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17)
卷三 (17)
1. 吳茱萸
就是數者反復核之,尚何疑吳茱萸之非血藥、非胃藥、非腎藥哉。
溫經湯有瘀血在少腹,而以吳茱萸為君,非以其能行瘀也。婦人年五十所而病非新得,宜緩圖不宜峻攻。故不用下瘀血湯抵當湯,而以桂枝芍藥丹皮三味行瘀。即以三味協參草芎歸膠麥姜夏,補中調氣,和血濡燥。為之綢繆者,已無微不至矣。更何需苦溫辛烈之吳茱萸哉。不知婦人之病,多因虛積冷結氣,瘀血在少腹不去,其為有久寒可知。
衝任之血,肝實主之。肝中積結之氣,非吳茱萸詎能闢去。此實是證之樞紐,曰溫經者,紀其實也。
吳茱萸上不至極上,下不至極下。然吳茱萸湯之厥陰頭痛,溫經湯之瘀血在少腹,何非極上極下,要皆為闢肝寒之效所及,非能徑抵頭與少腹也。由是推之,吳茱萸之用,亦綦廣矣。胃主降,脾主升,脾之所以升,實得風木製化之益,故肝病者脾必病,吳茱萸能入肝驅邪,化陰凝為陽和,脾何能不溫,腹痛腹脹何能不治。其性苦過於辛,降多而升少,肝主疏泄,肝平則氣自下,此所以又利大腸壅氣治滯下也。
抑有用之為反佐者,古方左金丸,治肝臟火實左脅作痛,似非吳茱萸熱藥所宜。顧其方黃連多於吳茱萸五倍,肝實非吳茱萸不泄,連多茱少,則不至助熱,且足以解鬱滯之熱,肝脾兩獲其益。故腹痛用之,亦每有神驗。活法在人,未可為膠柱鼓瑟者道也。
白話文:
就是這些觀點反覆驗證,還會有什麼懷疑吳茱萸不是血藥、不是胃藥、不是腎藥的道理呢?
溫經湯治療少腹有瘀血的病症,使用吳茱萸作為主藥,並不是因為它能直接化瘀。婦女年紀到了五十歲,所患疾病並非新近發生,應該慢慢調理,不宜使用峻猛的藥物攻伐。所以不用下瘀血湯、抵當湯這類峻藥,而是用桂枝、芍藥、丹皮三味藥來活血化瘀。同時搭配人參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阿膠、麥冬、生薑、半夏,補養中氣,調和氣機,和血滋潤燥氣。如此周全的考慮,已經是無微不至了。又何必需要苦溫辛烈的吳茱萸呢?要知道婦女的疾病,多半因為虛弱、積寒、氣滯、瘀血停留在少腹而無法消散,可見其寒積已久。
衝脈和任脈的血,實際上由肝臟主導。肝臟中積聚的寒氣,除了吳茱萸,還能用什麼藥來驅除呢?這才是這個病症的關鍵所在,所謂「溫經」,是記述它實際的作用。
吳茱萸的藥性,上不會達到最上端,下不會達到最下端。然而,吳茱萸湯能治療厥陰頭痛,溫經湯能治療少腹瘀血,這些症狀難道不是極上極下的部位嗎?這些都是吳茱萸發揮驅散肝寒的功效所達到的效果,並不是它能直接抵達頭部或少腹。由此推斷,吳茱萸的用途也是非常廣泛的。胃主下降,脾主上升,脾之所以能上升,實際上得益於風木(肝)的生發作用。所以肝臟有病,脾臟也一定會受到影響。吳茱萸能夠進入肝經驅除邪氣,將陰寒凝滯轉化為陽氣和順,脾臟怎麼能不得到溫養,腹痛腹脹又怎麼能不被治癒呢?它的藥性苦味多於辛味,下降的功效多於上升的功效。肝臟主導疏泄,肝氣調和,氣自然就向下運行,這也是它能夠疏通大腸壅滯,治療滯下的原因。
有時候,也可以將它作為輔助藥來使用。例如古方左金丸,治療肝臟火熱實證、左脅疼痛,似乎不適合用吳茱萸這種熱性藥物。但是方中黃連的用量是吳茱萸的五倍,肝實必須要用吳茱萸才能疏泄,黃連多而吳茱萸少,就不會助長熱勢,而且還可以疏解鬱積的熱邪,使肝脾兩者都得到益處。所以用它來治療腹痛,往往有奇效。如何靈活運用,取決於醫師的醫術,不能像膠柱鼓瑟一樣死守成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