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巖

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8)

1. 桂枝

仲聖用桂枝之廣大精微,愚已備陳其法。試更以桂枝湯推類言之:夫桂枝湯不獨治太陽病也,治陽明病亦有之。如陽明病、脈遲、汗出多、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是桂枝湯用之於陽經外證,總以汗出為斷。太陽表實者不汗出,汗出必表虛,故可以桂枝湯調營衛。

陽明病本自汗出,而汗出之證則有不同。汗出而惡熱不惡寒,與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,二日寒自罷而發熱者,陽明熱病也。此汗出且多,脈復遲,則非熱蒸之汗出,而為表虛有寒邪之汗出。微惡寒而非背微惡寒,又無燥渴心煩之裡證,則非解後之餘邪,而為表邪之未解。雖陽明之邪,較深於太陽,而宜以桂枝湯生正汗而發邪汗,則理實無二也。

謹按金鑑云:汗出多之下,當有發熱二字。若無此二字,脈遲汗出多微惡寒,乃是表陽虛,桂枝附子湯證也,豈有用桂枝湯發汗之理乎。竊思仲聖此條,確切桂枝湯證,似無佚脫之字。至桂枝附子湯以芍藥易附子,正是汗出與不汗出分別緊要之處。風濕相搏之宜以附子扶陽,與陽明中風之表虛只須用桂枝者,似亦有異。

然歟非歟,姑謹志之。

用桂枝湯而非自汗出者亦有之。如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。按太陰之為病一條,是太陰臟病提綱。此脈浮是經病,斷無腹滿而吐等證。然則太陰病三字從何著落。竊謂他條太陰中風四肢煩疼,即屬太陰經病之提綱。邪中陰經,詎能汗解,桂枝湯是和劑亦非汗劑。注家不究桂枝湯發汗之所以然,而第執可發汗三字,模糊以辛甘發散釋之。

柯氏更誤認脈浮為風熱。不思桂枝湯之發汗,是何等發汗,必其先表虛汗出,服湯後再歠粥溫復,然後邪汗去而正汗以生。今太陰中風本不能有汗,陰經之表證,本不能以麻黃葛根等發汗,舍桂枝湯解肌調營衛,尚有宜於是者乎。王宇泰云:陰不得有汗,故不言無汗,三陰兼表病,俱不當大發汗。

非深明於仲聖法者,不能為此言。

用桂枝湯而但身體疼痛者亦有之。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,先溫其里,乃攻其表,溫里宜四逆湯。功表宜桂枝湯一條,金匱亦載入。竊疑本系雜證而復出於傷寒論者。下利之下,金匱多一後字,蓋太陰所受寒濕下利之後,脾陽式微,腹故脹滿。外則經氣亦虛,風邪乘之,與里濕相搏,體為之痛。

然經臟並治非法,以四逆湯先溫其里,則寒濕去而表邪亦孤。後以桂枝湯解肌散風而和營衛,自易如反掌。不云發汗者,即金匱所謂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

更有用桂枝湯於婦人妊娠者,金匱婦人妊娠篇第一條,妊娠至六十日不能食,自屬阻病。阻病用桂枝湯,似有未合。徐氏謂桂枝湯內證得之為化氣調陰陽,瘥勝諸家,而終未親切。竊思仲聖於病證但標數字,而即云宜某方者多有之,此或尚有的對之證,欲人就其方思之而自得耳。按太陰中風四肢煩疼,太陰病脈浮者宜桂枝湯。

白話文:

張仲景使用桂枝的精妙之處,我已經詳細闡述過。現在,我再以桂枝湯來類推說明:桂枝湯不只治療太陽病,也可用於陽明病。例如,陽明病出現脈搏遲緩、多汗、輕微怕冷的症狀,這是表邪未解,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,適合用桂枝湯。桂枝湯用於陽經表證,以汗出為判斷依據。太陽表實證不會出汗,出汗必定是表虛,所以可以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。

陽明病本身就會出汗,但汗出的情況有所不同。如果出汗卻怕熱不怕冷,或是病了一天沒有發燒但怕冷,第二天怕冷的感覺消失而發燒,這屬於陽明熱病。如果汗出很多,脈搏卻遲緩,就不是熱蒸發的汗,而是表虛有寒邪導致的汗。只是輕微怕冷,而不是背部怕冷,也沒有口渴心煩的裡證,就不是病癒後的殘餘邪氣,而是表邪未解。雖然陽明病邪比太陽病邪深入,但仍可以用桂枝湯來生發正汗以驅散邪汗,道理其實是一樣的。

我仔細研究《金鑑》的說法:「汗出多」的後面應該有「發熱」兩個字。如果沒有這兩個字,只是脈搏遲緩、多汗、輕微怕冷,那就是表陽虛,應該用桂枝附子湯,怎麼可以用桂枝湯發汗呢?我認為張仲景這條論述,明確符合桂枝湯證,應該沒有遺漏文字。桂枝附子湯以芍藥代替附子,正是區分是否出汗的關鍵之處。風濕相搏適合用附子來扶助陽氣,而陽明中風表虛只需要用桂枝,兩者似乎也有不同。

這些說法是否正確,我暫且記錄下來。

使用桂枝湯但不是因為自汗的也有。例如,太陰病脈浮也可以發汗,適合用桂枝湯。《傷寒論》中太陰病的條文,是太陰臟病的總綱。這裡說的脈浮是經絡的病,絕對不會有腹脹嘔吐等症狀。那麼「太陰病」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呢?我認為,其他條文中提到的「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」,才屬於太陰經病的總綱。邪氣侵入陰經,難道可以通過發汗來解除嗎?桂枝湯是調和的藥方,並非發汗的藥。注釋的人不探究桂枝湯發汗的原因,只是執著於「可發汗」這三個字,含糊地用辛甘發散來解釋。

柯韻伯更誤認為脈浮是風熱。他沒有考慮到桂枝湯的發汗是什麼樣的發汗,一定是先表虛出汗,服藥後再喝粥溫養,然後邪汗退去,正汗產生。現在說的太陰中風本來就不應該有汗,陰經的表證,本來就不能用麻黃、葛根等藥發汗,不用桂枝湯來解肌、調和營衛,還有什麼更合適的呢?王宇泰說:「陰經不應該有汗」,所以不說無汗,三陰經的表病,都不應該大發汗。

如果不是對張仲景的醫理深入了解,是說不出這番話的。

使用桂枝湯但只是身體疼痛的也有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「下利、腹脹滿、身體疼痛」,要先溫補裡虛,再攻散表邪,溫補裡虛適合用四逆湯,攻散表邪適合用桂枝湯。我認為這條本來是雜病證,但又被收入《傷寒論》中。「下利」的後面,《金匱要略》多了一個「後」字,意思是太陰受寒濕導致下利之後,脾陽衰弱,所以腹部脹滿。外則經氣也虛,風邪侵入,與裡濕相搏,身體才會疼痛。

但是,經絡和臟腑同時治療是不符合原則的,所以要先用四逆湯溫補裡虛,讓寒濕退去,表邪就會孤立。然後再用桂枝湯解肌散風、調和營衛,就容易痊癒了。不說發汗,而是說像稍微要出汗的樣子,就是風濕都已經去除的表現。

還有用於婦女妊娠的桂枝湯。《金匱要略》婦人妊娠篇第一條說,「妊娠至六十日不能食」,這屬於阻病。阻病用桂枝湯,似乎不太合適。徐靈胎認為桂枝湯在這種情況下,可以化氣、調和陰陽,效果勝過其他醫家,但始終沒有說到重點。我認為張仲景對於病證,只是標註一些數字,就說適合用某個方子,是因為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對證之處,想要讓後人根據藥方自己思考領悟。按照「太陰中風四肢煩疼」、「太陰病脈浮,宜桂枝湯」來看,或許也說得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