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巖

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2)

1. 桂枝

甘藥於虛為宜,而有胃熱非宜,故甘草生用則不致過守,略加桂枝,則與甘草辛甘相合以化氣。如是而拯亂之藥,皆得有補虛之益,故名之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。

桂枝用二分之方,曰蜘蛛散。桂只二分,勢不能入下焦,妙在以蜘蛛十四枚炒焦引之,故蜘蛛得桂而升,桂得蜘蛛而降。孤疝時上時下,蜘蛛協桂,亦時上時下,所以能泄肝邪而治狐疝也。曰五苓散。汗出而津虧胃燥則消渴,膀胱之氣不化,則水蓄而小便不利,脈浮微熱,則表邪猶在。

二苓澤瀉所以導水利小便,白朮所以補脾生津,桂枝少用所以解表,且與四物共以散服,多飲暖水,則太陽經府之氣俱化,此蓋表裡分治而又欲其和衷共濟也。

桂枝用三分之方,曰土瓜根散。四物皆止三分,杵為散而酒服,取其清疏通降,能行瘀而澤枯。其中又有分有合,桂與酒橫行脈絡,䗪與芍下入少腹,土瓜根則合上下以聯貫之,所以為治經水似通非通之良劑也。

桂枝與他藥各等分之方,曰桂枝茯苓丸。桂枝無下症之能,下症而用桂枝,似非多不濟矣。然妊娠之時,宜漸磨不宜急攻。逐瘀止丹皮桃仁,而以桂苓化氣,為血藥之前驅;芍藥行陰,為氣藥之管束。五味各等分蜜丸,原非溫經湯下瘀血湯之比,桂枝奚嫌其少。少用而無虞其不下趨者,則又藉苓芍之力也。

曰半夏散及湯。此必少陰寒邪,挾痰涎壅於咽中作痛。不然三物辛甘溫燥,而甘草且以炙用,於熱痛決非所宜,不得以從治為解。可見桂枝少□而服散,並能上治咽痛。君以半夏,協以炙草,皆所以化氣而和解之也。

桂枝用一兩之方,曰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煩躁由於燒針,是心腎胥為之震懾矣。龍牡所以鎮腎陽,桂甘所以安心陽,因無他證,故亦不加他藥。桂枝特少者,不使隨龍牡以下趨。甘草倍桂枝者,並益中氣而和三物也。曰枳實薤白桂枝湯。胸痹是病名,下乃詳言其證,以胸痹有不同也。

氣至於結,胸至於滿,薤栝力有不逮矣。故更以桂枝佐薤白散結,厚朴佐栝蔞泄滿。枳實用為君者,所以平脅逆也。曰竹葉湯。此中風由寒化熱,將由太陽入陽明而真陽適虛之證。桂枝解表化氣,以鏟寒邪之根。只用一兩者,以病本無汗,多則侵葛防發散之權也。

桂枝用二兩之方,曰麻黃湯。桂枝所到之處,皆麻黃所到之處。既用麻黃又加桂枝,愚於麻黃已略著其說,試更申之:傷寒之邪,錮閉營衛,至於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,發之既暴而所及復廣,非得橫厲無前之麻黃,不足以戡定禍亂。非得從容不迫之桂枝,不足以搜捕餘孽。且麻黃性剛,桂枝性柔,以剛遇柔,並能少節其性,不致直前不顧。

桂枝只二兩者,以倚重在麻黃也。曰桂枝加黃耆湯。此段敘黃汗之證甚雜,注家亦頗顢頇。大抵營衛之間,水與熱交蒸而滯其行度,非挾寒挾虛不爾。欲溫經化氣以泄黃汗而取正汗,自惟桂枝湯為當。第桂枝湯所治為衛強,此則衛弱,故加黃耆益衛氣而疏之。更減桂芍以節其內向而外交於衛,斯邪不能容而正乃復矣。

白話文:

甘甜的藥物適合用於虛弱的狀況,但如果胃有熱就不適合使用。所以,單獨使用甘草不會過於守舊,稍微加上桂枝,就可以與甘草的辛甘之味相結合,轉化為氣。這樣,用來救治亂象的藥物,都能得到補虛的益處,因此稱之為「安中益氣竹皮大丸」。

桂枝用量為二分的方劑,叫做「蜘蛛散」。桂枝只有二分,藥力無法到達下焦,關鍵在於用十四枚炒焦的蜘蛛來引導,所以蜘蛛能使桂枝上升,而桂枝能使蜘蛛下降。狐疝時上時下,蜘蛛和桂枝配合,也能使藥力時上時下,因此能夠疏泄肝邪,治療狐疝。還有一個方劑叫做「五苓散」。出汗過多導致津液虧損,胃乾燥就會出現消渴症,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,就會導致水液積蓄而小便不利,脈象浮動且略微發熱,說明表邪還存在。

茯苓和澤瀉是用來導水利小便的,白朮是用來補脾生津的,少量桂枝是用來解表,並與其他四種藥物一起研磨成散劑服用,多喝溫開水,就能使太陽經和腑的氣化功能恢復正常,這是表裡同時治療,並且希望它們和諧共濟的方法。

桂枝用量為三分的方劑,叫做「土瓜根散」。四種藥物都只用三分,研磨成散劑後用酒送服,取其清疏通暢下降的作用,能夠活血化瘀,滋潤枯槁。其中也有分有合,桂枝與酒能使藥力在脈絡中橫行,䗪蟲和芍藥能使藥力下入少腹,土瓜根則能連結上下,因此是治療經血似通非通的良藥。

桂枝與其他藥物等量的方劑,叫做「桂枝茯苓丸」。桂枝沒有向下走的功效,如果下焦有症狀卻使用桂枝,似乎不太有效。然而,懷孕的時候,適合緩慢調養,不適合急速攻伐。丹皮和桃仁用來逐瘀止痛,而桂枝和茯苓則用來化氣,作為血藥的先導;芍藥能疏通陰氣,作為氣藥的約束。五種藥物等分製成蜜丸,原本就不是溫經湯或下瘀血湯那樣的方子,桂枝為何要嫌它少呢?少量使用桂枝而不用擔心它不下趨,是因為有茯苓和芍藥的幫助。

還有一個方劑叫做「半夏散及湯」。這一定是少陰寒邪,夾雜痰涎壅塞在咽喉中導致疼痛。不然,這三種藥物辛甘溫燥,而且甘草還是炙用,對於熱痛絕對不適合,不能用反治的方法來解釋。可見少量桂枝研磨成散劑服用,也能治療咽喉疼痛。以半夏為主,配合炙甘草,都是用來化氣而調和的。

桂枝用量為一兩的方劑,叫做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」。煩躁不安是因為針灸造成,是心腎都受到了震動。龍骨和牡蠣是用來鎮靜腎陽的,桂枝和甘草是用來安定心陽的,因為沒有其他症狀,所以也沒有加其他藥物。桂枝用量特別少,是為了不讓它跟隨龍骨和牡蠣向下走。甘草的用量是桂枝的兩倍,是為了增益中氣,調和三種藥物。還有一個方劑叫做「枳實薤白桂枝湯」。胸痹是疾病的名稱,下面詳細說明它的症狀,因為胸痹有多種不同情況。

氣機鬱結,胸部脹滿,單用薤白和瓜蔞力量不夠。所以再用桂枝輔助薤白來疏散鬱結,用厚朴輔助瓜蔞來消除脹滿。枳實作為主藥,是用來平息脅肋的逆氣。還有一個方劑叫做「竹葉湯」。這種中風是由寒邪化熱,將要從太陽經進入陽明經,而正陽之氣又虛弱的症狀。桂枝用來解表化氣,鏟除寒邪的根源。只用一兩,是因為病原本就沒有汗,用多了會侵犯葛根和防風發汗的作用。

桂枝用量為二兩的方劑,叫做「麻黃湯」。桂枝能到達的地方,麻黃也能到達。既然用了麻黃又加桂枝,我之前在講麻黃時已經略微提到過,現在再詳細說明:傷寒的邪氣,牢固地閉塞營衛,導致頭痛、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痛,發病急驟而且波及範圍廣泛,如果沒有麻黃這樣強勁的藥物,不足以平定禍亂。如果沒有桂枝這樣從容不迫的藥物,不足以搜捕殘餘的邪氣。而且麻黃藥性剛烈,桂枝藥性柔和,以剛遇柔,可以稍微節制麻黃的藥性,不至於橫衝直撞,不顧後果。

桂枝只用二兩,是因為主要依靠的是麻黃的藥力。還有一個方劑叫做「桂枝加黃耆湯」。這段描述黃汗的症狀很複雜,註解的人也有些含糊不清。大體來說,營衛之間,水和熱互相交蒸,阻礙了它們的運行,如果不是夾雜寒邪或體虛,就不會這樣。想要溫經化氣,疏泄黃汗,使身體出正汗,自然是桂枝湯最適合。但是桂枝湯所治療的是衛氣強盛的情況,這裡則是衛氣虛弱,所以要加黃耆來補益衛氣,疏通氣機。同時要減少桂枝和芍藥的用量,來節制它們向內的作用,而讓它們向外疏導衛氣,這樣邪氣就無法容身,正氣才能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