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3)
卷之三 (13)
1. 𧸗逆
韻書:𧸗與𩚚通,氣上逆作聲之名也。古方皆以𩚚為咳逆,諸書又多誤以咳嗽為咳逆,孫真人又誤以噦為咳逆,亦有書為吃逆者,皆誤也。𩚚,於立切。
論
《內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丹溪曰:𩚚,病氣逆也,以其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之名也。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又謂火為元氣之賊。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,且以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陳皮等劑治之。未審孰為降火,孰為補虛?人之陰氣依胃為養,胃土損傷則木來侮之矣,謂之土敗木賊也。
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,木挾相火之勢,故其氣直衝清道而上。言胃弱者,陰弱也,虛之甚也,病者見此似為危證。依正法而治之者,尚不能保其一、二,而況誤醫者乎。雖然,亦有因實而為𩚚者,不可不審。或因飲食太過,填塞胸中,而氣不得升降者。或有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而氣不得伸越者。
有為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過期而失下,清氣不得升,濁氣不得降,以致氣不宣通而發𩚚者。凡若此者,皆實證也。醫者宜專心致意,察審虛實而調治之,不可妄為處治,以夭人之天年也,幸甚。
脈法
脈浮而緩者,易治;弦急而按之不鼓者,難治。脈結或促或微,皆可治。脈代者危。右關脈弦者,木乘土位,難治。
方法
丹溪曰:大率有痰,有氣虛,有虛火上衝,視有餘不足治之。痰與食在上者吐之,人參蘆、稀涎散之類。
不足者補之,人參、白朮煎湯下大補丸。
痰用陳皮、半夏,氣虛用人參、白朮,陰火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,或吐或補,隨證施治。
𩚚逆自利,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加竹瀝服。
痢疾發𩚚,用人參白朮煎湯,調益元散頻服,自止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)
陳皮竹茹湯(活人),治傷寒餘熱未解,氣虛發𩚚。
甘草(炙,一錢),人參(二錢),陳皮(去白,三錢),青竹茹(四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
橘皮半夏生薑湯,治氣虛有痰發𩚚。
陳皮,半夏,乾生薑,人參,通草(各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六君子湯(局方),治痰挾氣虛發𩚚。
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大棗二枚,生薑三片,新汲水煎服。
(丹溪活套)云:凡傷寒發𩚚有四證,不可不辨。有中氣不足,脈虛微,氣不相續而發𩚚者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、黃柏以降虛火,或少加附子,服之立愈。有陽明內實,失下而發𩚚者,宜大承氣湯下之而愈。有渴而飲水太過,成水結胸,而又發𩚚者,宜小陷胸湯,或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附子,治水寒相搏發𩚚,大妙。
白話文:
標題: 咳逆
內容: 根據韻書的記載,“咳逆”與“氣上逆”相通,是指氣息上衝發出聲音的一種病症。在古時候的醫方中,都將咳逆視爲咳嗽的一種類型,但很多文獻誤將一般的咳嗽當作咳逆,甚至孫真人也將呃逆誤解爲咳逆,也有文獻將其稱爲吃逆,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解。“咳逆”的拼音爲“yu li”。
理論部分: 《內經》指出,所有逆向衝擊上升的症狀都屬於火象。丹溪認爲,咳逆是氣逆的一種病症,因爲氣從臍下直衝向上,通過口部發出聲響而得名。東垣則認爲火與元氣不能共存,火是元氣的敵人。古代的醫方都認爲胃弱是造成咳逆的原因,而沒有提及火象,且常用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陳皮等藥劑來治療。然而,這些藥劑中哪些是降火的,哪些是補虛的,卻沒有明確的說明。人的陰氣依賴於胃的滋養,一旦胃土損傷,就會受到木象的侵擾,這就是所謂的土敗木賊。
陰氣被火象所壓制,無法內守,木象挾帶相火之力,所以氣息直衝清道而上。說胃弱,實際上指的是陰弱,是極度虛弱的表現,患者出現這種情況看似危險。依照正確的治療方法來治療,也不能保證一定能夠治癒,更何況是誤診誤治呢。不過,也存在實證導致的咳逆,這一點不容忽視。有的是因爲飲食過量,堵塞胸中,使得氣息無法升降。有的是因爲痰溼閉塞於上,火象起於下,使得氣息無法舒展。還有可能是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超過治療期限未能排便,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,導致氣息不通而引發咳逆。凡此種種,都是實證。
醫生應該專心致志,仔細辨認虛實,並進行調治,不能隨意處理,以免縮短患者的壽命。這非常重要。
脈象部分: 脈象浮而緩的,容易治療;脈象弦急,但按壓時不鼓動的,難以治療。脈象結或促或微的,都還可以治療。脈象出現代脈的,病情危險。右關脈弦的,是木象乘土位,難以治療。
治療方法: 丹溪指出,一般而言,咳逆可能由痰溼、氣虛、虛火上衝等原因引起,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。對於痰溼和食物積滯在上部的情況,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,如人參與蘆薈混合的藥物、稀涎散等。對於氣虛的情況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再服用大補丸。對於痰溼,可以使用陳皮、半夏;對於氣虛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;對於陰火,可以使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。根據病情的不同,採取吐或補的治療方法。
對於咳逆伴有腹瀉的,可以使用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加入竹瀝一起服用。對於痢疾引起的咳逆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煎湯,調入益元散,頻繁服用,症狀自然會停止。
陳皮竹茹湯,用於治療傷寒餘熱未解,氣虛引發的咳逆。 甘草(炙,1錢)、人參(2錢)、陳皮(去白,3錢)、青竹茹(4錢) 將以上藥材切細,製成一份藥劑,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橘皮半夏生薑湯,用於治療氣虛有痰引發的咳逆。 陳皮、半夏、幹生薑、人參、通草(各1錢) 將以上藥材切細,製成一份藥劑,用水一盞半,煎煮至一盞,去掉渣滓後溫服。
六君子湯,用於治療痰溼與氣虛併發的咳逆。 陳皮(1錢)、半夏(1錢5分)、茯苓(1錢)、甘草(1錢)、人參(1錢)、白朮(1錢5分) 將以上藥材切細,製成一份藥劑,加入兩枚大棗,三片生薑,用新取的水煎煮後服用。
丹溪活套指出,傷寒引發的咳逆有四種情況,需要辨別清楚。一種是中氣不足,脈象虛微,氣息不連續引發的咳逆,應使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、黃柏來降低虛火,或者少量添加附子,服用後立即痊癒。另一種是陽明內實,未能及時排便引發的咳逆,應使用大承氣湯進行瀉下治療。還有一種是口渴飲水過量,形成水結胸,同時引發咳逆,應使用小陷胸湯,或者使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添加附子,治療水寒相搏引發的咳逆,效果極佳。最後一種是傳經傷寒熱症,醫生誤用姜、桂等熱性藥物,助長火邪,痰火相互作用引發咳逆,應使用黃連解毒、白虎湯及竹瀝等藥物治療。
灸法治療咳逆: 乳根穴有兩個位置,位於乳頭下一寸六分處,女性在乳房下方肌肉凹陷處,灸七壯即可停止,效果神奇。
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半處,灸三七壯,立刻停止。
醫案部分: 東陽李先生的兒子患了傷寒陽明內實,醫生給他用了補藥治療,結果發展成了咳逆,十天後請我去診治。我檢查他的脈象長而實大,於是使用大承氣湯進行了大劑量的瀉下治療,熱度消退後咳逆也停止了。
盤松周先生的兒子得了傷寒症狀,七天後熱度消退,但是持續不斷的咳逆聲不斷。全家人焦急萬分,請我進行診斷。我發現他的脈象六脈皆沉細無力,人非常疲倦。我使用補中益氣湯的大劑量,添加炮製過的附子一錢,一天服用三次,同時進行了乳根、氣海三處的灸療,當天咳逆就停止了,脈象也恢復了正常,病情得以平安。
以上就是關於“咳逆”這一病症的詳細解釋和治療方法。希望對您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