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思辨錄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苦瓠
大水面目四肢浮腫,因在內而證在外也,以苦瓠之瓤與子治之,則棄其外而取其內也。瓤與子為一瓠之津液所儲,迨其漸干漸斂,氣遒力厚,煉津液為精華,以此馭人身梗化之水,自無歸命投誠,一遵約束。然則瓠其何以處之,其氣味則苦寒也,性則就下也,瓠既就下,而他有不就下者乎,此本經所由殿之以下水也。
白話文:
身體大範圍水腫,臉部和四肢都腫脹,這是因為體內的問題反映到外表。用苦瓠的瓜瓤和種子來治療,就是捨棄外表而取用內在的精華。瓜瓤和種子是同一顆瓠瓜儲藏的津液,等到它們逐漸乾燥收斂,氣力強盛,將津液煉成精華。用這些精華來駕馭人體積滯凝結的水分,那些水分自然會順從歸服,不再反抗。然而,瓠瓜本身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?它的氣味是苦寒的,性質是往下走的。瓠瓜既然往下走,那麼其他的水分難道不會跟著一起往下走嗎?這就是《本草經》將它列為下水藥的原因。
2. 桑耳
(桑耳,木耳之生於桑者,雖有五色,今但論黑。)
桑為箕星之精,迨其朽也,經盛夏濕熱之蒸騰,結而為耳。猶腎液之上朝,故色黑。具好風之本性,故入肝。是以於血分之濕熱,最能效力。血分之濕熱,惟女子為易成病。漏下赤白汁者,陰為陽迫而下泄也。血病症瘕積聚者,陰為陽遏而致壅也。陰通陰傷寒熱者,陰為陽負而思競也。
此陰之不足,非陽之有餘。但當化陰以升陰,不必抑陽以損陽。桑耳性涼潤而蒸騰上出,所以能化陰以升陰也。
白話文:
桑耳,是木耳生長在桑樹上的種類,雖然有五種顏色,但現在只討論黑色的。
桑樹是箕星的精華所化,等到它腐朽後,經過盛夏濕熱的蒸騰,就會結成像耳朵一樣的蕈類。這就像腎臟的精液向上滋養一樣,所以顏色是黑色的。它具有喜好風的本性,所以能歸入肝經。因此,對於血液中的濕熱,它最能發揮效用。血液中的濕熱,只有女子最容易罹患。像是漏下紅色或白色的分泌物,是因為陰液被陽氣逼迫而向下宣洩;血病引起的腫塊積聚,是因為陰液被陽氣阻礙而導致壅塞;陰液虛損、時寒時熱的狀況,是因為陰液被陽氣牽制而想要抗衡。
這些都是陰液不足的緣故,而不是陽氣有餘。只需要滋養陰液來提升陰氣,不需要抑制陽氣來損耗陽氣。桑耳的性質清涼潤澤,並且能向上蒸騰發散,所以能夠滋養陰液來提升陰氣。
3. 杏仁
杏有脈絡為心果,仁則主通脈絡之氣而為肺果。其性直降而兼橫擴,橫擴與直降,互相牽制而不得逞,故非加他藥不能橫擴不能直降。然用杏仁於橫擴,有兼取其直降者。用杏仁於直降,有兼取其橫擴者。證若兩有所需,杏仁亦兩呈其技也。
麻黃湯者,傷寒之汗劑也。既用麻黃何以又加杏仁,則以杏仁兼能下氣止喘也。表實而邪不得解固喘,邪解而氣不得下亦喘,杏仁既走表而復入里,則外散之氣,亦相與由中道而下,是故麻杏甘石湯有麻黃又有杏仁,則為治喘,葛根湯有麻黃無杏仁,則證本無喘。
然而麻黃非不治喘,小青龍湯云,喘去麻黃加杏仁,又何以有宜不宜之別耶?蓋麻黃者,上發心液亦下通腎氣,小青龍心下之水,已與腎臟之水相吸引,若再以麻黃動其腎氣,喘將愈不能止。杏仁肺藥非腎藥,故去彼加此,所謂用杏仁於橫擴兼取其直降者此也。
大陷胸丸者,傷寒之下劑也。結胸而云項亦強如柔痙狀,是項強外與大陷胸湯無異,而證則較重。故彼可速攻而愈,此必變丸而緩攻。杏仁一味,專為項強而設。項強由陽邪爍液所致,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橫擴。再佐以芒硝之津潤,白蜜之和甘,何難化強為柔。然結胸之項強,非下不和,亦非下不陷。
杏仁固大黃之功臣,葶藶甘遂之益友也,所謂用杏仁於直降兼取其橫擴者此也。
傷寒發汗,以麻黃為主,杏仁為輔;治喘以杏仁為主,麻黃為輔;故二物並用,其效始捷。夫喘在傷寒,為表實肺郁。在雜證,則有熱喘、有虛喘、有飲氣喘,不止一端。小青龍喘去麻黃加杏仁,即非治傷寒之喘,故其方亦多用於雜證。然而仲聖用藥之道,但於配合異同分數多寡之中,一為轉移,便大不相侔。
大青龍,傷寒最要之方也。麻杏並用,豈為治喘。其故則在麻黃加麻黃湯一倍,杏仁減七十個為四十,又得生薑之升,石膏之寒,杏仁自隨麻黃而橫擴,不致馳思於直降。推此以求,麻杏並用而非為治喘者,又得四方焉:一曰麻黃加朮湯,濕家身煩疼,為寒濕之氣鬱於肌表,麻黃湯正與相宜。病由於濕,故加白朮以收濕。
而中氣既固,則杏仁亦只為利肺氣之用而已。一曰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傷於風濕而至發熱日晡所劇,非麻杏所能獨治矣。薏苡清熱去濕,治久風濕痹,故加之。但其分數,則麻黃只用麻黃湯六中之一,杏仁七中之一,薏苡亦與麻黃相埒,此小制治上之法,杏仁所以無直降之權也。
一曰文蛤湯,此即大青龍去桂枝加文蛤,貪飲由於熱甚,故用文蛤石膏特多,麻黃減大青龍一半者,以表邪微而不欲其過汗也。若無蛤膏之鹹寒,則麻黃恐尚不用至三兩。然則用麻黃而復佐以生薑杏仁,自無不汗之理。杏仁雖兼有直降之長,制之以蛤膏,其與麻姜比而與蛤膏遠者,勢固然也。
白話文:
杏仁:杏仁的藥性與心肺相關,具有疏通經脈氣血的功效。它的藥性既能直降又能橫向擴散,但這兩種作用互相制約,單獨使用杏仁難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,必須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其效用。然而,在應用杏仁時,有時會兼顧其直降或橫向擴散的作用,甚至同時發揮兩種作用。
麻黃湯是治療傷寒的發汗劑,加入杏仁是因為杏仁還能下氣止喘。若表邪未解,則氣機鬱滯而喘;若邪氣已解但氣機不通暢,也會喘。杏仁既能走表又能入里,能使表邪外散,並同時使氣機順利下行,因此麻杏甘石湯中同時使用麻黃和杏仁來治療喘證,而葛根湯因為不治喘,所以只有麻黃而沒有杏仁。
然而,麻黃本身也能治療喘證,小青龍湯中,喘證好轉後去除麻黃改加杏仁,是因為麻黃既能疏通心肺之氣,也能影響腎氣。若小青龍湯治療的心下水腫已與腎臟之水產生聯繫,再用麻黃刺激腎氣,反而會加重喘證。杏仁主要作用於肺,而非腎,因此去除麻黃改用杏仁,這是「用杏仁於橫擴兼取其直降」的例子。
大陷胸丸是治療傷寒的攻下劑,其治療的項強症狀與大陷胸湯類似,但病情較重。大陷胸湯可以快速攻治,而大陷胸丸則需緩慢攻治。杏仁在此方中專門治療項強,項強是由陽邪灼傷津液所致,杏仁研磨後質地如脂,且具有橫向擴散的特性,再配合芒硝的潤澤和白蜜的甘甜,就能化解項強。但結胸導致的項強,既不是下焦氣機不和,也不是下焦水液不降。
杏仁是大黃、葶藶、甘遂等藥的良伴,這是「用杏仁於直降兼取其橫擴」的例子。
治療傷寒發汗,以麻黃為主,杏仁為輔;治療喘證則以杏仁為主,麻黃為輔。因此,兩種藥物並用,療效才能迅速顯著。傷寒引起的喘證是表實肺氣鬱閉,而其他雜病引起的喘證則有熱喘、虛喘、飲氣喘等不同類型。小青龍湯中去麻黃加杏仁,並非治療傷寒引起的喘證,因此該方也常用于治療其他雜病。但仲景用藥之道,注重藥物配伍、劑量比例的變化,略微改變,療效就會大相逕庭。
大青龍湯是治療傷寒的重要方劑,麻黃和杏仁並用,並非單純為了治療喘證。這是因為大青龍湯中麻黃用量是麻黃湯的兩倍,杏仁用量減少,並加入生薑和石膏,使杏仁隨著麻黃橫向擴散,而不會過度直降。以此類推,麻黃和杏仁並用而並非為治喘證的方劑還有以下幾種:麻黃加朮湯,用於治療寒濕之氣鬱於肌表,加白朮以健脾除濕,杏仁只是為了宣通肺氣;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,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發熱,薏苡仁清熱除濕,杏仁的作用被其他藥物所約束;文蛤湯,大青龍湯去桂枝加文蛤,用於治療因熱盛引起的貪飲,用量上,麻黃減半,杏仁的作用受制於文蛤和石膏的寒涼之性。