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9)
卷之三 (19)
1. 腫脹
論
《內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又曰,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夫脾虛不能制水,水漬妄行,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腫,名曰水腫。或腹大如鼓,而面目四肢不腫者,名曰脹滿,又名鼓脹。皆脾土濕熱為病,腫輕而脹重也。丹溪曰:心肺陽也,居上;腎肝陰也,居下;脾居中,亦陰也,屬土。
經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精並行。是脾具坤靜之德,而有乾健之運,故能使心肺之陽降,腎肝之陰升,而成天地交之泰,是為平人。
今也七情內傷,六淫外侵,飲食不節,房勞致虛,脾土之陰受傷,轉輸之官失職,胃雖受谷,不能運化,故陽自升、陰自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清濁相混,隧道壅塞,濕鬱為熱,熱又生濕,濕熱相生,遂成脹滿,經曰鼓脹是也。以其外雖堅滿,中空無物,有似於鼓,膠固難治。
又曰蠱者,若蟲侵蝕,有蠱之義。理宜補脾,又須養肺以制木,使脾無賊邪之慮,滋腎以制火,使肺得清化之令,卻鹽味以防助邪,斷妄想以保母氣,遠音樂,戒暴怒,無有不安。醫者不察,急於獲效;病者苦於脹滿,喜行利藥,以求通快。殊不知寬得一日、二日,復脹愈甚,真氣已傷,去死不遠矣。
俗謂氣無補法者,以其痞滿壅塞,似難於補。不思正氣虛而不能運行,邪滯著而不出,所以為病。經曰:壯者氣行則愈,怯者著而成病。氣虛不補,邪由何退,病何由安。且此病之起,固非一年,根深蒂固,欲取速效,自取禍耳,知王道者,可與語此。其或受病之淺,脾胃尚壯,積滯不固者,惟可略與疏導,而不可峻與利藥也。
愚按:先生此論,詳明殆盡,誠千古不易之定議也。及視東垣脹滿論,又以臟寒生滿病立說,引脈經胃中寒則脹滿之語以為之證。愚恐南北風土寒熱不同,難以一途而論。雖然,愚嘗以丹溪法活人多矣,是以東垣之論,不與吻合,故不敢採取其言,以為後人之惑也。
脈法
《針經》曰: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
《脈經》曰:關上脈虛則內脹。遲而滑者脹。脈盛而緊者脹。虛而緊澀者脹。或弦而遲,或浮而數,皆脹也。
丹溪曰:水腫脈多沉伏。病陽水兼陽證,脈必沉數。病陰水兼陰證,脈必沉遲。煩渴,小便赤澀,大便秘結,此為陽水。不煩渴,大便溏,小便少而不赤澀,此為陰水。脈沉而滑,為風水。脈浮而遲,弦而緊,皆為腫也。
水病,腹大如鼓,脈實者生,虛者死,洪大者生,微細者死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,劇;脈小疾者,死。中惡,腹大四肢腫,脈大而緩者生,浮而緊者死。緊而榮衛俱絕,面浮腫者死。唇腫齒焦者死。卒唇腫、面蒼黑者死。掌腫無紋者死。臍腫凸出者死。缺盆平者死。陰囊莖俱腫者死。脈絕口張足腫者死。足趺腫、膝如斗者死。
白話文:
[腫脹]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因濕引起的腫脹、滿悶,都歸屬於脾。」又說:「各種腹部脹大,都歸屬於熱。」脾虛弱不能控制水分,水分隨意流動,因此全身、臉部、手腳都浮腫起來,叫做水腫。有的腹部脹大像鼓,但臉部、四肢不腫,叫做脹滿,又叫鼓脹。這些都是因為脾的濕熱引起的疾病,腫是輕微的,脹是嚴重的。朱丹溪說:「心和肺屬於陽,位居上方;腎和肝屬於陰,位居下方;脾位於中間,也屬於陰,性質屬土。」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食物進入胃後,會產生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,脾氣散發精華,再向上歸到肺,肺負責疏通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,水分精華散佈到全身,五臟的精華並行不悖。」可見脾具有坤卦安靜的特性,又具有乾卦剛健的運化功能,所以能使心肺的陽氣下降,腎肝的陰氣上升,形成天地陰陽交泰的順暢狀態,這就是正常人的情況。
現在因為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在內損傷,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在外侵襲,飲食不節制,房事過度導致虛弱,脾的陰氣受到損傷,轉輸的功能失職。胃雖然接受食物,卻不能運化,因此陽氣向上升,陰氣向下沉,形成天地陰陽不交的阻塞狀態。清氣和濁氣混雜,通道堵塞,濕氣鬱積生熱,熱又產生濕,濕熱互相產生,就形成了脹滿,這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鼓脹。因為它的外表堅硬飽滿,裡面卻空無一物,像鼓一樣,固結難治。
又說「蠱」,就像蟲子侵蝕,有蠱毒的意義。治療上應該補養脾氣,還必須滋養肺氣以制約肝木,使脾沒有受賊邪侵擾的顧慮;滋養腎氣以制約心火,使肺能發揮清化功能;減少鹽的攝取來防止助長邪氣;斷絕胡思亂想以保護母氣;遠離音樂,戒除暴怒,這樣就沒有不安。醫生不仔細辨別,急於看到效果;病人苦於脹滿,喜歡用瀉藥,以求快速通暢。卻不知道這樣寬鬆了一兩天,反而脹得更厲害,真氣已經受損,離死亡不遠了。
俗話說氣虛不能補,因為脹滿壅塞,似乎難以補養。卻沒想到是正氣虛弱而不能運轉,邪氣停滯而不能排出,所以才導致疾病。經文說:「身體強壯的人,氣運行就痊癒;體質虛弱的人,邪氣停滯就成疾病。」氣虛不補,邪氣如何退散,疾病如何痊癒呢?況且這種疾病的發生,不是一年兩年造成的,病根深蒂固,想要快速見效,只是自取禍患。了解治病大原則的人,才能和他談論這些。如果病程較短,脾胃功能還強,積滯不牢固的人,可以稍微用疏導的方法,但不能用峻烈的瀉藥。
我認為:前輩的這些論述,非常詳細明白,確實是千古不變的定論。再看李東垣關於脹滿的論述,又以臟腑寒冷引起脹滿的病因立論,引用《脈經》中「胃中寒冷則脹滿」的話作為佐證。我擔心南北方風土寒熱不同,難以用同一種方法來論述。雖然如此,我曾經用朱丹溪的方法治好很多人,所以李東垣的理論,與我的經驗不符,因此不敢採用他的說法,以免迷惑後人。
[脈法]
《針經》說:脈象大而堅硬又澀滯的,是脹滿的表現。
《脈經》說:關脈虛弱是內脹。脈象遲緩而滑的,是脹。脈象盛大而緊的,是脹。脈象虛弱而緊澀的,是脹。或者脈象弦而遲緩,或者浮而數,都是脹。
朱丹溪說:水腫的脈象多為沉伏。如果是陽水兼有陽證,脈象一定是沉而數。如果是陰水兼有陰證,脈象一定是沉而遲。口渴,小便紅澀,大便秘結,這是陽水。不口渴,大便稀溏,小便少而不紅澀,這是陰水。脈象沉而滑的,是風水。脈象浮而遲緩,弦而且緊的,都是腫。
患水病,腹部脹大如鼓,脈象充實的能活,虛弱的會死。脈象洪大的能活,微細的會死。腹脹便血,脈象大時而時斷,危險;脈象小而急的,會死。患中惡,腹部脹大、四肢腫,脈象大而緩的能活,浮而緊的會死。脈象緊而衛氣和營氣都衰竭,面部浮腫的會死。嘴唇腫脹、牙齒焦枯的會死。突然嘴唇腫脹、面色蒼黑的會死。手掌腫脹、沒有紋路的會死。肚臍腫脹凸出的會死。鎖骨凹陷平坦的會死。陰囊和陰莖都腫大的會死。脈象斷絕、口張開、腳腫的會死。腳背腫脹、膝蓋像斗一樣大的會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