無法根除,應該用消導的方式讓積塊慢慢融化,死血造成的積塊清除後,要大補身體。
(以上是朱丹溪提出的六個治療原則)
三聖膏,外敷於積塊處。
將半斤未熟石灰研磨成粉,在瓦片上炒至微紅,取出放涼稍微降溫,加入一兩大黃粉,炒熱後取出,再加入五錢桂心粉,略炒一下,用米醋熬成膏狀,厚厚地塗在布上,加熱後敷在患處。
琥珀膏
用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研磨成粉,用搗成泥狀的大蒜拌勻後外敷。
阿魏丸,治療因肉積形成的腫塊。
藥方包含:阿魏、山楂(各一兩),連翹(五錢),黃連(六錢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再用米醋煮阿魏成糊狀,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。如果脾胃虛弱,可以用白朮三錢,陳皮、茯苓各一錢煎湯送服。有一個配方,可以加入半夏一兩(用皂角一起煮透,曬乾使用),石𨢑三錢。另一個配方,可以用醋煮神麯糊做成藥丸,不加連翹。還有一個配方,綜合了上述配方,還加入了栝蔞、貝母、南星、風化硝、胡黃連、萊菔子、麥芽麵,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藥丸,可以治療各種積聚,使用時需要仔細考慮。
大溫中丸、小溫中丸
這兩個方子都能治療因食積造成的痞塊、臉色萎黃、皮膚虛腫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(這兩個藥方都可以在黃疸門找到。)
婦女腹部出現腫塊,大多屬於死血。
有一個藥方,可以治療婦女因死血、食積、痰飲造成的腫塊,腫塊在兩側肋骨活動時,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並伴隨眩暈、身體發熱,時好時壞的症狀。
藥方包含:黃連(一兩五錢,一半用吳茱萸五錢同炒,去除吳茱萸。一半用益智五錢同炒,去除益智),炒過的萊菔子(一兩五錢),川芎,梔子,三稜,莪朮(用醋煮過),炒過的麥芽,桃仁(去皮尖,各五錢),香附(用童便浸泡後烘乾),山楂(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蒸餅做成藥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有一個藥方,治療婦女血塊像盤子一樣大,懷孕時不適合服用太過強烈的藥物。
藥方包含:香附(四兩,用醋煮過),桃仁(一兩,去皮尖,另外研磨),海石(二兩,用醋煮過),白朮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服用。
如果痞塊在皮膚裡面、薄膜外面,必須用補氣藥和香附來疏通氣機,同時搭配二陳湯,最重要的是先要戒除油膩的食物。
倒倉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