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18)
卷三 (18)
1. 藕、雞頭實
藕始終以生、以長、以穿穴於水中,而孔竅玲瓏,絲綸內隱,故能入心所主之血。又味甘入脾而氣則寒,故為心脾二經涼血散瘀之藥。
雞頭植於水與藕同,味甘平補中亦同。惟藕始終不離水而善穿泥,雞頭則取苞中之實,而苞有青刺,結必向陽。藕氣寒而雞頭氣溫,藕性潤而雞頭性燥。藕所以為血藥者,以其在水中穿穴也。雞頭所以為氣藥者,以向陽而得天氣也。藕氣寒性潤善穿,故能散血除熱。雞頭氣溫性燥有刺,故能除濕通痹。
雞頭主濕痹,取其能通。然其通以澀為通,故本經又以益精氣繼之。後世用於遺精帶濁小便不禁之方頗多,則澀精之功,較勝於通痹之功矣。
土寄旺於四時,而人身之土亦然。天地生補土之物以為人用亦然。白朮補土,為補土之本宮,固醫無不知矣。竊謂補心中之土者蓮實也,補肝中之土者薏苡也,補肺中之土者山藥也,補腎中之土者雞頭實也。白朮而外,四物皆飲饌之常品,可見心肝肺腎土有所歉,亦賴飲食以補之,偶有所見,附志於此。
白話文:
蓮藕的生長方式是從頭到尾都生長在水中,不斷延伸、穿過水底的洞穴,而且它本身的孔洞非常精巧,內部還藏有細絲,因此它能夠進入心臟所主管的血液循環系統。此外,蓮藕味道甘甜,可以進入脾經,但性質卻是寒涼的,所以它是心經和脾經用來涼血散瘀的藥物。
雞頭米和蓮藕一樣都生長在水中,味道甘甜平和,並且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。但是,蓮藕是始終不離開水而且善於穿透泥土,而雞頭米則是取其果實,而且果實外殼有青色的刺,結出來的果實一定會朝向陽光。蓮藕的性質是寒涼而且滋潤的,而雞頭米的性質是溫熱而且乾燥的。蓮藕之所以能作為血藥,是因為它生長在水中並能穿透泥土。雞頭米之所以能作為氣藥,是因為它朝向陽光而吸收了天地之氣。蓮藕性質寒涼、滋潤且善於穿透,所以能夠散血熱、清除熱邪。雞頭米性質溫熱、乾燥且有刺,所以能夠去除濕氣、疏通經絡。
雞頭米主要用於治療濕痹症,是因為它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。然而,它的疏通作用是以收澀為基礎的,所以本草經又記載它能夠補益精氣。後世許多治療遺精、白帶、小便失禁的方劑中都用到它,由此可見,它的收澀精液的功效,比疏通經絡的功效更為顯著。
土的旺盛期在一年四季,人體中的土也一樣。天地孕育出補土的食物給人食用也是這個道理。白朮是補土藥物中的主藥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我認為,蓮子是補心臟之土的,薏苡仁是補肝臟之土的,山藥是補肺臟之土的,雞頭米是補腎臟之土的。除了白朮之外,這四種食物都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,由此可見,如果心、肝、肺、腎的土有所不足,也可以依靠飲食來補充。我偶有所見,就順便記錄在這裡。
2. 柏實
柏為百木之長,葉獨西指,是為金木相媾。仁則色黃白而味辛甘氣清香,有脂而燥,雖潤不膩。故肝得之而風虛能去,脾得之而濕痹能通,肺得之而大腸虛秘能已。竹皮大丸喘加柏實者,肺病亦肝病也。蓋婦人乳中煩嘔,是肝氣之逆,逆則不下歸腎而上衝肺。柏實得西指之氣,能降肺以輯肝,喘寧有不止。此與他喘證不同,故用藥亦異也。
白話文:
柏樹是所有樹木的首領,它的葉子獨特地朝向西方,這象徵著金與木的結合。柏樹的種子(柏子仁)顏色呈現黃白色,味道辛甘,氣味清香,含有油脂但性質乾燥,雖然滋潤卻不油膩。因此,肝臟得到它,可以去除風虛的症狀;脾臟得到它,可以疏通濕痹的阻滯;肺臟得到它,可以治療大腸虛弱引起的便秘。像竹皮大丸這種藥方,如果用在治療氣喘時加入柏子仁,表示這個氣喘不僅是肺病,也與肝病有關。一般婦女在哺乳期間出現煩躁嘔吐,是因為肝氣上逆,肝氣不往下回歸腎臟反而往上衝擊肺部。柏子仁因為具有葉子朝西的特性,所以能夠降泄肺氣,使肝氣平靜下來,這樣氣喘自然就會停止。這種氣喘與其他的氣喘症狀不同,所以用藥治療的方式也不同。
3. 桂枝
素問辛甘發散為陽,此固不易之至理,然亦看用法何如。桂枝甘草湯純乎辛甘,反能止汗,以甘過於辛也。辛若兼苦,發汗斯峻。桂枝辛而不苦,且與甘埒,色赤氣溫,有條理如脈絡,質復輕揚,故只能於營衛之間,調和其氣血,俾風寒之邪,無所容而自解。本經如麻黃羌活防風蔥白川芎等,皆主發表出汗,而桂枝無之。
桂枝所優為,在溫經通脈,內外證咸宜,不得認桂枝為汗藥也。麻黃桂枝兩湯,一治無汗,一治有汗,分別甚明。且云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、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申儆何等嚴切。果證與方合,如法服之,未有不汗出而愈者,否則謬欲取汗,害乃大矣。
桂枝湯一方,論者紛紛,就愚所見,惟成無己、尤在涇、劉潛江三家,最為允當。三家之中又以劉為勝。特方用芍藥為臣,其所以然之故,皆未盡發出。芍藥分數不減於桂枝,自來佐芍藥以解表者,古方有之乎,無有也。然則芍藥誠是方之關鍵矣。劉說載本經疏證麻黃下。鄒氏疏麻黃第二條,自昔人泥於傷寒脈法篇至不為虛設矣,真洞見兩方精奧。
惟潛江云:桂枝發於陽入於陰,且助以芍藥之通營,乃能遂其由陽和陰之用。不知桂枝兼入營衛,氣惟外揚而不內向,仲聖用桂枝解表之方頗多,非概佐以芍藥。此所以加芍藥者,太陽中風,風傷其衛,衛曳營氣以外泄,故陽脈浮而發熱,陰脈弱而出汗;衛由是而強,營由是而弱;是衛不與營和,非營不與衛和。桂枝能和兩弱之營衛,而不能和衛不就營之營衛;能由陰達陽,而不能由陽返陰。
芍藥正與相反。斂之以芍藥,則衛不外泄而入里以就營,又歠粥以充其胃,溫復以遏其表。桂芍並用,為一散一斂;粥復並行,為一充一遏。法如是之密者何也?非此而營衛不和,則邪汗不去正汗不生也。潛江惟看芍藥尚不甚真,故核之方證,皆微有隔閡,余則矢穿七札矣。
天地間凡名陰名陽之物,皆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非判然各出。始名之為陰為陽者,風與衛皆陽也,風自傷衛,寒與營皆陰也,寒自傷營。但中風豈是有風無寒,傷寒豈是有寒無風。仲聖文多前後詳略互見,與夫言外之旨,要在人潛思而得之。昔人泥於仲聖風則傷衛、寒則傷營之言,柯氏以下多非之。
今唐氏容川,又謂太陽寒水之氣,發於至陰而充於皮毛,皮毛為衛所居,故寒當傷衛。厥陰風木屬肝,肝主營血,故風當傷營。無汗用麻黃,明是治衛氣之藥。有汗用桂枝,明是治營血之藥。桂枝證嗇嗇惡寒者,是言皮毛一層,自汗皮毛開,故遇寒則欲閉而作嗇嗇之狀,因皮毛開衛氣無守,故惡寒也。淅淅惡風者,是言肌肉一層,汗既漏出如淅米之狀,故曰淅淅。
白話文:
桂枝的藥性,古人認為辛甘藥物能發散,屬陽性,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,但也要看使用方法。桂枝甘草湯完全由辛甘藥物組成,卻能止汗,是因為甘味過於辛味。如果辛味藥物再加苦味,則發汗作用更猛烈。桂枝辛而不苦,且辛甘相近,顏色赤紅,氣溫和,藥物組織紋理分明,質地輕盈,因此只能在營衛之間調和氣血,使風寒邪氣無處藏身而自行消散。本經記載的麻黃、羌活、防風、蔥白、川芎等藥物,都主要用於發表出汗,而桂枝則不然。
桂枝的優點在於溫經通脈,內外各種病症都適用,不能將桂枝簡單視為發汗藥。麻黃湯和桂枝湯,一個治無汗症,一個治有汗症,區別十分明顯。而且,桂枝原本是解肌藥,如果病人脈象浮緊、發熱但不汗出,就不能使用桂枝。這點告誡非常嚴厲。如果病情與藥方相符,按照方法服用,必然會汗出而痊癒,否則妄圖發汗,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危害。
關於桂枝湯這個方劑,歷代醫家說法不一,依我看來,只有成無己、尤在涇、劉潛江三家的說法最為恰當,其中又以劉氏的說法最佳。特別是方中使用芍藥作輔藥,其原因,前人並沒有完全闡明。芍藥的用量不比桂枝少,古方中用芍藥來解表的,從來就沒有。所以,芍藥確實是這個方劑的關鍵。劉氏的說法記載在《本經疏證》麻黃條下。鄒氏在《麻黃》第二條疏文中也提到,自古以來醫家都拘泥於《傷寒脈法篇》,其實這並非空穴來風,這真是洞悉兩個方劑精妙之處。
劉潛江說:桂枝的藥性由陽分而入陰分,而且輔以芍藥的通營作用,才能達到由陽和陰的功效。但他不知道桂枝兼顧營衛,氣只向外發散而不向內收斂。仲景用桂枝解表的方劑很多,並非都佐以芍藥。之所以在桂枝湯中加芍藥,是因為太陽中風,風邪傷及衛氣,衛氣牽引營氣外泄,所以陽脈浮而發熱,陰脈虛弱而汗出;衛氣因此而強,營氣因此而弱;也就是衛氣不與營氣協調,營氣也不與衛氣協調。桂枝能夠調和兩者虛弱的營衛,但不能調和衛氣不順應營氣的這種狀態;它能由陰達陽,卻不能由陽返陰。
芍藥的作用正好相反。用芍藥斂汗,則衛氣不再外泄而內入以順應營氣,再喝粥來充實胃氣,溫和地抑制表邪。桂枝和芍藥並用,一個發散一個收斂;喝粥同時進行,一個補充一個抑制。方法如此精密,是為什麼呢?如果不是這樣,營衛不調和,邪氣就不會去除,正氣也不會產生。劉潛江對芍藥的作用認識還不夠透徹,所以對藥方和病證的分析,都略有偏差,而我的理解則深入得多。
天地間凡是稱為陰或陽的事物,都陰中有陽,陽中有陰,並非截然分明。最初將事物命名為陰或陽,風和衛氣都屬陽,風邪傷及衛氣;寒邪和營氣都屬陰,寒邪傷及營氣。但是中風豈止是有風無寒,傷寒豈止是有寒無風。仲景的醫案,許多前後敘述詳略不一,以及言外之意,都要靠人深入思考才能領會。古人拘泥於仲景“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”的說法,從柯氏以下很多人都不認同。
現在唐容川又說,太陽寒水之氣,由至陰之處發出而充盈於皮毛,皮毛是衛氣所居,所以寒邪當傷衛氣。厥陰風木屬肝,肝主營血,所以風邪當傷營氣。無汗用麻黃,明確是治療衛氣的藥物;有汗用桂枝,明確是治療營血的藥物。桂枝證中“嗇嗇惡寒”,是指皮毛這一層,汗液從皮毛洩出,所以遇到寒冷就想要閉合而呈現“嗇嗇”的樣子,因為皮毛開洩,衛氣沒有保護,所以惡寒。“淅淅惡風”,是指肌肉這一層,汗液洩出像淅米一樣,所以叫“淅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