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23)
卷三 (23)
1. 桂枝
桂芍黃耆三味,為黃汗必需之藥。彼耆芍桂酒湯,多其數而又重加苦酒者,以脈沉非此不能泄邪也。曰厚朴七物湯。桂只二兩加生薑用至五兩,則散寒之力優,不致因桂留邪矣。表裡兼治,故以大棗安中,甘草和之。草不炙者,以有小承氣攻裡,不宜過守也。姜多棗少者,病非自汗,不以補表也。
曰茯苓甘草湯。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汗出屬表邪未盡,渴則太陽之邪已由標傳本,以五苓散表裡兩解之,其小便不利可知。此與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與五苓散者,正復無異。下云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,是明指尚有表邪而言。不渴則胃不熱而水停於上,又與真武湯及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之汗出液虛,腎水上救相似,不過有微甚之分耳。彼甚此微,故但以茯苓一味消心下之水,桂甘生薑解其表邪,即無他慮。
桂甘少用者,並輔其扶心陽治悸也。無芍藥者,邪已傳本,若再斂之,則表不解也。無大棗者,茯苓少則腎不傷,不必滋液也。曰茯苓澤瀉湯。胃反由胃中虛冷,桂枝協生薑散寒,協甘草溫中。以治在上焦,故只用二兩。余詳茯苓。曰桃核承氣湯。此於外解後用之,桂枝豈為解表而。
設太陽傳本,熱與血結而為少腹急結,桃仁黃硝,皆所以攻之。氣為血帥,氣行而血乃行,故以桂枝入膀胱化氣。甘草則甘以緩急也。桂只二兩,何以能入膀胱?以大黃輩得之則與俱下,且多則助膀胱之熱也。曰桂枝加葛根湯。葛根治項背強𠘧𠘧,義詳葛根。葛根湯與此只麻黃一味有無之分,以彼為無汗惡風,此為汗出惡風也。
太陽病汗出惡風,桂枝湯正其所宜。惟加葛根以治項背強𠘧𠘧,則以解肌起陰氣為重,和營衛次之,故桂芍減桂枝湯各一兩。曰溫經湯。桂枝少則疏通經脈,約以芍藥,則能入下焦化氣。用姜不用棗者,不以補表也,余詳吳茱萸。曰木防己湯。膈屬肺胃腎三焦之脈所歷。支飲橫於膈間,滯其肺胃之氣,則喘、則滿、則心下痞堅;下與腎相感召,則腎氣上乘,而面色黧黑;脈得沉緊,病固不獨在上也。
防己外白內黃,有黑紋如車輻,氣味辛平,能行膈間之水,由三焦以下輸於腎,腎得之則氣平。佐以桂枝,一苦一辛以散結,則心下之痞堅去。然停飲至數十日之久,肺胃已鬱而成熱,非泄熱則喘滿不止,故又佐以石膏。吐下之後,中氣與津液大虧,故又佐以人參。又云虛者即愈,實者三日復發,虛與實皆指腎氣而言。
腎虛則肺降而腎安,實則非鹹寒以利之,淡滲以伐之,氣必復上。注家不知其證之關腎,好為影響之談,那得於藥證有合。
桂枝用二兩半之方,曰薯蕷丸。風氣百疾,蓋即風虛之證,久踞於肌肉筋節間,而非初感之可以汗解者也。虛勞諸不足,乃其病根所在。方以補虛為主,驅風次之。薯蕷人參白朮甘草地黃麥冬阿膠大棗,填補者也。餘十三味,疏瘀郁、調陰陽,以補虛而驅風者也。其真正風藥,只防風一味耳。填補中兼能驅風者,以薯蕷為最,故君之。
白話文:
桂枝、芍藥、黃耆這三味藥,是治療黃汗這種疾病必用的藥。像「耆芍桂酒湯」這類藥方,會增加藥量並加入苦酒,是因為患者脈象沉弱,不用這種方式無法將邪氣排出。
「厚朴七物湯」中,桂枝用量只有二兩,但加入生薑用到五兩,這樣散寒的力量會更強,不會因為桂枝而讓邪氣滯留。這個方子能同時治療表裡的問題,所以用大棗來安撫中焦,用甘草來調和藥性。方中甘草不使用炙甘草,是因為有「小承氣湯」要攻裡,不宜過於保守。生薑用量多而大棗用量少,是因為病症不是自汗,所以不需要補益表氣。
「茯苓甘草湯」這個方子,是針對傷寒病出汗後口渴的情況。傷寒病出汗代表表邪還沒完全解除,口渴則表示太陽經的邪氣已經從表傳到裡,所以用「五苓散」來表裡雙解,而小便不利是可想而知的。「脈浮、小便不利、稍微發熱、口渴」這些症狀,都和用五苓散的情況相同。而方中說「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湯」,則明確指出還有表邪存在。不口渴代表胃部不熱,水停留在上,這又類似於「真武湯」和「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」的汗出液虛,需要腎水上濟的情況,只是程度輕微不同。病況較嚴重者用後兩種方子,病情輕微的則只需用茯苓來消除心下的水,再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來解除表邪即可,不必擔心其他問題。
桂枝和甘草用量較少,是為了輔助其扶助心陽,治療心悸。沒有芍藥,表示邪氣已經傳入裡,如果再用芍藥收斂,表邪就無法解除。沒有大棗,是因為茯苓用量少,不會傷到腎,所以不需要滋潤津液。「茯苓澤瀉湯」是治療胃反的,因為胃中虛冷,用桂枝和生薑來散寒,用甘草來溫中。因為要治療上焦的病,所以桂枝只用二兩。關於茯苓的詳細說明,請參考其他篇章。「桃核承氣湯」是在表邪解除後使用的,桂枝並不是用來解表。
假設太陽經的邪氣傳入裡,熱與血結在了一起,導致少腹急結,這時就要用桃仁、黃硝等藥來攻下。氣是血的統帥,氣行則血行,所以用桂枝進入膀胱來化氣。甘草則是用甘味來緩和急迫的狀況。桂枝只用二兩,怎麼能進入膀胱?因為桂枝和大黃等藥一起使用,會一起往下走,而且用量太多反而會助長膀胱的熱。「桂枝加葛根湯」是用來治療項背強直的,葛根的詳細藥理請參考葛根篇。葛根湯和這個方子,只差在有沒有麻黃,前者用於無汗惡風,後者用於有汗惡風。
太陽病有汗惡風,本來就適合用桂枝湯治療。只是加上葛根來治療項背強直,則是以解肌、升發陰氣為主,調和營衛為次,所以芍藥和桂枝都比桂枝湯減少了一兩。「溫經湯」中,桂枝用量較少,是為了疏通經脈,再用芍藥收斂,就能進入下焦來化氣。用生薑不用大棗,是不需要補益表氣,其他詳細內容請參考吳茱萸篇。「木防己湯」是針對橫膈膜部位的病症。橫膈膜是肺、胃、腎三焦經脈經過的地方。支飲停留在橫膈膜之間,阻礙肺胃之氣,就會出現喘、滿、心下痞硬等症狀。往下又與腎產生影響,導致腎氣上逆,面色發黑,脈象沉緊,所以病症不只是在上焦。
防己這種藥,外皮是白色的,內部是黃色的,有像車輪輻條一樣的黑色紋路,氣味辛平,能疏通橫膈膜間的水,從三焦向下輸送到腎,腎得到後氣機就會平穩。配合桂枝,一苦一辛來散結,就能去除心下痞硬的症狀。但停飲時間長達數十天,肺胃已經鬱結成熱,不泄熱就無法止喘滿,所以又加入石膏。經過吐下之後,中氣和津液大為虧損,所以又加入人參。有人說虛者服藥很快就好,實者三天後又復發,這裡的虛實都是指腎氣而言。
腎虛則肺氣下降而腎氣安穩,腎實則需要用鹹寒的藥來導利,或者用淡滲的藥來伐之,腎氣必然又會上逆。有些註解的人不了解這個病證的關鍵在於腎,只喜歡談論影響,哪能符合藥證。
「薯蕷丸」中,桂枝用量為二兩半。風氣造成的各種疾病,其實是風虛的證候,長期停留於肌肉筋節之間,不是初感風寒就能用發汗來解決的。虛勞是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。所以藥方以補虛為主,驅風次之。薯蕷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地黃、麥冬、阿膠、大棗等藥是填補虛損的。其餘十三味藥,則是疏通瘀滯,調和陰陽,在補虛的同時來驅風。真正的祛風藥,只有防風一味。在填補的同時又能驅風的,以薯蕷效果最好,所以用它當主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