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6)

1. 嘈雜噯氣

《內經》曰;胃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。若夫濕面魚腥,水果生冷,以及烹飪調和,黏滑難化等物,恣食無節,朝傷暮損,而成清痰稠飲,滯於中宮。故謂嘈雜噯氣,吞酸痞滿,甚則為翻胃膈噎,即此之由也。夫嘈雜之為證也,似飢不飢,似痛不痛,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者是也。

其證或兼噯氣,或兼痞滿,或兼噁心,漸至胃脘作痛,乃痰火之為患也。治法以南星、半夏、橘紅之類,以消其痰。芩、連、梔子、石膏、知母之類,以降其火。蒼朮、白朮、芍藥之類,以健脾行濕,壯其本元。又當忌口節欲,無有不安者也。

脈法

右寸關脈緊而滑。兩寸弦滑,胸中有留飲。寸脈橫者,膈上有橫積也。

右關弦急甚者,木乘土位,欲作胃反,難治。

方法

丹溪曰:此為食鬱有熱,炒梔子、姜炒黃連,乃必用之藥也。

肥人宜二陳湯,少加撫芎、蒼朮、白朮、梔子。

若濕痰氣滯,不喜食,用三補丸加蒼朮,倍香附。大抵嘈雜是痰因火動,令人心嘈,似飢非飢,有積有熱也,治痰為先,宜用山梔、薑汁炒黃連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臣,熱多加青黛。(若食鬱有熱,梔子與姜炒黃連不可無。)

蔣氏子心嘈索食,以白朮、黃連、陳皮為丸,白湯下七、八十丸,數服而止。

嘈雜眩遠,是火動其痰,二陳加梔子、芩、連之類。

噯氣,胃中有火有痰,用南星、半夏、軟石膏、香附作丸,或煎服之。蓋胃中有鬱火,膈上有稠痰也。

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,火氣衝上,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佐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)

三聖丸,治嘈雜神效。

白朮(四兩),黃連(五錢),橘紅(一兩)

上為細末,神麯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五十丸,津唾下,或薑湯下。

術連丸,治嘈雜。

白朮(四兩),黃連(四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,如黍米大,津唾送下。

軟石膏丸,治嘈雜噯氣。

南星(泡製),半夏(泡洗),軟石膏(煅),香附(童便浸透),梔子(炒,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粥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
曲術丸,治中脘有飲則嘈,宿食則酸。(方見吞酸門。)

白話文:

[對於嘈雜噯氣的討論]

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胃就像是能接受所有食物的大海。然而,如果過度攝取像是濕麵、魚腥、水果生冷,或是那些難以消化的黏滑食物,日復一日地傷害胃部,會導致產生大量的痰液和濃稠的飲液,積聚在胃中。因此,會出現嘈雜噯氣、吞酸、脹滿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反胃、噎膈,這就是由這種情況所導致的。

嘈雜這個病症,感覺像餓但又不是真的餓,像痛但又不是真正的痛,是一種讓人無法安寧的狀態。此症可能伴有噯氣、脹滿、噁心的症狀,進一步可能會導致胃痛,這是因為痰火造成的問題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南星、半夏、橘紅這一類的藥物來消除痰液,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石膏、知母這些藥物用來降低體內的火氣。蒼朮、白朮、芍藥這類藥物能健脾利濕,強壯身體的根本。同時,患者應控制飲食,避免過度慾望,這樣就能確保身體的健康。

[脈象法則]

右手寸關脈緊且滑,兩寸弦滑表示胸中有留飲。寸脈橫向跳動,表示膈上有橫積。

右手關脈弦急且強烈,表示肝木過盛,對脾胃造成影響,有可能發展成胃反,治療難度較高。

[治療方法]

丹溪認為,這是由於飲食鬱悶加上體內有熱,治療上必須使用炒梔子和薑炒黃連,這是必要的藥物。

體型偏胖的人適合服用二陳湯,可以稍微加入撫芎、蒼朮、白朮、梔子。

如果是濕痰氣滯,食慾不佳,可以使用三補丸再加入蒼朮,加倍使用香附。總的來說,嘈雜是因為痰液受到火氣的影響,讓人感到心中煩躁,看似餓但實際上並不是,可能有積滯和體熱,治療上應該先消除痰液,可以使用山梔、薑汁炒黃連作為主要藥物,輔以南星、半夏、陳皮,如果熱量過多,可以添加青黛。

(若因飲食鬱悶且體內有熱,梔子和薑炒黃連是必不可少的。)

蔣先生的兒子感到心煩意亂,想吃東西,醫生用白朮、黃連、陳皮製成藥丸,用溫開水送服七十到八十粒,多次服用後症狀得到緩解。

如果嘈雜伴隨頭暈,這是火氣引發痰液的反應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梔子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。

噯氣,代表胃中有火氣和痰液,可以使用南星、半夏、軟石膏、香附製成藥丸,或者煎煮服用。因為胃中有鬱結的火氣,膈上有濃稠的痰液。

嘔氣吞酸,這是由於飲食鬱悶加上體內有熱,火氣上沖所致,黃芩是主要的藥物,輔以南星、半夏、陳皮。

(以上是丹溪的八種治療方法)

[三聖丸],對於嘈雜症狀有顯著的療效。

白朮(四兩),黃連(五錢),橘紅(一兩)
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粒,用口水或薑湯送服。

[朮連丸],用於治療嘈雜。

白朮(四兩),黃連(四錢五分)
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,用口水送服。

[軟石膏丸],用於治療嘈雜和噯氣。

南星(泡製),半夏(泡洗),軟石膏(煅),香附(童便浸透),梔子(炒,各等分)
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粥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粒,用薑湯送服。

[麴朮丸],用於治療中脘有飲液就感到嘈雜,宿食就會感到酸。(詳細配方可參考吞酸門。)

2. 痞滿

《內經》曰:備化之紀,其病痞。又曰: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膈。夫痞滿之證,東垣論之詳矣。謂太陰濕土主壅塞,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。傷寒下之太早,亦為痞滿,乃寒傷榮血而然。心主血,邪入於本,故為心下痞。仲景以瀉心湯,用黃連瀉心下之土邪,功效甚速。非止傷寒為然,至於酒積雜病,下之太過,亦作痞滿,蓋下多則亡陰也。

亡陰者,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。故胸中之氣,因虛而下陷於心之分野,故心下痞。宜升胃氣,以血藥兼之。若全用利氣之藥導之,則痞尤甚。痞甚而復下之,氣愈下降,必變為中滿鼓脹,皆非其治也。又有虛實之異,如實痞大便秘者,厚朴、枳實主之。虛痞大便利者,芍藥、陳皮主之。

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,宜消導其胸中窒塞之氣。上逆兀兀欲吐者,則宜吐之,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。學者宜詳究焉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痞,脈浮緊而下之,緊反入里,因作痞。
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顛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,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,而反躁煩,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,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堅。

右關脈多弦,弦而遲者,必心下堅(此肝木克脾土,鬱結涎閉於臟腑,氣不舒則痞。)

方法

丹溪曰:痞滿與脹滿不同,脹滿內脹而外亦形,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。蓋由陰伏陽蓄,氣血不運而成,位乎心下之中,䐜痞滿塞,皆土邪之所為耳。有因誤下,裡氣虛,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。有因食痰積,不能施化,鬱而作痞者。有濕熱太甚,土來心下而為痞者。

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之苦以泄之,厚朴、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之,人參、白朮之甘溫以補之,茯苓、澤瀉之鹹淡以滲之,大概與濕同治,使上下分消可也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
厚朴溫中湯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疼痛,時發時止。

厚朴(薑汁拌炒),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茯苓,草豆蔻,甘草,木香(各五分),乾生薑(一錢)

上細切,水煎服。

木香順氣湯(東垣),治䐜脹,心腹滿悶。

木香,益智,陳皮,蒼朮,草豆蔻(各五分),厚朴(薑製),青皮(各四分),茯苓,澤瀉,半夏(各六分),乾生薑,茱萸(各三分),當歸,人參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痞有痰挾血成窠囊者,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之類治之。

七氣湯(局方),治七情所傷,憂思鬱結,腑臟氣不和平,心腹痞悶。

半夏,茯苓(各二錢),厚朴(薑製,一錢五分),紫蘇葉(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痞滿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五行之氣運行失常,就會導致痞病。」又說:「太陰經所主的部位,若有水濕積聚,就會形成痞膈。」關於痞滿這種病症,李東垣(金元時期名醫)已經論述得很詳細了。他認為太陰脾經主管運化水濕,脾土壅塞就會造成心下痞滿。外感風寒病,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也會形成痞滿,這是因為寒邪損傷了營血(運行於血管中的血液)。心主血脈,邪氣侵入心臟本身,所以會出現心下痞。張仲景(東漢末年名醫)用瀉心湯,用黃連來瀉心下之土邪,效果很快。不只是外感風寒會這樣,像是飲酒過多,或其他雜病,如果瀉下藥物使用過多,也會造成痞滿,這是因為瀉下太多會損傷陰液。

所謂損傷陰液,是指脾胃運化水穀的陰液虛弱。因此,胸中的氣,因為陰虛而下陷到心臟的部位,所以會出現心下痞。這時候應該升提胃氣,並搭配補血的藥物。如果完全使用疏導氣機的藥物,反而會使痞滿更加嚴重。如果痞滿嚴重又繼續使用瀉下藥物,氣機會更加下陷,必定會轉變成中滿鼓脹,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痞滿還有虛實的區別,如果是實證痞滿,同時有大便秘結,應該用厚朴、枳實來治療。如果是虛證痞滿,同時有大便稀溏,應該用芍藥、陳皮來治療。

如果是因為飲食損傷導致的痞滿,應該疏通胸中阻塞的氣機。如果出現氣逆想吐的情況,應該用催吐的方法,就是所謂「在上者因而越之」的道理。學醫的人應該仔細研究這些。

脈象

《脈經》說:「如果診斷出是痞的脈象,是浮緊的,卻用瀉下藥物治療,脈象的緊就會進入裡部,因此形成痞。」

脈象是濡而弱,弱脈反而出現在關脈部位,濡脈反而出現在頭頂,微脈反而出現在上部,澀脈反而出現在下部。微脈表示陽氣不足,澀脈表示血虛。陽氣虛弱,就會中風出汗,反而會煩躁不安。澀脈表示血虛,會手腳冰涼。陽氣虛弱不可以瀉下,如果瀉下,心下痞會變得更加堅硬。

右關脈(寸關尺的關部,代表脾胃)多見弦脈,弦脈又遲緩的,表示心下有硬塊。(這是因為肝木克脾土,導致痰涎鬱結在臟腑,氣機不舒暢而形成痞。)

治療方法

朱丹溪(元代名醫)說:「痞滿和脹滿不同,脹滿是裡面脹,外面看起來也是脹的,痞滿是裡面覺得悶,外面卻沒有脹的樣子。痞滿多半是因為陰氣潛伏,陽氣積蓄,氣血運行不暢通而形成的。病位在心下這個部位,覺得痞悶堵塞,都是因為脾土邪氣造成的。有的因為誤用瀉下藥物,導致裡氣虛弱,邪氣趁虛侵入心臟的部位。有的因為飲食、痰積,不能被消化吸收,鬱積而形成痞滿。有的因為濕熱過盛,脾土阻滯在心下而形成痞滿。」

可以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的苦味來瀉邪,用厚朴、生薑、半夏的辛味來散邪,用人參、白朮的甘溫味來補虛,用茯苓、澤瀉的鹹淡味來滲濕,大致上要與治療濕邪的方法一同使用,使濕邪上下分消,就可以治療痞滿了。

(以上是朱丹溪的兩種治療方法)

厚朴溫中湯 (李東垣的方子),用來治療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疼痛,時而發作時而停止的情況。

組成:厚朴(用薑汁拌炒過)、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,各一錢)、茯苓、草豆蔻、甘草、木香(各五分)、乾生薑(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用水煎服。

木香順氣湯 (李東垣的方子),用來治療腹部脹滿,心腹滿悶。

組成:木香、益智、陳皮、蒼朮、草豆蔻(各五分)、厚朴(用薑製過)、青皮(各四分)、茯苓、澤瀉、半夏(各六分)、乾生薑、吳茱萸(各三分)、當歸、人參(各五分)、升麻、柴胡(各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,用水一碗半煎到一碗,溫服。

痞滿如果有痰挾帶瘀血,形成像巢穴一樣的包塊,應該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七氣湯 (宋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方子),用來治療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所傷,因為憂慮思念導致鬱結,使腑臟氣機不平和,心腹痞悶。

組成:半夏、茯苓(各二錢)、厚朴(用薑製過,一錢五分)、紫蘇葉(一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一碗半煎到一碗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