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0)

1. 腫脹

方法

丹溪曰:古方惟禹餘糧丸,制肝補脾,殊為切當,然亦須隨時隨證加減。一友人得脹疾,自制此藥服之。予曰:溫熱藥多,且煅煉之火尚存,宜自加減。彼不聽,服之一月,口鼻出血,骨立而死。

朝寬暮急,血虛;暮寬朝急,氣虛;朝暮急,氣血俱虛。

治腫脹,大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,以人參、白朮為君,蒼朮、陳皮、茯苓為臣,黃芩、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,少加厚朴以消腹脹,氣不運加木香、木通,氣下陷加升麻、柴胡提之,血虛加補血藥,痰盛加利痰藥,隨證加減用之,無不效者。

《盧氏醫鏡》以水腫隸於腎肝胃而不及脾,又肺金盛而生水,水溢妄行,豈理也哉。夫脾土受病,肺為之子,固不能自盛而生水。然肺金氣清而能生水,則滋長腎陰,奉行降令,為生化之源,何病腫之有。今為腫之水,乃腐濁之氣,滲透經絡,流注溪谷,灌入隧道,血亦因之而化水。

欲借脾土以制之,通腎氣以利之,殊不知脾病則金氣衰,木寡於畏而來侮土,脾欲不病不可得矣。治法宜清心經之火,補養脾土,全運化之職,肺氣下降,滲道開通,其精氣之稍清者,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,其敗濁之甚者,在上為汗,在下而為溺,以漸而分消矣。

腰以上腫者宜發汗,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,此仲景之法。

東垣曰:宜以辛散之,以苦瀉之,以淡滲利之,使上下分消其濕,正所謂開鬼門、潔淨府。開鬼門者,謂發汗也;潔淨府者,利小便也。

產後浮腫,必大補氣血,少佐以蒼朮、茯苓,使水自降,大劑白朮補脾。壅滿者,用半夏、陳皮、香附監之。有熱,當清肺金,麥門冬、黃芩之屬。

熱水腫,用山梔子仁炒為末,米飲調下三、五錢。若胃脘熱、病在上者,連殼用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)

禹餘糧丸(局方),治中滿氣脹喘滿及水氣脹。

蛇含石(三兩,煅),針砂(五錢),禹餘糧(三兩,同針砂炒)

以上三味為主,其次量人虛實,入下項藥。

木香,牛膝,蓬莪朮,白蒺藜,桂心,川芎,茴香,白豆蔻,三稜,羌活,茯苓,乾薑,青皮,陳皮,附子(炮),當歸(各五錢)

上為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
絜矩三和湯(局方)

陳皮(去白),紫蘇,甘草(炙,各七分),厚朴(薑製),檳榔,白朮(各一錢),海金砂(四分),木通(二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紫蘇子湯(濟生)

專治優慮過度,致傷脾肺,心腹脹滿喘促。治腸鳴氣走,漉漉有聲,大小便不利,脈虛而紫澀。

紫蘇子(一錢,研),白朮(二錢),人參(一錢),大腹皮(酒洗淨),草果仁,半夏,厚朴,木香,陳皮,枳殼(麩炒黃色),甘草(炙,各五分)

白話文:

腫脹

方法

朱丹溪說:古代的藥方中,只有禹餘糧丸,能調理肝臟、補養脾胃,效果非常好,但仍需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藥物。我有一個朋友得了脹病,自己配製了這個藥服用。我說:「裡面溫熱的藥太多了,而且煅燒的藥性還在,應該自己調整藥方。」他不聽,服用了一個月,結果口鼻出血,瘦得只剩骨頭就死了。

早上腫脹加重,晚上減輕,是血虛;晚上腫脹加重,早上減輕,是氣虛;早晚都腫脹加重,是氣血都虛。

治療腫脹,總的原則應該是補益脾胃、疏通濕氣、利尿,以人參、白朮為主要藥物,蒼朮、陳皮、茯苓為輔助藥物,黃芩、麥門冬為使藥來抑制肝木的旺盛,稍微加點厚朴來消除腹脹。如果氣機不暢,就加木香、木通;氣機下陷,就加升麻、柴胡來提升;血虛就加補血的藥;痰多就加化痰的藥。根據不同情況加減藥物,沒有不見效的。

《盧氏醫鏡》認為水腫歸屬於腎、肝、胃,沒有提到脾;又認為肺金太盛會產生水,水溢出體外是亂象,這是不合道理的。脾土生病,肺作為脾的「兒子」,自身不能太盛而生水。肺金之氣清淨,可以產生水,滋養腎陰,執行降下的命令,是生命之源,怎麼會導致腫脹呢?現在導致腫脹的水,是腐敗污濁的氣,滲透到經絡,流注到溪谷,灌入隧道,血液也因此化為水。

想藉助脾土來控制水,疏通腎氣來利尿,卻不知道脾虛則金氣衰弱,木氣沒有了畏懼,反而來欺侮脾土,脾想不生病都不可能。治療方法應該是清除心經的火氣,補養脾土,使其恢復運化功能。肺氣下降,滲透管道暢通,其中精氣較為清澈的,會重新轉化為氣、血、津液;那些特別污濁的,在上的會變成汗液排出,在下的會變成小便排出,逐漸地分消掉。

腰部以上腫脹,應該發汗;腰部以下腫脹,應該利小便,這是張仲景的方法。

李東垣說:應該用辛味藥來發散,用苦味藥來泄降,用淡味藥來滲利,使體內濕邪上下分消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開鬼門、潔淨府」。開鬼門是指發汗,潔淨府是指利小便。

產後浮腫,一定要大補氣血,稍微輔助用蒼朮、茯苓,使水氣自然下降,大量使用白朮來補養脾胃。如果壅塞脹滿,用半夏、陳皮、香附來監制。如果有熱,應當清肺熱,用麥門冬、黃芩之類的藥。

熱性水腫,用炒過的梔子仁研成末,用米湯調服三到五錢。如果是胃脘有熱,病情在上的,連同梔子殼一起用。

(以上是朱丹溪方法的八條內容)

禹餘糧丸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腹部脹滿、氣喘、以及水氣腫脹。

蛇含石(煅燒過的三兩),針砂(五錢),禹餘糧(三兩,和針砂一起炒過)

以上三種藥是主要成分,其次根據病人虛實情況,加入以下藥物:

木香,牛膝,蓬莪朮,白蒺藜,桂心,川芎,茴香,白豆蔻,三稜,羌活,茯苓,乾薑,青皮,陳皮,附子(炮製過的),當歸(各五錢)
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,用湯浸過的蒸餅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

絜矩三和湯(出自《局方》)

陳皮(去掉白色的部分),紫蘇,甘草(炙烤過的,各七分),厚朴(用薑汁製過的),檳榔,白朮(各一錢),海金砂(四分),木通(二分)

將以上藥物切細,做成一服,加生薑三片,用水煎服。

紫蘇子湯(出自《濟生》)

專門治療因過度憂慮導致脾肺受損,引起心腹脹滿、氣喘。治療腸鳴氣走、腹中流水聲、大小便不暢、脈虛弱而帶澀的症狀。

紫蘇子(一錢,研磨),白朮(二錢),人參(一錢),大腹皮(用酒洗淨過的),草果仁,半夏,厚朴,木香,陳皮,枳殼(用麩皮炒至黃色),甘草(炙烤過的,各五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