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14)

1. 𧸗逆

有傳經傷寒熱證,醫者誤用薑、桂等熱藥,助起火邪,痰火相搏而為咳逆者,宜用黃連解毒、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。

(祖傳方)

灸咳逆法:

乳根二穴,直乳下一寸六分,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,灸七壯即止,其效如神。

又氣海一穴,直臍下一寸半,灸三七壯,立止。

(醫案)

東陽李氏子,病傷寒陽明內實,醫與補藥治而成發𩚚,十日後召予。診其脈長而實大,與大承氣湯大下之,熱退而𩚚亦止。

盤松周氏子,得傷寒證,七日熱退而𩚚連聲不絕。舉家徬徨,召予診其脈,六脈皆沉細無力,人倦甚。以補中益氣湯作大劑,加炮附子一錢,一日三帖,兼與灸乳根、氣海三處,當日𩚚止,脈亦充而平安。

白話文:

有些傷寒引起的熱症,醫生誤用了生薑、桂枝等熱性藥物,反而助長了體內的火邪,導致痰火交織,引發咳嗽和氣逆(呼吸不順暢)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以及竹瀝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
(祖傳的治療方法)

治療咳逆的艾灸方法:

在乳根穴,也就是乳房下方約一寸六分的位置,女性則在乳房下緣隆起處的凹陷處,艾灸七次就停止,效果非常顯著。

另外,在氣海穴,也就是肚臍下方一寸半的位置,艾灸二十一次,也能立刻止住咳逆。

(醫療案例)

東陽的李先生兒子,得了傷寒,屬於陽明經內熱實證,醫生卻用補藥來治療,結果導致發作咳嗽和氣逆。過了十天後請我診治。我診斷他的脈象又長又實有力,於是開了大承氣湯讓他猛烈瀉下,熱退了,咳嗽和氣逆也停止了。

盤松的周先生兒子,也得了傷寒,發熱七天後熱退了,卻一直咳嗽和氣逆,聲音不停。全家人很慌張,請我診治,我診斷他的六脈都沉細無力,人也很疲倦。我開了劑量較大的補中益氣湯,加上一錢的炮附子,一天服用三次,同時配合艾灸乳根穴和氣海穴,當天咳嗽和氣逆就停止了,脈象也變得充實,身體就平安無事了。

2. 吞酸
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惟李東垣獨以為寒,誠一偏之見也。河間原病式曰: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如飲食熱,則易於酸矣,是以肝熱則口酸也。或言為寒者,但謂傷生冷硬物,而喜噫醋吞酸,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。豈知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蓋寒傷皮毛,則腠理閉密,陽氣怫鬱而為熱證。

故傷寒熱在表,而以麻黃湯熱藥發散,使腠理開通,汗泄熱退而愈也。凡內傷冷物者,或但陰勝陽而為病寒,或寒熱相搏怫鬱而為病熱,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,得汗泄熱退身涼而病愈也。或微而止為中酸,俗謂之醋心,法宜溫藥散之,亦猶傷寒解表之義。若久吞酸不已,則不宜溫,宜以寒藥治之,後以涼藥調之,結散熱去則氣和矣。

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,謂能令氣鬱不通暢,如食物在器覆蓋,熱而自酸。宜飡糲食菜蔬,能令氣之通利也。曰寒曰熱,於斯明矣,學者詳之。

脈法

脈弦而滑。兩寸或浮而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。胸中有寒飲洪數者,痰熱在膈間。時吐酸水,欲成胃反也。

方法

茱連丸

吳茱萸(去梗泡浸半日),陳皮(去白),黃芩(陳壁土炒,各五錢),黃連(土炒,一錢),蒼朮(米泔浸,七錢半)
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二、三十丸,津唾嚥下。一方茱萸、連二味,隨時令寒熱,迭為佐使(寒月倍茱萸,熱月依本方),蒼朮茯苓為補助,湯浸蒸餅為小丸,吞之。

治酸必用茱萸,順其性而折之。

食鬱有痰,二陳湯加南星、黃芩之類。

加味平胃散,治吞酸因食鬱所致,生料平胃散加炒神麯、炒麥芽、薑、棗同煎。

酸味宜節厚味,必蔬食自養,則病易安。

吐清水,用蒼朮(陳壁土炒),茯苓,滑石(炒),白朮,陳皮,煎服。

參萸丸,上可治吞酸,下可治自利。又云:治濕而氣滯者,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。

六一散(一料),吳茱萸(一兩,制)

上為飯丸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)

藿香安胃散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飲食入胃,嘔吐作酸,不待腐熟。

藿香,丁香,人參(各二錢五分),陳皮(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加生薑,水煎溫服。

加減二陳湯(丹溪),治痰飲為患,嘔吐頭眩心悸,或因食生冷硬物,脾胃不和,時吐酸水。

丁香(五分),半夏,陳皮(各二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甘草(七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曲術丸(三因),治中脘宿食留飲,酸蜇心痛,吐清水。

神麯(炒,三兩),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,砂仁(一兩),陳皮(去白,一兩)

白話文:

[吞酸]

根據《內經》記載:所有嘔吐酸水的症狀,都歸屬於熱性病症。然而,唯有李東垣認為這是由於寒性導致,確實是一種片面的看法。河間原病式的說法是:酸味是肝臟的主要表現,由於火氣過旺抑制了肺金,無法平衡肝木,導致肝木功能過度活躍,因而產生酸味。例如,飲食過熱,就容易變酸,因此肝熱就會導致口酸。有人認為這是寒性的,只不過是因為吃了生冷堅硬的食物,導致喜歡打嗝且吞嚥酸水,所以一般醫生主張溫和地調理脾胃。豈不知人體受寒後,反而會出現熱性病症,因為寒氣侵襲皮膚,使得毛孔閉塞,陽氣受到抑制,轉而成為熱性症狀。

因此,受寒導致的熱症在體表,需用麻黃湯等熱性藥物來發汗,使毛孔開放,汗水排出後熱度降低,疾病也就隨之痊癒。對於那些因吃冷食導致的內傷,可能僅僅是陰氣過盛導致的寒性病症,或者寒熱相互搏鬥導致的熱性病症,也有因吃冷食反而出現熱性病症的情況,通過出汗讓熱度降低,身體冷卻後病症就會消失。如果病情較輕,只是中度的酸水,通常被稱為“醋心”,治療方法應當使用溫和的藥物來散寒,就像處理感冒時的解表法。但如果長期吞嚥酸水不止,就不適合再用溫性藥物,應該使用寒性藥物進行治療,之後再用涼性藥物來調理,等到寒氣散去,熱度消退,氣血就會恢復和諧。

所以,對於中度酸水的情況,不應該食用粘稠、油膩的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會使氣血運行不暢,就像食物在容器中被蓋住,熱度上升後就會自然變酸。應當食用粗糧和蔬菜,可以幫助氣血流通。關於寒性和熱性,這裡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,學習者應詳細理解。

在脈象上,會呈現出弦滑的特徵。兩寸部位可能出現浮弦、浮滑、沉遲、緊洪、洪數、沉遲等脈象。胸中有寒飲,洪數脈象的,表明痰熱在膈間。經常吐酸水,可能發展成胃反流。

在治療方法上:

茱連丸:由吳茱萸(去梗浸泡半天)、陳皮(去白)、黃芩(陳壁土炒)、黃連(土炒)、蒼朮(米泔水浸泡)等組成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神麯糊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20-30粒,用口水吞服。另一個配方中,茱萸和黃連兩味藥材,根據季節變化和寒熱情況,交替使用。蒼朮和茯苓作為輔助藥材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小丸,吞服。

對於治療酸水,必須使用茱萸,順應其性質來調理。

如果食積伴有痰,可以使用二陳湯加上南星、黃芩等藥材。

加味平胃散,用於治療因食積導致的吞酸,生料平胃散加入炒神麯、炒麥芽、薑、棗一同煎煮。

對於酸味,應當節制濃重口味,必須以蔬菜為主,這樣病症更容易得到緩解。

吐清水,可以用蒼朮(陳壁土炒)、茯苓、滑石(炒)、白朮、陳皮煎服。

參萸丸,上方可用於治療吞酸,下方可用於治療自利。另一種說法是,對於濕氣滯留導致的問題,濕熱嚴重的情況下使用此方為佳。

六一散(一料)加上吳茱萸(一兩,製劑),混合成飯丸服用。

(以上是丹溪的七種治療方法)

藿香安胃散(東垣),用於治療脾胃虛弱,食物進入胃部後,會出現嘔吐和酸水的情況。

藿香、丁香、人參(各二錢五分),陳皮(五錢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加生薑,用水煎煮溫服。

加減二陳湯(丹溪),用於治療痰飲引起的問題,如嘔吐、頭暈、心悸,或因吃生冷堅硬食物,導致脾胃不和,經常吐酸水。

丁香(五分),半夏、陳皮(各二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甘草(七分半)。將這些藥材細切,作為一次的用量,加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服用。

曲術丸(三因),用於治療中脘部位的食物殘留和飲水,導致的酸脹心痛和吐清水。

神麯(炒,三兩),蒼朮(米泔水浸泡,一兩半),砂仁(一兩),陳皮(去白,一兩)。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另煮神麯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70粒,薑湯送服。

(祖傳方)

治療吞酸的配方:

使用黃連和吳茱萸各一兩。將黃連細切,與茱萸一起用井花水浸泡七天,去掉黃連,將茱萸烘乾,每天清晨,用米湯送服49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