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4)

1. 積聚

《內經》曰:積聚留飲,痞膈中滿,濕積霍亂吐下,癥瘕堅硬腹滿,皆太陰濕土。乃脾胃之氣,積聚之根也。《難經》曰:積者陰氣也,聚者陽氣也,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。血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,故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也。夫所謂積者陰氣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處。

謂聚者陽氣也,其始發無根本,其痛或隱或見,上下無所留止,痛發無所定位。是故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。心之積名曰伏粱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煩心。脾之積名曰痞氣,在胃脘右側,復大如盤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肺之積名曰息奔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久不愈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發肺癰。

腎之積名曰奔豚,在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久不愈,令人喘逆骨痿少氣。東垣曰:《針經》云:其成積者,蓋厥氣生足悗,足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故寒氣上入腸胃,所以腹脹,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而不得散,日以成積矣。

或盛食多飲則脾傷,或起居不節、用力過度則絡脈傷,陽絡脈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脈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便血,腸胃之絡脈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,則凝聚而成積矣。或外中於寒、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,氣逆則六腧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不散,津液凝澀,滲著不去而成積矣。又曰:生於陰者,蓋憂思傷心。

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、汗出當風則傷脾,用力過度、入浴則傷腎,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也。故《難經》中說五積各有其名,如肝積曰肥氣,在左脅下如杯,而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者是;無是,非也。

余積皆然,治者當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可補則補,可瀉則瀉,毋逆天時,詳臟腑之高下,如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按之摩之,咸以軟之,苦以瀉之,全其真氣而補益之,隨其所利而行之,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。不然,徒以大毒之劑攻之,積不能除,反傷正氣,終難復也,可不慎歟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脈來細而附骨者,積也。在寸口,積在胸中。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在關上,積在臍傍。在關中,積在心下。微下關,積在少腹。尺,積在氣衝。脈出在右,積在右。脈出在左,積在左。脈兩出,積在中央。各以其部處之也。(在關中,一作上關上。)

脈來小沉而實者,胃中有積聚,不下食,食則吐。

肺積,脈浮而毛,按之辟易。

心積,脈沉而芤,上下無常處。

白話文:

積聚

《內經》說:體內積聚、停滯的液體,導致胸腔、腹部脹滿,或是因濕氣引起的急性腸胃炎(霍亂)導致上吐下瀉,以及腹部腫塊堅硬、腹脹等,這些都屬於太陰濕土的問題。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氣機運作失常,導致物質積聚。《難經》說:積是陰氣積聚,聚是陽氣積聚。陰氣積聚會沉伏在體內,陽氣積聚則會浮動。血液積聚稱為「積」,氣的聚結稱為「聚」。因此,積是五臟功能失調所產生,聚是六腑功能失調所造成。所謂的積,屬陰氣,剛開始發作時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不會離開那個部位,上下有一定的界限,左右也有一定的範圍。

而所謂的聚,屬陽氣,剛開始發作時沒有固定的位置,疼痛時隱時現,上下沒有停留的地方,疼痛的位置不固定。因此,肝臟的積叫做肥氣,在左脅肋下方,像倒扣的杯子,有頭尾,久治不癒,會使人咳嗽、發瘧疾,連年不斷。心臟的積叫做伏粱,從肚臍上方開始,大如手臂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久治不癒,會使人煩躁不安。脾臟的積叫做痞氣,在胃脘右側,大如盤子,久治不癒,會使人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。肺臟的積叫做息奔,在右脅肋下方,大如倒扣的杯子,久治不癒,會使人忽冷忽熱,呼吸急促,咳嗽,甚至發生肺癰。

腎臟的積叫做奔豚,在小腹,向上到心臟下方,像小豬奔跑的樣子,時上時下,沒有固定時間,久治不癒,會使人喘氣、腰腿無力、氣短。東垣說:《針經》裡提到,積的形成,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,腳部發麻,腳部發麻導致小腿寒冷,小腿寒冷導致血液運行凝滯,寒氣進入腸胃,導致腹脹。腹脹時,腸外組織液積聚而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。

或者因為暴飲暴食導致脾臟受損,或者因為作息不規律、過度勞累導致脈絡受損,陽脈絡受損會導致血液外溢,造成流鼻血,陰脈絡受損會導致血液內溢,造成便血。腸胃的脈絡受損時,血液溢出到腸外,腸外的寒液與血液混合,就會凝結成積。或者因外感寒氣、內傷憂愁憤怒,導致氣機上逆,氣機上逆會使身體的通道不通暢,溫熱之氣無法運行,血液凝結鬱積不散,津液凝滯而無法排出,積聚不去而形成積。又說:產生於陰的積,是因為憂思傷心。

過度寒冷會傷肺,憤怒會傷肝,酒後行房、汗出當風會傷脾,過度勞累、洗浴會傷腎,這些都是內外三方面所導致的疾病。所以《難經》中說,五臟的積都有不同的名稱,例如肝積叫做肥氣,在左脅下方像杯子,肚臍左側有跳動的氣,按壓時堅硬疼痛,就是肝積;如果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肝積。

其他臟腑的積也一樣,治療時應仔細觀察疼痛部位,了解病因,根據虛實情況,該補就補,該瀉就瀉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。詳細了解臟腑的位置,寒證就用熱藥,結塊就用散藥,外來的邪氣就驅除,滯留的就疏通,堅硬的就消磨,用按揉的方法使它軟化,用苦味藥來瀉下。保持並補充體內的真氣,順應病情發展的有利方向來治療,節制飲食,注意作息,調和身體內外,就可以使疾病痊癒。不然的話,只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伐,積病無法去除,反而會損傷正氣,最終難以康復,不可不謹慎啊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說:脈搏細而貼近骨頭,表示體內有積。在寸口部位出現,表示積在胸腔。稍微超出寸口,表示積在喉嚨。在關上部位出現,表示積在肚臍旁邊。在關中部位出現,表示積在心臟下方。稍微偏離關部,表示積在小腹。在尺部出現,表示積在氣衝穴。脈象在右手邊出現,表示積在右側,脈象在左手邊出現,表示積在左側。脈象兩邊都有出現,表示積在身體中央。根據脈搏出現的部位來判斷積聚的所在。(關中部位,有版本寫作上關上。)

脈象小而沉且實,表示胃中有積聚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想吐。

肺積,脈象浮而毛,按下去感覺好像要彈開。

心積,脈象沉而芤,忽上忽下,位置不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