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0)
卷之三 (10)
1. 噎膈
論
《內經》曰:三陽結,謂之膈。子和云:三陽者,大小腸膀胱也。結,謂熱結也。小腸熱結則血脈燥,大腸熱結則不能圊,膀胱熱結則津液涸,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塞,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,所以噎食不下,縱下而復出也。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,故經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湧,溢食不下,此理明矣。
又先哲論膈噎反胃,大率以血液乾槁。其或咽喉窒塞,食不能下,其槁在吸門;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,須臾吐出,食出痛止,其槁在賁門,此皆上焦之膈噎也。其或食物可不,良久復出,其槁在幽門,此中焦之膈噎也。其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其槁在闌門,大小腸之間,此下焦之膈噎也。
雖然,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,丹溪論之詳矣。謂夫氣之初病,其端甚微,或因些少飲食不謹,或外胃風雨,內傷七情,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,或資稟充實,表密無汗,或性急易怒,相火上炎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,惟氣之為病,或痞或痛,或不思食,或噫腐吞酸,或嘈雜痞悶。醫者不求其本,便認為寒,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,時暫得快,以為神方。
厚味仍前不節,七情反復相侵,舊病被劫暫開,濁液易於攢聚,或半月,或一月,前證復作。如此蔓延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。良工未遇,謬藥又行,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,此為痞為痛為嘔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。醫者猶謂虛而積寒,非尋常草木可療,竟以烏、附助佐丹劑,專意服餌。
積而久也,血液俱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間或可入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下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,大便秘,小若羊屎。然名雖不同,病出一體。又曰:噎病生於血乾,血陰也,陰主靜,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,而金水二臟有養,陰血自生,腸胃津液傳化合宜,何噎之有。醫者當知此意,不可妄以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則何以異刺人而殺之也,慎之慎之!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寸緊尺澀,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,吐止者為下之,故不能食。誤言未止者,此為反胃,故尺為微澀也。(誤一作設。)
寸口脈緊而芤,緊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則噎。關上脈數,其人則吐。
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,脈緊而澀,其病難治。
脈澀而小,血不足;脈大而弱,氣不足。
方法
丹溪曰:大率屬血虛、氣虛、有痰。
白話文:
噎膈
《內經》說:三陽經絡阻塞,就叫做「膈」。朱丹溪認為:三陽指的是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。阻塞,是指熱邪導致的堵塞。小腸有熱邪堵塞,會使血脈乾燥;大腸有熱邪堵塞,會導致排便困難;膀胱有熱邪堵塞,會導致津液枯竭。當三陽經絡都被堵塞時,就會造成大小便不通暢,下行不通,氣機就會反向上行,所以食物難以下嚥,就算勉強吞下,也會再吐出來。這是因為陽火不能下行,反而向上逆行。所以《內經》又說: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發生嘔吐、食物難以下嚥,這道理很明顯。
前人也討論過,認為噎膈、反胃的發生,大多是因為體內血液乾枯。如果喉嚨堵塞,食物無法吞嚥,那是因為乾燥的地方在吸門(食道上端);如果食物吞下後,胃脘(胃部)像心口一樣疼痛,過一會兒又吐出來,吐出來後疼痛就停止,那是因為乾燥的地方在賁門(胃的入口);這些都屬於上焦的噎膈。如果食物可以吞下,但是過一陣子又吐出來,那是因為乾燥的地方在幽門(胃的出口),這屬於中焦的噎膈。如果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那是因為乾燥的地方在闌門(大腸和小腸之間),這屬於下焦的噎膈。
雖然如此,也有原本只是輕微的疾病,卻被醫生誤診的情況,朱丹溪對此有詳細的論述。他認為:氣機剛開始有病時,症狀非常輕微,可能是因為稍微飲食不注意,或是受到外感風寒濕邪,或是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,或是飲食過於肥膩,助長了體內的陽氣,導致積熱成膈;也可能是因為天生體質強壯,毛孔緊密不出汗,或是個性急躁易怒,導致相火上炎,造成津液運行不暢,清濁混雜。剛開始得病時,大多會出現胸悶、疼痛,或是沒有食慾,或是打嗝有腐敗酸臭味,或是心中煩悶。醫生如果沒有找出病因,就認為是寒症,馬上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來治療,雖然暫時會感到舒服,就以為是神效良方。
如果病人仍然不節制飲食,繼續吃肥膩的食物,七情(情緒)又反覆困擾,原本被藥物暫時壓制的舊病,又會再次發作,濁液容易聚集。可能半個月,或是一個月,之前的症狀又會出現。這樣持續下去,就會從氣機不暢變成積聚,從積聚變成痰,這就是痰、飲、吞酸的由來。如果沒有遇到好醫生,又用錯誤的藥物,痰和瘀血結合,就會形成包塊。這就是胸悶、疼痛、嘔吐、噎膈、反胃的發展順序。醫生還認為這是虛寒的症狀,不是普通的草藥可以治療,竟然使用烏頭、附子等熱性藥物搭配丹藥,專門服用這些藥物。
病程拖久了,體內血液就會耗盡,胃部也會變得乾燥枯槁。如果乾燥的地方在上,靠近咽喉下方,喝水可以通過,但是食物難以下嚥,偶爾可以吃進去一點,量也不多,這就叫做「噎」。如果乾燥的地方在下,靠近胃部,食物雖然可以吞下,卻難以完全進入胃中,過一會兒又會吐出來,這就叫做「膈」,也叫做「反胃」,而且大便乾燥,像羊糞一樣。雖然名稱不同,但都是同一個病理機制造成的。還有人說:噎病是因為血液乾枯造成的,血屬陰,陰主靜,體內陰陽平和,臟腑之火就不會旺盛,金和水兩個臟器得到滋養,陰血自然會產生,腸胃的津液正常運化,怎麼會有噎病呢?醫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,不可以隨意使用燥熱的藥物,用火來助長火勢,這樣跟殺人有什麼區別呢?一定要謹慎!
脈象
《脈經》說:寸脈呈現緊的狀態,尺脈呈現澀的狀態,這種人會胸悶、吃不下飯,並且會嘔吐,如果嘔吐停止了,就表示病邪下去了,所以不能吃東西。如果說嘔吐沒有停止,那就是反胃,所以尺脈會呈現微澀的狀態。
寸口脈呈現緊和芤的狀態,緊代表寒,芤代表虛,虛寒相結合,脈象會呈現陰結而遲緩,這種人就會有噎病。關脈呈現數的狀態,這種人就會嘔吐。
脈象呈現弦的狀態,代表虛弱,胃氣不足,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會變成胃反。寒邪在上,醫生卻用下泄的藥物治療,導致脈象反而變成弦,所以叫做虛。
趺陽脈(腳踝上的動脈)呈現浮而澀的狀態,浮代表虛,澀代表脾胃受損,脾胃受損就無法消化食物,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,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,積存的食物無法消化,就叫做胃反,如果脈象呈現緊而澀,這種病就難以治療。
脈象呈現澀而小的狀態,代表血不足;脈象呈現大而弱的狀態,代表氣不足。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噎膈的病因,大多屬於血虛、氣虛、有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